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对话|星纪魅族廖清红:我们会把位置放得更低、更开放

2024年08月07日 13:34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焦文娟
有底蕴,没包袱。

21世纪经济报道 见习记者焦文娟 广州报道

再一次现身台前,廖清红有了新身份——星纪魅族首席运营官。

过去26年,廖清红的职业生涯从长虹开始,辗转华为、360。2018年,在软件定义汽车时代,他选择加入小鹏。今年,他落脚在星纪魅族,打算迈向下一个汽车变革时代。“我对车的理解,从软件定义汽车到AI定义汽车。”廖清红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采访时说。

星纪魅族的版图涉及造车、自研操作系统、All in Al 。魅族自研Flyme系统已有10年,2022年被吉利控股董事长李书福创办的星纪时代收购后,开始涉水汽车领域。除了自研操作系统外,去年11月,星纪魅族宣布下场造车。在星纪魅族的秋季发布会上,星纪魅族宣布正式进军汽车行业并推出MEIZU DreamCar MX。

另据廖清红回忆,2024年春节开工第一天,星纪魅族提出 All in Al 战略,Flyme 系统正式更名为 Flyme AIOS。星纪魅族的野心是以 Flyme AIOS 为核心,实现智能手机、AR 智能眼镜、智能汽车等终端的全场景互联。

在造车和布局AI生态上,不同于百亿元大手笔投资造车的小米,也不同于技术实力丰厚的华为,廖清红表示,星纪魅族是“新玩家”,“没有那么大的体量和名气,会把自己的位置放的更低一些,更开放一些”。

但廖清红认为星纪魅族是“有底蕴的新玩家”,因此,最大的优势是“有底蕴、没包袱,可以轻装上阵”。据廖清红介绍,Flyme系统诞生于2014年,“10年时间积攒了3亿多行代码,把它注入到智能座舱领域是星纪魅族的优势。”

吉利造车27年,星纪魅族下场造车后,还可以站在吉利的肩膀上,变得更懂车。他认为,小米造车是全链条式的,从资质、工厂到设计,从选零部件、营销到渠道。但星纪魅族不需要,可以借助吉利体系,比如浩瀚平台,做出星纪魅族品牌需要的车。这款车会在今年上市、销售、交付。

类似华为的鸿蒙智行,借助Flyme AIOS,星纪魅族推出“无界智行开放平台”,也提供了全案、服务和连接三种方案。两年间,星纪魅族 Flyme Auto上车了领克、银河、极星等品牌。

All in Al 后,星纪魅族的野心更大,要用三年时间完成All in AI的愿景。根据规划,2024年,星纪魅族面向 AI 时代全新打造的手机端操作系统将进行系统更新;2026年,星纪魅族将构建起完整的AI产品生态。

但要寻求更大的业务增长,要先从走出吉利体系开始。廖清红坚持的态度是开放,“我们不会局限于吉利体系,我们会向全球车企开放,只要愿意和我们合作的都欢迎。”

近日,关于造车、自研系统、商业模式,星纪魅族COO廖清红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的采访。以下内容经摘编:


“把自己的位置放低,我们更开放”

Q:你在3C数码和汽车行业都有非常丰富的从业经历,你打算如何用个人经历助力星纪魅族?

廖清红:我希望能把我以前学到的经验带进来,让整个公司少⾛⼀些弯路。

过去10年,无论在华为还是小鹏,我基本上都兼任了公司的HR。在星纪魅族,我仍然负责HR体系,所以我希望在组织上能够给新公司注入一些方法论。如果(公司)的高管或者员工的构成,极其单一化或者长期没有变化,会失去活力。来自不同方面的人才才能碰撞出很多的火花,跨界的盲区才能被覆盖。

但有一个很大的挑战,当这么多跨界人才或高管层一起的时候,必然就会有理念上、价值观上的不同,怎么把大家连在一起形成新的共识,迸发出很多新的想法,我希望能够帮到公司。

Q:业界普遍认为现在星纪魅族的生态模式点像鸿蒙智行,你也刚刚提到去年跟余承东总聊天,他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吗?

廖清红:车企与华为的合作是战略级的,深度定制一款车,而星纪魅族会把自己的位置放得更低一些,更开放一些。Flyme系统是一个做了10多年,已经有3亿代码的系统,把它注入到智能座舱领域是星纪魅族的优势,我们有信心与各方车企合作。

Q:华为的智驾系统很好用,为何星纪魅族没有快速铺开?

廖清红:鸿蒙系统投入更早,他们做车相关业务比星纪魅族更早,星纪魅族应该是从2022年收购魅族开始(做车相关的业务)。我们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适配这么多的车型,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包括领克的几款车,还有银河、极星等。

其实我们的动作是在一种加速的状态,我们能做得比他们更加开放,特别是智能座舱出海这方面会更加便利一些。

Q:目前Flyme Link为星纪魅族赚到了多少钱?

廖清红:详细数据不方便透露,不过软件的收入方式和硬件有天壤之别。软件是一个长期生意,硬件可能是一次性交易。

Q:目前星纪魅族有哪些合作伙伴,如何相互赋能?

