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银研究|区域深度】稳量提质,勇挑大梁——头部六省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解读及政策比较

2025年02月14日 17:07   招商银行研究   招商银行

经济大省是全国经济大盘的“压舱石”、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顶梁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连续两年对“经济大省挑大梁”提出明确要求。随着各省地方两会陆续召开,经济大省“挑大梁”的卷面成绩逐渐揭晓。本篇报告对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四川、河南等头部六省2024年经济运行数据和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进行深入解读,并对各省年度工作重点进行比较分析。

■ 2024年运行回顾。2024年头部六省位次保持不变,经济总量达59.6万亿元,占全国44.2%,较上年基本持平;实际GDP增量合计占全国45%,较上年提升1.4个百分点;加权实际增速5.1%,高于全国平均(5.0%)0.1个百分点。结构上,供给侧工业强支撑但服务业现短板,需求侧内需承压而外贸改善。六省各有亮点,广东外贸与科创领先,江苏增量突出,山东产业升级供需双优,浙江出口及外贸新业态发展快,四川服务经济亮眼,河南内需强劲。

■ 2025年总体部署。2025年,六省经济总体目标呈现“稳量提质,勇挑大梁”特征,五省保持不变,四川略有下调。总体基调以稳中求进为主,重点工作聚焦扩内需、新质生产力、新型城镇化、统一大市场建设。

■ 2025年重点举措。(一)需求侧:全面提升对需求侧的重视度,内需先于外需、消费重于投资。提振内需上,促消费、扩投资、稳房市;优化外需上,稳外贸、稳外资。(二)供给侧:一方面以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产业集群,加速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发展海洋经济和湾区经济;另一方面抢抓数字经济机遇,部署数据基建、数据治理、数据核心产业、数字贸易四大关键领域。(三)重大区域政策:以重大战略引领更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四)重大改革部署:突出发挥改革牵引作用,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持续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深化财税金融改革和民生保障。

■ 2025年特色举措。六省立足自身优势与发展诉求提出特色举措。广东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核心推进区域协同,江苏聚焦数字经济转型制造业,山东紧扣海洋强国战略发展海洋经济,浙江发挥政策引导激发经济活力,四川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促进区域发展,河南单列文化事业推动文旅文创融合。此外,六省结合自身区域发展特色,合计公布5911个重点建设项目,年度计划投资超4万亿元,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正文


经济大省2024年运行回顾和2025年总体部署

(一)2024年运行回顾:苏鲁浙川豫稳健支撑,广东表现分化

1. 总体概况:头部六省持续发挥核心支撑作用

2024年,头部六省以59.6万亿元的GDP和5.1%的加权实际增速继续勇挑经济大梁。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四川、河南六个省份地区生产总值分列全国前六,GDP 合计占全国经济总量的44.2%,较上年基本持平;实际GDP增量合计占全国45%,较上年提升1.4个百分点。其中,广东GDP首次突破14万亿元,连续36年领跑全国;浙江GDP首破9万亿元。增速方面,六省GDP加权【注释1】实际增速达5.1%,高于全国平均(5.0%)0.1个百分点。江苏以5.8%的实际增速领跑六省,广东(3.5%)成为唯一增速低于全国的经济大省。

2. 结构特征:供给端韧性凸显,需求侧分化显著

六省供给强于需求,外需强于内需。从供给侧看,工业强支撑,服务业现短板。六省第二产业增加值保持较高增速,仅广东(4.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3%),山东、河南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较全国高出2.3个百分点以上。服务业方面表现分化,河南(4.1%)、广东(2.8%)增速以较大幅度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5.0%)。

从需求侧看,内需承压,外贸改善。消费方面,六省整体增速放缓,六省社零增速均较上年下降。其中,广东(0.8%)显著低于全国平均(3.5%),其余五省均超4%。投资方面,五个省份固投增速出现明显下滑,仅山东、河南超过全国平均(3.2%),其余四省不到3%;广东受房地产投资(-18.2%)拖累更是录得-4.5%负增长。外贸方面,全面回暖态势显著,六省进出口总额均实现正增长。广东以9.8%增速领跑六省,四川从上年的负增长转为9.4%的高增长,浙苏两省(7.4%、7.0%)亦超全国平均(5.0%)。

