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拟打造超200家中试公共服务平台,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最后一公里”

2024年06月14日 20:32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高慧超
引导广大企业、科研机构参与中试产业发展,构建“中试+研发+孵化+基金+应用场景”的生态系统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高慧超  佛山报道

“我们团队已与佛山科荟产业中心达成友好合作,开始布局建设广东疫苗新药中试基地,推动生物医药创新产品尽快在中国实现产业化。”6月14日,佛山市召开中试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诺贝尔奖得主巴里马歇尔教授通过视频短片致辞。

会上,佛山为5家概念验证中心、20家首批中试平台授牌,正式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中试产业的意见》(下称《意见》),并组织6个中试项目签约合作。

“中试”就是把处在试制阶段的新产品转化到产业化应用的过渡性试验,也被称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数据显示,科技创新成果经过概念验证和中试的产业化成功率可达80%,而未经中试验证的成功率仅为30%。

作为全国第四工业大市、制造业成果产业化高地,佛山对中试有着大量需求。但过去,由于存在中试生产线建设成本高、缺乏中试公共服务平台等问题,中试成为了佛山不少科技企业成果产业化过程中的“拦路虎”。

如今,随着佛山科技不断创新发展,其对中试验证的需求已越发迫切。如何满足日益增长的成果产业化需要与小试中试平台等不足之间的矛盾,成为了佛山亟待解决的科技难题。

(佛山首批中试平台授牌 高慧超摄)

破解中小企业“中试”之痛

近年来,佛山创新发展的重心向发明创造转移的趋势十分明显。

2023年,佛山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授权量均同比下降,与之相对的是发明专利授权量稳步上升。当年,佛山发明专利授权量11314件,同比增长31.45%。

进入今年一季度,佛山市实用新型专利授权量6835件,同比下降49.66%;外观设计专利授权量6196,同比下降51.85%;而发明专利授权量3280件,同比增长71.28%。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为56.37件。

此外,5月公示的2023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中,由佛山市单位或个人牵头的项目共计12项。佛山获奖数连续五年位居全省地级市第一位。

这背后,佛山正加速发展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据统计,2023年佛山高企数量突破1万家,位居全省地级市第一;累计建有省重点实验室32家,位居全省第二;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90家,位居全省地级市第一。

发明成果井喷,其对小试中试的需求自然也与日俱增,供需矛盾也就越发明显。

佛山科技界内部人士分析,过去,佛山缺少专门的中试公共服务平台,为了推动成果产业化,部分大企业、科研院所会自行建设具有中试功能的试验线。然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这种方式不仅成本高企,专业性方面也存疑,因此推进中试“困难重重”。

“根据《中国专利调查报告》,2022年我国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6.7%,佛山情况也大体如此,很多专利都躺在实验室、锁在抽屉里,原因就在于科研和产业严重脱节。”佛山市委书记郑轲说,中试是降低企业创新成本的关键一招,佛山发展中试产业,就是要有效解决科研与产业“两张皮”问题,用专业化的平台、设备、团队帮助企业实现新品研发、工艺优化、产品升级,让创新变得成本可控、风险可控。

此外,佛山坚实的制造业基础,也为包括小试中试在内的成果产业化提供了丰厚土壤。

“佛山制造业几乎涵盖各行各业,传统优势产业基础雄厚,医药健康、新材料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可助力我们将研究院的科研成果快速实现产业化。”基恩赛斯(广东)生物医学研究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团队在佛山成立了生物医学与疫苗新药研究院,由马歇尔教授担任首席科学家,如今研究院中试基地落地佛山,将为管线研发、临床试验和产品上市提供重要支撑。

科技部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司副司长陈宏生表示,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而概念验证和中试都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环节。去年以来,中央领导对强化概念验证和中试能力建设做出了多次提醒。近年来佛山积极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坚持以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希望佛山未来能以发展中试为抓手,不断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打造世界级制造名城。

“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布局一批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广东省科技厅二级巡视员安建光说,期望佛山能走好产业与科技融合聚变的发展道路,加快建设一批辐射面广、支撑力强的概念验证中心和小试中试基地,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实现孵化转化。

(马歇尔教授表示将在佛山建设中试基地 高慧超摄)

建设开放、共享的中试生态

中试验证平台建设对资金、技术、人才都有较高要求,如何快速打造一批高水平的中试平台?

佛山的做法是“拿来主义”,将既有的验证中心、小试中试平台资源进行整合,通过搭建中试共享平台等方式打造开放、共享的中试产业生态。

据了解,佛山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龙头企业和研发机构已陆续建成了一批高水平的中试平台。截至目前,佛山建有概念验证中心、小试中试平台逾100个。

活动现场发布的《佛山市中试产业服务联盟倡议书》,就向全市具备中试能力的科研机构、企业等创新主体发起倡议,共建佛山市中试服务联盟,搭建中试服务共享平台,引导佛山企业用好中试服务共享平台,实现设备、技术、人才等资源的开放共享。

会上发布的《意见》也明确提出,要建设中试资源对接平台,打破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单位间的信息壁垒,促进中试服务资源充分共享。计划到2026年,佛山中试能力明显提升,重点产业链中试平台实现全覆盖,中试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佛山已推动3300台(套)科研仪器设备实现开放共享,为中试服务共享平台的建设奠定基础。

现场,佛山还组织了季华实验室、仙湖实验室、汉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6家中试平台和6家企业进行中试项目签约,项目涵盖半导体、显示装备、氢氨融合、新能源电池、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将为企业提供最新的中试服务。

这其实是科技中小企业与中试验证中心的双赢,企业得到服务的同时,中心也实现了市场化运营。

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9月,转化中心成立了全市首个概念验证中心—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概念验证中心,也是全国首个市场化运营的“医工融合概念验证中心”。目前已实现微流控芯片优生优育项目、动态血糖仪项目、脂蛋白扫描仪等十多个项目的概念验证,并促成400万元天使投资。

郑轲表示,未来佛山要加强中试平台系统布局,梯次建设200家以上中试平台,支持季华实验室、仙湖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发展,推动中试资源开放共享。不断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发挥中试平台对人才的“磁场效应”,做好中试政策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等政策协同,配套引导广大企业、科研机构支持参与中试产业发展,构建“中试+研发+孵化+基金+应用场景”的生态系统,推动佛山打造“概念验证之都、小试中试天堂”的城市新标识,吸引大湾区乃至全国全球的科技创新成果来这里转移转化。

为强化中试服务支撑能力,《意见》还提出,将培育中试产业链上游优质企业,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中试产业软硬件供应基地;推动“人工智能+中试”,建设智能中试线,加强机器视觉、机器学习在中试环节的应用;锻造中试人才队伍,支持具备条件的高校设置中试相关学科专业,建设中试实训基地;强化标准支撑引领,制定发布一批行业中试关键标准,细化中试通用流程等。

为此,佛山将加强政策支持,探索建立优质中试平台认定奖补机制;通过中试服务券等方式积极扩大中试市场需求;用好产业投资基金、超长期国债等手段,通过直接或者间接出资支持中试平台建设;对经验证和中试取得可预期的科研成果和市场效益的团队给予支持等。

关注我们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