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铭(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
最近关于著名高校文科招生占比下降的新闻引发社会热议。近年来,社会上时不时出现一些所谓的文科无用论。既然如此,就不如直接来谈谈文科到底用处何在。
中国发展到今天,要兴制造业,兴高科技,这一点应该是共识。但是围绕着这个共识,社会上却存在两个偏见:第一是把制造业强理解为制造业比重高,第二是把制造业强理解为高科技。
关于第一点,制造业强并不等于制造业比重高,笔者之前在其他文章中讲过。简而言之,制造业的强大需要生产性服务业,如研发、设计、金融、贸易等等,为制造业赋能。火箭上天并不只需要科技,还需要现代市场经济里的金融为之融资。最近,中国的独角兽企业和瞪羚企业增长速度有所放缓,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个关于“资本市场如何保护创新投资回报”的问题。
此外,制造业越强,人们收入水平越高,边际上增加出来的生活需求越多倾向于服务业。结果是制造业强了,反而制造业在GDP中的比重更低了,因为服务业增长得更快。顺便说一句,最近大火的电影《哪吒2》和以DeepSeek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发展,是统计在服务业里的。而电影《哪吒2》带动了大量手办的制造,以及人工智能如果被应用于生产机器人,这些就统计在了制造业里。这些例子,有助于大家理解为什么服务业占比越来越高,以及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服务业占比越来越高,就越能带动文科相关岗位需求更快增长。
发展制造业不完全等同于发展高科技和理工科
这篇文章的重点还不是讨论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关系,而是要重点探讨把制造业等同于高科技是一个多么大的误区。当然,必须得说,要让一个国家的制造业越来越强大,高科技是必须的。笔者也高度认同,在过去20年的时间里,对于缩小中国制造业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甚至在局部领域形成赶超之势,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也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可以理解,为什么社会上有这样一种声音,即把理工科招生占比上升,当做推动高科技和制造业发展的手段。
那么,制造业发展真的等同于发展高科技和理工科吗?让笔者先从一个小故事开始讲起。2024年的国庆节期间,笔者带上海交通大学MBA学生去意大利游学,期间造访了著名的企业法拉利。企业的一位高管在介绍法拉利的时候,有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他说,“我们法拉利不是一家制造业企业,我们是一家体育运动公司。每一个男人都有当赛车手的梦想,但是真正能当赛车手的极少,因此法拉利一直致力于打造汽车赛事和车队目的就是,要让购买法拉利的男人们开着车也觉得自己像个英雄。”笔者的理解是,法拉利的成功之路依赖高科技的发动机,这件事情是不言自明的,但是可能很多人忽视了企业的营销和品牌对于制造业附加值的提升有多重要。
回过来看中国的汽车行业。在过去几十年时间里,从引进外资到模仿,直到终于在新能源车这个领域杀出一条新的赛道,中国汽车行业终于以全球产销量第一,迎来了扬眉吐气的一天。在这条路上,科技当然绝对重要。但是中国汽车在国际市场上仍然以低价路线为主,面向未来,中国汽车要提高附加值,科技仍然重要,但品牌和营销也很关键。在国内,要解决行业内的“内卷式”竞争,避免低价策略侵蚀企业利润,否则不利于未来的创新。在国际上,中国企业要走出国门实现出海,面临的挑战也不单是技术,而是各个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政治、法律和文化等环境差异。如果要更好地解决这些类似问题,持续为中国制造保驾护航,那么我国反而需要加强相关文科专业的教育和人才培养。
