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顶流”来到!广州北江引水工程全线通水

2024年07月31日 21:10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伍素文,张茵妮
区域高质量发展迎来了新的“源头活水”。
播放 暂停
进入全屏 退出全屏
00:00 00:00
重播 刷新试试

南方财经全媒体见习记者伍素文 实习生张茵妮 广州、清远报道

“历时1700多个日夜,在3000多名建设者的共同努力下,广州北江引水工程(水源工程)今天迎来全线通水,广清两市即将‘共饮北江水’!”7月31日上午,广州北江引水工程现场推进会在清远市北江原水取水泵站举行,广州水投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据悉,北江引水工程实现了从广东省中北部的清远市向珠三角南部的广州市长距离调水。全长26公里,总投资23.29亿元,设计年供水量2.9亿立方米,主要解决广州市花都区、广州空港经济区、白云区等北部片区的供水增长需求。

水资源的优化配置,牵涉到民生与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如今,广州已构建起东江、西江、北江和流溪河“三江四源”的供水格局,成为国内唯一具备四大优质水源的超大城市,区域高质量发展迎来了新的“源头活水”。

广州为何向清远“借水”?

“很少人知道,广州其实是一个缺水型城市。为破解水资源瓶颈,我们于2019年开工建设广州北江引水工程(水源工程),为广州北部地区引入北江优质饮用水源。”广州水投自来水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广州北江引水工程效果图,受访者供图)

据了解,广州位于珠江三角洲地区,水系周边都是高密度城市群,水环境受到影响,形成了典型的水质性缺水特征,所以饮用水源地选取只能舍近求远,城市供水多为引调“客水”。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发展加速,人口规模进一步增长,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增多,广州结构性缺水的挑战加大。加上广州正在规划打造北部“枢纽+”新业态新模式,高流量的枢纽型经济意味着用水需求增加。

广州北部的供水水源以流溪河和北江为主。长期以来流溪河已形成过度开发的局面。北江引水工程全面建成后,既满足了该片区的供水增长需求,‌为广州中心城区储备了后备用水水源,还可减轻流溪河的供水压力,改善区域水生态环境。

由此来看,该工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社会效益。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项目,北江引水工程不仅是跨清远、广州两市的大型提质引水水利系统工程,也是推进广清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和广清深化对口帮扶的重要民生项目。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了解到,工程在清远市境内线路长约16.2公里,在广州市花都区境内线路长约9.8公里,由取水头部、引水隧洞、前池、加压泵站、调压塔、输水管道,以及输水隧洞等组成。

施工期间,为改善取水泵站附近村民的出行条件,由工程出资、当地政府代建,对源潭镇新马小楠村乡村道路硬化改造,打通了村民出行的“最后一公里”。目前,该村已围绕公路沿线打造出一片旅游露营基地和水果基地,有效提高了乡村产业发展效益。

一方面,北江引水工程将有力推动沿线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促进产业集聚,为地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另一方面,工程带动就业,改善当地基础建设,提高沿线地区居民收入,在赋能“百千万工程”的同时,积极助力当地“乡村振兴”建设发展。

以水为媒,广清一体“双城记”再次唱响。

逢山开路,攻坚克难

清远山清水秀,但高山峡谷纵横交错的地貌对大型跨市水利工程来说,也意味着复杂恶劣的施工环境。工程团队面临着各式各样的难题,不仅要逢山开路,更要思考如何因地制宜地开路。

北江引水工程输水主线路长约26公里,其中隧洞总长就达到约17.3公里。2号隧洞采用钻爆法施工,3号隧洞采用顶管法施工,4号隧洞属于特长隧洞,基本采用隧道掘进机(TBM)施工。

(“北江2号”双护盾TBM,受访者供图)

面对1号隧洞“硬岩层、长距离、高压力、多断层”等挑战,工程引入地质雷达预报、无人机航拍、BIM模型模拟施工等技术,优化TBM管片与隧洞贴合量、管片接顶面积、盾构机精度控制等措施,平稳通过隧洞450米最小转弯半径,为国内盾构机小半径隧洞转弯掘进提供了新探索。

4号隧洞是工程最大的施工难点所在,横跨清远、花都两地,具有“硬岩层、大埋深、长距离、高压力”等特点。对此,团队研制出国内首台新型敞开式隧道掘进机——“北江号”来进行施工,这是华南地区应用掘进断面最小、系统集成化最大、定制化水平最高的TBM设备。

TBM技术是一种全机械化的隧道施工方法,通过旋转的刀盘切割岩石,同时拼装管片,类似于深入山体内部的“挖土机”,一边旋转着切割岩石,一边铺上预制的“地板”,能够快速而安全地建造隧道。

“4号隧洞是一个‘裸洞’,基本上TBM掘进过后隧洞就成型了,遇到一些开挖面不好或者断层的地方我们需要构架钢拱架、钢筋后再浇筑混凝土。仅这一隧洞的掘进,就用了整整2年时间。”广州水投自来水公司所属广州北江原水供应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区永刚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

工程处处精益求精。哪怕是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垫片,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一条仅有450米半径的狭窄弯道,由于转弯半径过小,对TBM的适应性提出了巨大挑战。施工团队巧妙地使用垫片来调整管片之间的相对位置,相当于在隧道建造时加入了一个灵活的关节,使掘进机能够更平滑地完成转弯。这种精细的调整,有助于减少对设备的应力集中,从而提高了施工效率,也保障工程安全。

此外,4号隧洞内27条断裂带的复杂地质条件,要求工程团队采用地质超前预报技术,结合激光测量传感技术,实现对未知地质情况的实时监控和预警,以便采取相应的施工措施,确保施工顺利进行。

事实上,在工程设计之初,就把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技术融入设计工作,借助“BIM+GIS”、卫星遥感、无人机、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实现工程智能监测和协同检修,实现工程的高质量建设和平稳运营。

 “施工完成后,我们还会安排人员对每一条焊缝进行超声波的探测,并抽取一些焊缝进行X光探测,以确保工程的质量和供水的安全。”区永刚在采访时谈到。通过X光探伤技术,可以及时发现焊缝内部的问题,确保每一条焊缝都安全。

今年广东雨水偏多,水位漫道迎咀河导致工地被水泡,对施工进度也造成了挑战。对此,工程团队与当地水利局建立联系沟通机制,将上游水量部分尽量分流至灌溉渠,争取十天完成管道焊接的冲刺作业,并与上下游沟通汛情变化,安排人员、物资等资源投入。“汛期的时候可以说是夜不能寐,大家都抓紧时间,枕戈达旦。” 现场工作人员提到说。

每项大型工程背后,都凝结了无数技术与智慧、汗水。全长26公里的北江引水工程,参建人数累计达3000多人,最终惠及广大居民的用水需求,广清“同饮一江水”的愿景终于要成为现实。

财经日历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