廖清红:星纪魅族 AI 生态圈的合作伙伴涵盖多个领域,包括算力提供商、大模型厂商、车企以及Agent生态开发者。我们要做的是打造一个原生的、开放的 AI 操作系统,将大多数厂商会封闭起来的场景化入口开放给第三方,集成各个合作伙伴的先进技术,为用户提供极致的体验。

Q:Flyme AIOS除了领克、极星等吉利系的车企之外,有没有想着拓展其他的客户?

廖清红:我们不会仅仅局限于吉利体系,我们会更开放,我们向全球车企开放,推出无界智行开放平台,为车企提供智能化的解决方案。

在吉利肩膀上再创业

Q:小米造车准备了百亿元,星纪魅族作为一个初创公司,你们准备了多大的资源投入造车这样的重金赛道?

廖清红:小米造车是全链条式的,从资质、工厂到设计,从选零部件、营销到渠道,基本上全部连通。对小米而言,可以承受的,也是应该做的。

星纪魅族不需要。我们只需要在现在的吉利体系基础上,比如说浩瀚平台,做出星纪魅族品牌需要的车。

Q:去年11月底魅族官宣造车,到今天已经过去大半年。造车计划有进展吗?

廖清红:造车是极其考验战略的产业。

在燃油车时代,一个新平台新车型的研发周期大约48个月,新能源时代缩短到30多个月。一方面竞争激烈,另一方面刨去智能驾驶,新能源汽车比燃油汽车简单,没有发动机、没有变速箱这些高精密的机械系统。

即便这样,如果新车出自一个新平台,也需要花3年,基于别人已有的平台也要一到两年。我们的车正在紧锣密鼓地做,今年之内会和大家见面。

Q:目前整车业务进度如何?

廖清红:今年跟大家见面、销售、交付。

Q:星纪魅族造车计划跟吉利、华为等其他企业造车有什么不同之处?

廖清红:星纪魅族要打造一辆年轻人喜欢的车,而不是从底层到平台重新再去造一辆车。重复开发是一种浪费,我们会依托于整个吉利平台构建一台和消费者之间连接更加紧密的车。

Q:具体来讲,星纪魅族是依托吉利、领克这样的车型做一些技术集成,还是单独成立一个汽车品牌去做一些汽车方面的事情?

廖清红:我们可能会依托于整个(吉利)体系上面的某一些车型做深度定制。因为现在要拿到(造车)资质是很难的,是很有挑战性的。

Q:在如此充分竞争的时代,星纪魅族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如何与吉利错位竞争?

廖清红:曾经有人问我一个问题,汽车发展会不会最终像手机一样?我回答他,汽车会有类似的集中度,但永远做不到像手机这样。汽车的使用环境、人群的喜好度和用途的差异都很大,所以汽车在种类上会超过手机的SKU的数量,它的变量更多。

你要找到你的客户群体。星纪魅族做车一定要找不同点,我们的原则是要与众不同,哪怕是失败了我们也要勇于尝试。 

Q:星纪魅族未来推出的新车会放到什么渠道销售?

廖清红:我非常认可华为、小米他们这种的生态体验馆的模式。这样大大提高了门店的复用率,消费者可以一站式接触到很多的品类。我们将来肯定会建立自己的生态体验馆。

华为、小米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们分别有鸿蒙系统和澎湃系统为依托,星纪魅族正好也有这样的契机和优势,我们有Flyme AIOS系统,我们也是按照这样部署的。

All in AI

Q:年初星纪魅族提到了All in AI的战略,怎么理解这个All in AI的概念?

廖清红:Al 即将深刻改变传统的消费电子与汽车产业,并开启一个全新的变革周期。

2024 年春节开工第一天,星纪魅族就提出 All in Al 战略,包括打造 AI 终端、重构 Flyme 系统和建设 AI 生态。星纪魅族以 Flyme AIOS 为核心,实现智能手机、AR 智能眼镜、智能汽车等终端的全场景互联。

Q:提出All in AI后,星纪魅族未来打算如何实践?

廖清红:我们要通过AI的方式重新武装自己。我们要用现在的AI逻辑改造我们的Flyme系统,而不是在以前的系统上叠加一点AI的功能,或者增加一个功能或者接入一个模型。

All in AI,首先我们要把下面的系统打造好,让我们在和其他大模型公司之间的对接能做得更好,初期可能看不出区别,长期大家的差异化会显现。

Q:AI能力如何为汽车赋能的?

廖清红:我们在今年初提出 All in AI 战略的同时,我们的 Flyme 系统也正式更名为 Flyme AIOS,我们在手机端的AI 能力会无缝迁移到汽车的智能座舱里,用户会得到一辆更智能、更懂自己的车。

Q:从做手机系统到汽车系统,星纪魅族在AI赋能汽车上有什么优势?

廖清红:Flyme系统诞生于2014年,到现在走过整整10年,有3亿行的代码。

我们同时具备消费电子产业和汽车产业背景,既有多年智能手机、操作系统、XR 技术的开发经验,又有成熟庞大的汽车产业背景。

Q:目前手机上已经有大模型的能力了,汽车上的大模型进展如何?

廖清红:我认为我们公司最大的优势是有底蕴又没有包袱。我们愿意将自身的硬件能力、系统级服务和用户交互入口和大模型公司、大算力公司合作。这对我们来说契机。如果我们今天影响力赶不上别人,我们就敝帚自珍,我认为我们会举步维艰。没有形成行业闭环,便不能为消费者产生价值。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