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锦:以“一揽子刺激+改革”振兴方案扩内需

2024年09月22日 16:09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周潇枭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周潇枭 北京报道 9月21日,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季度论坛在京举行。

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在论坛上作《以一揽子刺激加改革经济振兴方案实质性扩大内需》的演讲。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演讲人处获得其最新观点全文。

刘世锦表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增长。东亚成功追赶型经济体,如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都经历过类似增长。这种增长快速吸收了人类工业化阶段的技术成果,把先行者几十年到上百年的增长浓缩到二三十年时间内,也称为挤压式增长,但这类增长是有终点的。

刘世锦指出,如果与日本比较,中国目前处在中速增长的后期,应该还有5-10年的中速增长,增速应在4-5%之间。传统追赶潜能加新兴数字技术和绿色技术,仍可支持中国经济保持5-10年的中速增长。

刘世锦指出,现阶段我国的基本情况是,中等收入群体大体占三分之一,4亿人左右;在此之下有9亿多低收入群体,占三分之二。基尼系数多年来保持在0.4以上,有些研究认为在0.45或更高的水平上。当前面临的需求不足,与这种需求结构直接有关。

刘世锦认为,不能简单仿效发达国家的量化宽松政策。中国经历的长达30多年的高速增长和近十多年的中速增长,都显著高于同期发达国家的增长速度,增长动能主要来源于中国作为后起国家的追赶潜能。发达经济体也是成熟经济体,处在低速增长期,是一种维持性折旧性的增长,新增长潜能很少,宏观政策的变动往往能够决定经济增长整体走向。中国当前宏观政策重要性在于保持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稳定与平衡。作一个不大准确的比喻,现阶段如果中国的潜在增速为5%,宏观政策大概影响的是1%,其余4%取决于结构性潜能,而结构性潜能在多大程度上释放,则取决于是否有适宜的体制政策环境。改革就是为了创造这样的环境条件。随着中国经济由供给约束转向需求约束,释放结构性潜能的改革相应转到需求侧。

刘世锦指出,应推出一揽子刺激加改革的经济振兴方案,带动经济回归扩张性增长轨道。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城乡融合发展的改革举措,以财政政策为主,与需求侧结构性改革紧密配合,产生扩消费、稳增长、防风险的综合效应。具体包括10万亿元刺激规模、两大突破口和一个重要目标。

具体而言,以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为主筹措资金,在一到两年时间内,形成不低于10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规模。两大突破口分别是:一是大力度提升以进城农民工为主的新市民在保障性住房、教育、医疗、社保、养老等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短期重点是由政府收购滞销的住房,转为保障性住房,向新市民提供。二是加快都市圈范围内中小城镇建设,带动中国的第二轮城市化浪潮,形成以城乡融合发展为基础的高质量可持续现代化城市体系。一个重要目标是,以这次经济振兴方案实施为契机,力争用十年左右时间,实现中等收入群体倍增的目标,由现阶段中等收入群体4亿人口增长到8-9亿。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