高科技要得以应用,需要有大量的问题被提出,并且加以解决,为高科技提供应用场景。而这个背后,也大量涉及与文科专业领域相关的问题。以这几年备受瞩目的低空经济为例,其实中国相关企业在制造和技术方面已经处于全球领先水平。接下来的问题主要在于,这些低空经济的设备和技术运用在哪些行业和地区?整体而言,在低密度地区和农村低空经济的发展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而在人口密度更高的地区,低空经济的发展不仅涉及到安全性的考虑,还涉及到具体应用场景里一些物理空间的产权问题。举例来说,用无人机来送外卖,在如何保障无人机的安全性问题上,虽然仍有一些技术问题待解决,但技术并不是当前主要瓶颈。无人机从哪里起飞和降落?无人机送外卖时,用摄像头采集私人信息的隐私问题如何解决?这些恐怕则是“文科”问题了。
人文和社科需直面现实重大需求
上面探讨的问题还比较微观,再接下来的问题则更为宏观,且其本身就是一个经济学问题——即使中国产业升级真的只需要高科技,那么要如何发展大学的理工科呢?最近有研究认为,博士(而非本科)对于技术推动的影响更为显著。笔者团队的研究初步发现,在劳动力市场上,达到研究生以上学历的理工科学生,其平均收入才能够超过经济管理等文科学生。换句话来讲,即便理工科非常重要,对于社会而言也并不意味着只要理工类本科生扩招就足够。而最简单的经济学原理能够说明,如果仅仅在本科生阶段扩招,那么数量增加可能带来价格相对下降,当前如果盲目推进理工科本科生扩招,就有可能转化为几年之后毕业生的就业和收入增长问题。除非在需求侧真的出现产业发展更加需要理工科学生,而更少需要文科生,但这个可能性又与上述研究所揭示的现象相违背。
一个更为宏大的问题是,如果大学缺乏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发展,对于培养理工科学生的综合素质可能是不利的。技术是中性的,可以用来做好事,也可能被利用来做坏事。无论在国际上还是在国内,如何保证技术发展不被滥用,早已不是新鲜话题。当前无人驾驶技术飞速发展,但技术的应用推广速度是否需要考虑对于劳动者就业的冲击大小,这显然又是一个技术驱动型企业需要考虑的问题。一些平台经济的算法设计,是不是要唯利润至上,将流量向头部账号集中,这也事关平台是否能够促进中小商家实现共同富裕。如果缺乏对社会和人文发展的重视,一些创业团队仅从技术角度推动企业发展,以增长为唯一目标,那么就容易忽视社会责任和政策环境,这也是近年来一些高科技企业引发社会争议的原因所在。
对于政府管理者而言,本科阶段的文科教育也是一样重要。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的一段时期内,一些地方政府曾因追求高速经济增长,在财政支出中越来越倾向于把资金投入在基本建设方面,而科教文卫等社会支出在地方财政支出中的占比逐步下降,直到2006年这种现象才得到缓解。在刚刚闭幕的2025年全国两会上,民生支出被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也将成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如果今天不重视人文和社科的教育,那么这个对于中国至关重要的发展方向如何能够得到来自政策制定者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似乎又成了一个新的课题。
总而言之,中国经济发展要做强制造业,要发展高科技,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把制造业等同于高科技,把高科技等同于理工科,再把理工科等同于本科招生的理工科比重,这个思维方式则是存在偏颇的。对于当前的中国而言,在发展制造业的同时,更需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来为制造业赋能,同时大力促进生活服务业发展,以改善民生、促进消费,从而消化制造业产能。即使是发展高科技,也需要深化改革开放,促进民营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在大学教育里,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培养国际顶尖的理工类学者,并且促进科技成果向实业的转化。当前,中国的科技实力与发达国家差距正在缩小,甚至在局部领域实现全球领先。在这个过程中,全人类共同面临着科技发展(比如人工智能)带来的法律、伦理、文化和制度等问题。上述这些问题都给当前的文科发展带来了挑战,同时也揭示了一些大学文科教育的短板。
最后,笔者还有一句话想说给其他文科同行——如果还不面对来自于现实问题带来的重大需求,不把关注的焦点转移到人类发展的宏大叙事和芸芸众生的寻常需求,而只把自己的职业局限在所谓的同行评议,把“自由而无用的灵魂”当作冠冕堂皇的借口,那么,消灭文科的,就只能是文科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