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业绩“开倒车”,高管薪酬却“坐火箭”? 贝壳找房去年净利40亿,两高管年薪合计超12亿!

2025年04月16日 17:21   股市广播

记者 费国海

 

    2025年4月15日,贝壳找房(02423.HK)因一则财报数据登上风口浪尖:2024年公司营收同比增长20.2%至935亿元,净利润却同比暴跌30.9%至40.66亿元。而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董事长彭永东与联合创始人单一刚的薪酬连续三年逆势狂飙。

 

业绩与薪酬的“魔幻背离”

 

4月15日,贝壳找房发布2024年财报后,资本市场与公众舆论的焦点并非其935亿元的营收增长,而是两项极具反差的数字:净利润同比暴跌30.9%至40.66亿元,而董事长彭永东与联合创始人单一刚2023年合计年薪高达12.42亿元,占公司净利润的30.5%。

数据显示,彭永东的薪酬从2021年的847.8万元飙升至2023年的7.13亿元,三年涨幅达8300%;单一刚同期薪酬从685.3万元涨至5.29亿元,涨幅77倍。即便在2024年公司净利大幅下滑的背景下,市场普遍预测高管薪酬仍将维持高位。

贝壳对此解释称,高管薪酬主要源于股权激励,但投资者质疑其本质是“将股东利润装入高管口袋”。数据显示,2023年彭永东通过行权获得价值7.02亿元的股票,行权均价较市价低62%。对比国际同行,美国房地产中介RE/MAX高管薪酬仅占净利润的3%-5%,而贝壳这一比例高达29.6%,远超行业合理水平。 

 

从ACN合作到“抽佣机器”

事实上,贝壳的争议不止于薪酬。

左晖时代创立的ACN(经纪人合作网络)模式曾被视为行业革新,旨在通过分佣机制促进经纪人协作。但如今,该模式被指异化为“数字抽佣机”——二手房交易中,贝壳收取买卖双方合计3%的佣金,部分城市甚至叠加“好赞好房”等额外服务费;新房渠道佣金比例高达4%-10%,开发商需提前支付“快佣”以换取推广。 

加盟商压力同样显著。贝壳每单交易抽取12%-18%的平台费,门店还需按月缴纳系统使用费。据媒体报道,2024年广州南沙区新房佣金抽成比例上调至23%,导致加盟商利润锐减30%。成本传导下,消费者负担加重,黑猫投诉平台数据显示,贝壳涉及捆绑销售、强制收费的投诉超2800条,部分消费者反映中介费隐藏贷款服务费,且个人信息被转售至家装公司。 

 

股价暴跌引发信任危机

资本市场的反应迅速而猛烈。2024年财报发布后,贝壳港股单周暴跌18.7%,市值蒸发超500亿港元;全年股价累计下跌21%,市盈率缩水至25倍。投资者质疑的核心在于治理失衡——彭永东团队通过左晖家族信托委托掌握50.3%的投票权,形成“自定薪酬”闭环,而公司净利润波动剧烈:2021年、2022年分别亏损5.24亿、13.86亿元,2023年短暂盈利58.8亿元后,2024年再度下滑。 

成本失控进一步加剧担忧。2024年贝壳营业成本同比激增25.8%,其中房屋租赁服务成本暴涨121%,外部分佣及内部薪酬成本均增长超11%。尽管非房业务收入占比提升至33.8%,但家装、租赁等新业务毛利率不足5%,难以弥补核心业务利润下滑。 

 

转型困局与平衡之难 

有业内人士指出,贝壳的转型之路充满矛盾。一方面,其试图通过“贝好家”业务切入房地产开发,2024年以10.76亿元竞得成都地块,宣称探索C2M模式;另一方面,管理层强调“不做重资产开发商”,但市场对其战略持续性存疑。此外,家装业务增速放缓,2024年收入同比仅增13%,且投诉量攀升,被指捆绑销售、溢价严重。 

分析师指出,贝壳需在“规模扩张”与“盈利质量”间找到平衡。尽管拥有4.6万家门店、45.9万名经纪人的规模优势,但人效下降问题凸显——2024年经纪人数量增长16.9%,人均创收却下降24%

 

“增长神话”正遭遇现实拷问

贝壳的困境折射出平台经济的典型矛盾:在垄断优势下,如何协调股东、高管、员工与消费者利益?当高管年薪足以覆盖数万名基层员工收入(2024年经纪人年均收入6.8万元),当抽佣率突破生态链承受极限,贝壳的“增长神话”正遭遇现实拷问。 

未来,贝壳或需回归服务本质——降低对佣金模式的依赖,通过技术提升效率;同时优化治理结构,重建投资者信任。正如彭永东所言:“没有增长最可怕”,但若增长仅成就少数人,企业的可持续性将始终悬于一线。 

(本文数据及事实陈述综合自公开财报及媒体报道,不构成投资建议。)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