3. 区域亮点:差异化发展格局显现

广东虽内需疲弱,但外贸引擎强劲。进出口总额首破9万亿元,总量连续39年居全国首位,贡献全国38.7%的贸易增量。科技创新持续领跑,研发经费支出5100亿元、研发投入强度3.6%,区域创新能力连续8年全国第一。海洋经济发展壮大,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

江苏经济在大体量的基础上实现高增长,增量冠军凸显锋芒。不仅超额完成2024年增长目标,还贡献了全国最大的经济增量,GDP与广东的差距缩小至4626亿元。

山东产业升级效果显著,供需双优典范。山东工业、消费、投资增速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江苏同为唯二完成年度增长目标的经济大省。

浙江出口快速增长,外贸新业态崛起。货物贸易出口达3.9万亿元,增长9.5%,其中跨境电商出口规模达2141.3亿元,增速19.1%。

四川服务经济亮眼,大熊猫等文旅热点全球“吸粉”,文博演艺市场“一票难求”,赛事经济活跃“出圈”;外贸进口增速21.3%,表现突出。

河南内需强劲,消费、投资增速远超全国平均,民间投资增长10.5%。

表1:2024年经济大省主要经济数据对比

资料来源:各省政府官网、招商银行研究院

(二)2025年总体部署

1. 总体目标:稳量提质,勇挑大梁,强化经济支柱作用

2025年,六省经济发展目标呈现“稳量提质,勇挑大梁”特征。在GDP目标设定上,五省维持2024年增速目标不变,仅四川略有下调,充分彰显“经济大省挑大梁”的担当。在结构指标方面,面对国内外诸多不确定性和挑战,六省普遍淡化量化目标,更侧重质量导向。例如,在进出口方面,六省都未设数量目标,而是强调“稳量提质”“稳中提质”;在投资方面,广东、江苏、山东未设数量目标,而是改为“提质增效”“扩大有效投资”等质量型要求。

2. 总体基调:稳中求进的差异化战略选择

广东“走在前列、示范引领”,作为经济第一大省,强调“奋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更好发挥窗口作用、先行示范作用、排头兵作用、挑大梁作用”。江苏“服务大局、勇挑大梁”,强调“以新的发展实绩为全国大局作出更大贡献”“坚决扛起‘勇挑大梁’的重大责任”。山东“下功夫、求实效”,强调“崇尚实干,务求实效”。浙江“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强调“说了就干、定了就办、办就办好”“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四川“坚定信心、拼搏实干”,强调“把各方面积极因素转化为发展实绩”。河南“锐意进取、笃行致远”,强调“见事要早、行动要快、力度要大”。

3. 重点工作:聚焦扩大内需、新质生产力、新型城镇化、统一大市场建设

六省围绕中央工作会议精神部署2025年重点工作。总体来看,扩大内需、创新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区域协调发展、改革开放是六省共同的重点工作。

扩大内需方面,提振消费是重中之重。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全方位扩大内需、大力提振消费作为九大重点工作任务之首。苏鲁川豫四省将促进消费列为2025年首要任务,广东也将扩大内需由2024年的第5位提升至第3位,浙江继续把扩大内需排在第2位。

科技创新和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方面,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仍是重点。六省2025年重点工作部署中,推动创新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相关部署通常紧随区域重大政策和扩大内需之后。

区域协调发展方面,新型城镇化建设成为关注焦点。六省强调产业驱动、县域经济、城市安全韧性和功能品质提升。

深化改革和高水平开放方面,统一大市场较上年重要性显著提升。2024年着墨较少,2025年六省均做专项部署,积极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表2:2025年经济大省主要目标及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各省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各省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注:2025年目标若高于2024年目标,标红色;若低于2024年目标,标绿色。

表3:2025年经济大省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点工作及排序

资料来源:各省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招商银行研究院

2025年经济大省重点举措

(一)需求侧:促消费、扩内需是重点

2025年六省重点工作部署中,对需求侧的重视度明显提升。“全方位扩大内需”成为各省经济稳增长的关键驱动力,力求破解有效需求不足的难题。在总体思路上,各省普遍呈现内需先于外需、消费重于投资的特征。

