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年来力度最大的化债组合拳来了:安排6万亿元债务限额置换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从2024年开始,连续五年每年从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安排8000亿元专门用于化债,累计可置换隐性债务4万亿元;2029年及以后年度到期的棚户区改造隐性债务2万亿元,仍按原合同偿还。三项政策协同发力后,地方化债压力将大大减轻。
6万亿元!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近年来力度最大的化债举措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11月8日审议通过近年来力度最大的化债举措: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6万亿元,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为地方政府腾出空间更好发展经济、保障民生。
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主任许宏才在11月8日下午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议案提出在压实地方主体责任的基础上,建议增加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为便于操作、尽早发挥政策效用,新增债务限额全部安排为专项债务限额,一次报批,分三年实施。按此安排,2024年末地方政府专项债务限额将由29.52万亿元增加到35.52万亿元。财政部拟定了2024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务限额调整方案(草案)。
直接增加地方化债资源10万亿元 化债压力大大减轻
除了“6万亿元”,化债政策还有“增量”。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在发布会上介绍,从2024年开始连续5年每年从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安排8000亿元,补充政府性基金财力,专门用于化债,累计可置换隐性债务4万亿元。再加上这次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的6万亿元债务限额,直接增加地方化债资源10万亿元。同时也明确,2029年及以后年度到期的棚户区改造隐性债务2万亿元,仍按原合同偿还。
上述三项政策协同发力,2028年之前地方需消化的隐性债务总额从14.3万亿元大幅降至2.3万亿元,平均每年消化额从2.86万亿元减为4600亿元,化债压力大大减轻。
“我们估算了一下,地方依靠自身努力化解是完全可以做到的,甚至有些地方是比较轻松的。”蓝佛安说,“总的看,我们推出的是一揽子、综合性、靶向准的化债组合拳,作用直接、力度大。”
此外,蓝佛安表示目前支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相关税收政策已按程序报批,近期即将推出。隐性债务置换工作,马上启动。发行特别国债补充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等工作,正在加快推进中。专项债券支持回收闲置存量土地、新增土地储备,以及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方面,财政部正在配合相关部门研究制定政策细则,推动加快落地。
专家:近年来力度最大的化债政策是一场及时雨
增加地方化债资源10万亿元,如何理解“力度最大”的化债行动?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本次人大常委会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了以地方化债为核心的多项重磅政策。这些增量政策的出台和落地将有助于缓解地方财政压力,保障今年底到明年初的财政支出能力,有望带动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能力提升,促进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财政支持化债可以通过补充地方财力、增加居民和企业收入的方式,发挥财政乘数效应,带动投资和消费能力的提升,促进经济回升向好。一方面通过增加地方债务限额、允许专项债用于化债等方式,将大大减轻地方债务压力,将原本被化债占用的资源腾出来,增强对民生、“三保”等领域的保障,改善居民收入预期。另一方面加大化债力度有助于清理地方拖欠企业账款,提升企业经营信心和活力,提升企业收入和盈利能力。居民和企业收入预期得到改善,将有效提振消费和投资需求,进而形成正反馈,发挥财政的乘数效应。
粤开证券认为10万亿元的直接资金加上2万亿元债务自然到期,五年内将化解12万亿元隐性债务。债务置换的意义既要看到近年来“力度最大”的规模效应,更要看到财政化债思路的重大优化以及对地方政府行为的激励效应。其一,直接资金规模高达10万亿元,化解债务12万亿元,为历次最大,体现出中央推动防范化解风险、规范债务管理、推动经济增长的决心,有利于提振信心与预期;其二,这反映了化债思路的重大优化调整,从防风险为主转向更好统筹稳增长与防风险,从“化债中发展”转向“发展中化债”;其三,既降低了当期地方政府化债和利息支出的财政压力,地方政府能腾出更多的财政资金和精力发展经济、提供公共服务,更好落实减税降费,改善营商环境,对地方政府行为的激励效应也要引起重视。
前券商首席经济学家李大霄在接受投资快报采访时表示,6万亿元远超预期,属于大手笔大气魄重大利好消息,是一场及时雨,为各个地方政府腾出空间发展经济提供了保障,为兜底保障民生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消除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对于增强信心有非常立竿见影的效果,为完成今年经济主要目标并为明年经济稳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也对股票市场稳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基本因素的有力帮助。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认为10万亿元资源用于地方政府化解隐性债务,极大提振投资者对经济复苏的信心,对于资本市场而言是重大的利好。当前我国资本市场已经出现趋势反转,市场经过第一波放量暴涨后进入震荡调整阶段,在外围不确定性消除后,资本市场有望走出第二波上攻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