21书评|为什么全球91.5%的大项目建设预算超支进度超时

2024年05月15日 11:52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郑渝川
《怎样做成大事》这本书比较好地归纳了大项目成功管理实施的经验,强调了“慢思考、快行动”、外部视角、充分重视未知风险等定律的重要性。

文/郑渝川

《怎样做成大事》这本书的作者傅以斌是世界著名大项目管理专家、牛津全球项目咨询公司联合创始人和执行董事,第二作者丹·加德纳则是《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渥太华大学公共政策和国际事务研究生院荣誉高级研究员。

这本书讨论的是为什么完成复杂系统大项目如此艰难,以及怎样才能比较好地履行这类项目。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尤其是近几十年来,高铁、高速公路建设突飞猛进,很多城市的标志性建筑都顺利落成,似乎意味着大项目从勘测、设计到建设、投用,就该是一个比较顺利的过程。

《怎样做成大事》

作者:(丹)傅以斌、(美)丹·加德纳

译者:贾佣民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湛庐文化

2024年3月 

这种认知当然不能说是错的,《怎样做成大事》中阐释的很多思路、原则、定律,其实正是中国重大交通设施、能源设施、通讯设施和大型超大型城市公共项目、商业设施建设的成功经验,其中既包括被业主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分散掌握的很多显性知识和隐性经验,也有一些属于特定条件下加快推动项目实施,无意间却提高了大项目完工率、成功率的无心之得。

比如书中谈到的“慢思考,快行动”。书中讲述了丹麦建造跨海大桥、海底隧道项目时因规划不成熟导致的严重质量问题,因而大大拖慢了建设进度,最终使得项目成本严重超支。事实上,除了中国,很多国家和地区历来都存在类似的重大交通设施项目工期和成本大大超出预期的现象。按照本书作者的统计,全球各地的大项目有91.5%出现预算超支或进度超时,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为什么大项目建设会经常遇到问题?一个原因就是规划设计粗疏,还有一个常见原因就是,项目如果执行中久拖不决,就更可能遇上所谓的“黑天鹅”事件,无论是传染病事件以及因此造成的疫情管控,还是股市崩盘、地缘政治事件,也就是说越晚交付遇到的问题注定越多。这并不是什么纯粹看运气的问题,而是当今世界,“复杂性和相互依赖性日益增长,正常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增大了。

所以,中国很多基建项目能够成功地如期建成,恰恰就源自一个看似因果互换的理由:加快实施。当然,这建立在稳妥的规划设计,资金齐备,专业知识扎实的基础上。

大项目的复杂性本质,使得一些环节因为超出工时、预算,而不可避免产生连带反应,如本书作者所说,这一切不会出现在之前的规划、计划、电子表格中。而且,诸如隧道、桥梁建设,如果一些环节建设遇阻,有可能使得前期已经建好的其他环节,也会在这种拖延中面临重新检验甚至部分、全部重建的挑战。

《怎样做成大事》以具体实例为据说明指出,前面提到的“慢思考”只是大项目成功的一个条件,而非全部条件,事实上,无论是个人履行比较复杂的任务,还是一个公司、一个地方部门受命主导复杂项目,周密的决策分析往往是静态思考的结果,在依照方案推行建设过程中,就有可能忽略掉新产生的问题或者之前没有意识到的问题。这意味着,项目执行中,要始终紧扣目标导向,主动去捕捉预想之外、计划之外的问题,灵活迭代改善方案、计划。

由此,也可以推导出一个重要的大项目执行实施的经验,也就是不要奢望制订一个完美的计划,而要通过主动试验、试错去增强经验积累。本书作者以悉尼歌剧院的建造为例指出,当初主办方选择了设计师乌松的天才方案,却没有充分意识到该方案仅仅是草图,没有达到基本的技术要求,也没有对此进行试错、试验,而是在大规模推开项目建设后,才开始逐步设法解决悬而未决的各种问题。

《怎样做成大事》指出,在大项目规划、计划制订中,要审慎选择锚定位置,不要过高估计自身执行能力,不要以短时间内完成某个应急任务展现的效率为基础,直接扩大为对执行大型复杂项目的效率预期。

总的来说,《怎样做成大事》这本书比较好地归纳了大项目成功管理实施的经验,强调了“慢思考、快行动”、外部视角、充分重视未知风险等定律的重要性。而今的中国,正在加快发掘新质生产力,推动新兴产业项目落地,并继续大规模投资交通、通讯等重大基础设施,这本书所述的经验教训,具有较为广泛的借鉴启发意义。

(本文作者为书评作家,现居成都)

财经日历

关注我们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