1. 促消费、扩投资、稳房市,提振内需

各省以“两新”政策、“两重”项目【注释2】为重点,政策再加码,释放潜在需求。

第一,激发消费活力。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六省均提出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重点发力四大方向:一是提升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豫川浙苏粤5省明确提出要“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提升消费能力、意愿和层级”,从源头深挖消费潜能。二是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扩大以旧换新覆盖范围,更大规模促进汽车、家电、家居、电子产品等消费。三是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消费。广东、江苏、河南提出要大力发展健康、养老、托育、家政等服务消费;四川瞄准“一老一小”消费需求。四是差异化拓展消费新场景与新业态。除了各地热议的“首发经济”“银发经济”,山东、浙江、四川还提到要发展“演艺经济”“赛事经济”,培育新型消费增长点。同时,多省积极打造本地消费特色,如广东“粤夜粤美”夜间文旅品牌、山东特色旅游专列等。此外,与上年相比,入境游是新增关注点。四川、浙江专门提到要扩大入境游规模;广东支持广州、深圳建设市内免税店,推进离境退税“即买即退”试点。

第二,扩大有效投资。六省均强调“提高投资效益”,直面投资短板问题。综合来看,“两重”项目是今年各省扩投资的核心抓手。多省纷纷表示要做好优质项目储备与服务保障,发挥重大项目牵引作用。在投向上,广东、山东、四川、河南对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项目进行了详细部署,以较长篇幅安排建设重点;浙江更多落笔于产业类重大项目,提出“制造业投资增速快于面上投资增速”;江苏则统筹推动“加大制造业、基础设施等领域投资力度”。在资金上,各省紧抓中央政策机遇,以政府投资有效带动社会投资。广东、山东、四川等省提出要积极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中央预算内投资等资金,用好专项债券项目“自审自发”试点。

第三,部分省份把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作为扩内需的重要内容。河南提出“加力稳住楼市”,运用好专项债券资金回收闲置存量土地、收购存量商品房;浙江提出要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持续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山东也重点强调要“有效统筹去库存与优供给”,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将出台购房补贴奖励政策。

2. 稳外贸、稳外资,优化外需

延续以“稳”为主的总体基调,继续强调稳外贸、稳外资,持续扩大对外开放。各省整体工作要点依然是拓展新兴市场、培育外贸新动能和新业态、建设开放平台与枢纽等内容。从表述来看,部分提法措辞较上年略有弱化,但亦有亮点。其中,随着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深入推进,头部省份在外商投资新领域有望率先发力。广东、江苏、山东三省均明确表示要把握外资准入松绑契机,深化电信、医疗、教育等领域开放。

(二)供给侧: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

1. 以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是激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六省以创新和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引领,高质量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第一,加快建设产业集群,加速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六省注重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建设,培育“链主”、单项冠军、专精特新企业,形成中小企业协同发展、融通协作的发展格局。新兴产业聚焦规模化发展,通过技术创新、政策扶持以及市场拓展,重点推动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新型显示、新型储能、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的集群化和规模化。例如,广东将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领先优势,加强动力电池、智能驾驶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四川则加快把六大优势产业打造为万亿级产业,抢占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25条产业新赛道。未来产业强调前瞻布局,重点发展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前沿领域。广东提出实施未来产业集群行动计划,加快布局生物制造、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山东积极在量子通信领域布局;浙江则在“人工智能+”领域加大投入;河南聚焦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6大方向,布局发展14个赛道,打造“6+14”未来产业发展矩阵。

第二,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是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重要举措,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广东深入开展工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扩能增量、提质增品、降本增利、提效增值”四大重点行动,推广“链式改造”,推动超1万家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江苏开展新一轮深化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行动,规模化推进智能工厂建设,壮大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推动数字化转型向中小企业延伸。山东实施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突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整合建立18条标志性产业链和66条重点产业链。

第三,发展海洋经济和湾区经济。沿海四省(粤苏鲁浙)均提到发展湾区经济和海洋产业。粤苏鲁浙在报告中用一定的篇幅提到了与海洋产业发展相关的工作部署。山东将海洋经济单列为一项工作,重要性为四省之最,且较上年大幅提升。广东、江苏、浙江均将海洋经济作为相关工作的一段内容进行部署,其中广东的重要性较上年略有下降。

表4:2025年经济大省政府工作报告中现代化产业体系相关举措

资料来源:各省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招商银行研究院

2. 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

随着国家对数字经济与数据要素市场发展部署更加清晰,六省今年特别强调了对数字经济的布局,力图在优势领域抢占发展先机。

第一,顶层设计全面升级。苏浙豫三省在新质生产力构建和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江苏明确要求“提升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加强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数据产业”。浙江首创数字经济量化目标,明确“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6.5%以上”的目标。广东与山东突出数字化转型实效,广东计划“推动超过1万家工业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山东省计划“构建省级高质量数据集10个以上”。

第二,四大关键领域详细部署。一是数据基建,六省份均对数据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针对性的部署,其中,广东计划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枢纽节点韶关数据中心集群,江苏省计划建设一批“万兆园区”,河南提出要“争创国家‘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二是数据治理,广东、江苏、浙江、河南均将公共数据授权运营作为重点规划领域;山东与浙江计划开展国家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的建设。三是数据核心产业,六省均在人工智能领域进行重点部署,并结合各自特点在特定行业领域实施一系列具体措施。四是数字贸易,广东“推进大湾区全球贸易数字化领航区建设”;浙江建设“全球数字贸易中心”;山东“争创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

表5:2025年经济大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数字经济相关举措

资料来源:各省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招商银行研究院

(三)重大区域政策:引领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

1. 以重大战略引领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

整体来看,六省以国家战略引领区域布局优化和发展能级提升,强化协同推进和差异化定位。广东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核心,重点聚焦“要素跨境流动”,明确做实大湾区“一点两地”全新定位,加快建设世界级的大湾区。江苏、浙江共同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更加突出“产业创新与科创协同”,联动构建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川渝深化一体化发展,作为长江经济带重要的增长极之一,更加强调“重大项目合作与产业协作”,共建重大项目、打造产业集群、加强科技创新合作。山东实施黄河重大国家战略集成改革行动,提出“健全对接京津冀、长三角工作机制”并“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的联动发展”。

从具体措施来看,各省均推出了值得关注的新举措。

第一,广东连续七年将大湾区建设列为首要任务。2025年重大合作平台引领制度创新依然是重点,要“推动出台南沙总体发展规划和金融支持政策”,并且在金融领域新增了相关表述,即“完善‘跨境理财通’,深化粤港澳金融机构互设、金融产品互通、投融资渠道双向扩容”。除跨境融合外,环珠江口“黄金内湾”建设的重要性也进一步提升。目前,珠江口东西两岸正处在深中通道建成通车的“大桥经济”红利期,广东提出要“拓展多形式跨区域产业合作”,做好互促共进的大文章。

第二,江苏、浙江关注“省际”地区建设。江苏提出“加快徐州苏皖鲁豫省际交界地区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浙江明确“加强省际基础设施”的“硬联通、软衔接”。此外,江苏还提到要与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更大范围联动,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

第三,山东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推动烟台-大连“双城联动”。这是2024年烟台晋级“万亿之城”后,进一步提升城市能级的进阶举措。未来,两地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产业政策制定等领域有望实现更大范围的统筹协调与协同合作。

第四,四川继续以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核心。提出共建重大项目、打造产业集群、加强科技创新合作等措施。2025年,在高水平推进“氢走廊”的基础上,新增打造“电走廊”“智行走廊”等成渝协同应用场景。

第五,河南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点工作是提升郑州都市圈能级。郑州是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也是中央确定的国家中心城市。河南要求郑州“加快转变特大城市发展方式,持续提升综合实力”“提速推进郑开同城化”。

表6:2025年经济大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区域重大战略及都市圈建设相关举措

资料来源:各省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招商银行研究院

注:红色表示2025年提出的新举措或新表述。

2. 新型城镇化建设“量”“质”并重

作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战略,新型城镇化在六省份政府工作报告中占据显著位置。六省在以往强调“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发展“县域经济”或“县域特色产业”“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针对性的新要求。

第一,强调产业驱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广东继续以“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为抓手,推动县域产业成链成群发展。同时,强调产业协同和产业转移,“高质量建设15个承接产业转移主平台和7个大型产业集聚区”等。山东实施“百县图强”计划,抓好强县产业帮扶弱县。围绕“齐鲁粮仓”的定位,开展30个县高效特色设施农业提升行动等。

第二,县域经济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切入点。主要有两方面举措:一是提升县域经济发展实力。例如,河南提出育一批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经济总量千亿县、财政收入百亿县、城区人口超50万县。二是赋予县级政府更多权力。广东、四川均提到要深化强县扩权赋能改革,以制度创新激发县域发展动力活力。

第三,关注城市安全韧性和功能品质提升。江苏、浙江、四川、河南更多着墨于城市建设与公共服务,四省均提到了开展“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安全韧性和功能品质。其中,江苏强调“建筑业转型升级”“培育绿色建筑新增长点”。浙江突出“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智慧城市”。四川提出实施城市“里子”工程,并探索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等。河南要统筹改造一批老旧街区、厂区,并加强无障碍环境、适老化设施建设等。此外,广东推进“四好农村路”和污水治理,山东实施燃气管网升级。

(四)重大改革部署:突出发挥改革牵引作用

六省均将深化改革作为重点,主要落在统一大市场建设、国企改革、民营经济提振、优化营商环境、财税体制改革、民生供给改革等领域,旨在通过改革激发市场活力、提升经济质量。与上年相比,突出“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地见效”,预示着一系列战略性、突破性、牵引性的改革举措即将推出。

1. 统一大市场建设重要性显著提升

2025年,六省均对统一大市场建设做出专项部署,较上年重要性显著提升。积极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体现了《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对各地区融入和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整体要求。

第一,深化数据、土地等五大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数据市场聚焦创新利用,六省推进公共数据运营、培育一体化数据市场。土地市场聚焦高效协同,广东、四川部署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盘活、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资本市场聚焦多元供给,江苏、四川推动区域性股权、产权市场创新发展。技术市场聚焦知识产权加速转化,如山东部署构建重点产业专利池。能源市场聚焦电力领域,如广东要求完善绿电市场交易机制,推动虚拟电厂、分布式发电参与电力现货市场交易。

第二,部署实施降低社会物流成本专项行动。包括推进智慧高速、智慧物流园区等新型设施建设,发展内河航运、多式联运,建设物流数智化平台,支持企业提升物流管理水平化程度等。

第三,推动公平竞争和营商环境改善。包括加强公平竞争审查刚性约束、破除市场准入壁垒、招投标和采购管理等。广东提出打造大湾区统一大市场公平竞争先行区,优化整合政府、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采购等各类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江苏提出开展首轮市场准入效能评估。四川提出以控制成本为核心推进优化营商环境改革。

此外,多地提到深化公用事业和公共服务价格改革。如山东、四川部署水价、水权改革,浙江对全省工商业电价、供浙气源综合价格提出下降目标。广东还致力于推动大湾区市场一体化建设,包括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机制“软联通”、居民服务融通等,以及创新珠江口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市场统一开放。

2. 持续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注释3】

国企方面,高质量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一是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如广东瞄准港口、航运等领域,江苏瞄准能源、矿产、种业,四川部署开展新一轮省属企业主营业务优化调整。二是增加国企创新牵引作用,如浙江对于省属国有企业研发投入年均增幅提出定量目标【注释4】,推动国资国企成为创新浙江建设重要力量。三是加强分类考核、穿透式监管等,鼓励国企履行战略使命的同时,严防子公司风险。

民企方面,重点提振信心。鼓励民营企业参与重大项目建设运营、参加新基建和新能源等领域。针对企业账款拖欠、收费、执法等重大共性问题,要求继续发挥政府和国企带头清欠作用、健全涉企收费长效监管、规范涉企执法等。广东已于近日正式成立民营经济局,加强对民营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

3. 深化财税金融改革和民生保障

财税改革方面,六省聚焦抓好零基预算、消费税、“补改投”【注释5】等改革落实,广东、山东还对健全促进高质量发展转移支付激励机制进行部署。

金融改革方面,关注壮大耐心资本。广东、江苏、山东强调抓好国有大型商业银行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广东还要求健全政府投资基金长周期考核机制;浙江强调促进政府投资基金创新发展。

民生保障方面,深化公共服务供给改革。一是更加关注职业教育在促进就业方面的作用。就业是六省民生领域最重要的工作,相较上年,今年六省更加注重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来化解就业供需矛盾。广东开展产业“新工匠”培养计划,推动技工教育高质量特色发展;河南将实施大规模技能培训提升行动,完成职业技能培训200万人次,新增高技能人才65万人。同时,山东、河南、江苏、四川等省提出要紧抓新一轮国家“双高”计划【注释6】机遇,大力推进新一轮职业学校建设。二是医疗健康以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和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为切入点,多省强调县域医共体和城市医疗集团建设。三是养老托育主要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和服务体系,加快推行个人养老金制度,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此外,稳步推进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也成为各省重点。

2025年经济大省特色举措‍‍

2025年,六省除上述重点举措外,还立足自身优势与发展诉求,提出特色举措。广东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核心引擎,在基础设施、规则衔接、平台创新及金融开放等方面全面发力,勾勒区域协同发展的宏大蓝图。江苏聚焦数字经济,借“智改数转网联”深度改造制造业,全力构建“1650”现代化产业体系,开启产业内生式升级的新征程。山东紧扣海洋强国战略与新旧动能转换目标,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从战略科技、产业布局到港口建设全方位推进,努力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浙江充分发挥政府政策引导作用,积极落实中央政策,完善自身政策体系,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以政策红利激发经济活力。四川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通过实施大规模共建项目,促进区域协同、产业互补,推动西部经济增长极崛起。河南首次将文化事业单列,深度挖掘文化资源,推动文旅文创融合,致力于实现文化强省目标。

表7:2025年经济大省政府工作报告中特色举措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各省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招商银行研究院

此外,2025年六省结合自身区域发展特色,合计公布5911个重点建设项目,年度计划投资超4万亿元(山东未公布计划投资额),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广东纵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安排粤港澳大湾区项目978个,年度计划投资6304亿元,加速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江苏重点布局新兴产业和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安排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项目225个,较上年增幅21%,占制造业比重超过六成;目标到2027年规上工业企业基本完成智能化改造,中小企业全面实施数字化转型。山东围绕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重点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和海洋经济发展项目。浙江以科技创新和数字经济为特色,优先支持人工智能、脑机接口、高端新材料、生命健康等新质生产力项目,占比达29%,较上年提高8.6个百分点。四川突出民生消费改善提升,重点遴选一批消费平台、新兴消费场景等民生消费项目。河南制造业和产业项目“唱主角”,产业转型项目从个数、总投资和年度投资目标分别占全部项目的70.5%、61.2%和69.8%。

表8:2025年经济大省重点项目投资计划

资料来源:各省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计划草案的报告、招商银行研究院

注释

1、以各省2023年GDP为权重进行计算。

2、“两新”是指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两重”则是指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

3、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4、高于全省平均2个百分点以上。

5、指资金可分类采取增资扩股、优先股或合作发起设立项目企业等方式投入到具体项目。

6、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

-END-

本期作者

程伟波区域研究所所长

chengweibo@cmbchina.com

吉祥熙 区域研究员

xiangxi_ji@cmbchina.com

刘江伟区域研究员

liujw2021@cmbchina.com

储楚 区域研究员

chuc@cmbchina.com

程春晓区域研究员

chunxiao@cmbchina.com

李蔚林 区域研究员

winlion@cmbchina.com

韩剑 区域研究员

hanjian_work@cmbchina.com

戴筱頔区域研究员

daixiaodi@cmbchina.com

相关报告

《经济大省挑大梁——头部六省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解读及政策比较》

责任编辑|余然


财经日历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