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余以墨
本报讯 A股市场昨日延续震荡分化态势,沪指实现七连涨,沪深300ETF规模则创下年内新高,突破万亿元关口。在外部风险扰动与内部政策定力交织的背景下,机构普遍认为,中国资产的重估逻辑未变,长线资金持续加码核心资产,市场结构性机会或进一步显现。
沪指七连涨,经济学家力挺中国资产重估逻辑
昨日A股三大指数表现分化,沪指以0.26%的涨幅收于3276.00点,实现七连涨;深证成指、创业板指则分别下跌0.85%、1.21%。市场成交额回升至1.11万亿元,较前一日小幅放量,显示资金活跃度有所提升。行业板块涨少跌多,贵金属、银行、消费等防御性板块领涨,而电源设备、交运设备等成长板块回调明显。个股层面,超1000只股票上涨,南京港、特力A等统一大市场、黄金概念股涨停,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等银行股创历史新高。
这一行情背后,首席经济学家们对中国经济韧性和资产重估逻辑表达了坚定信心。尽管地缘冲突与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全球不确定性,但专家指出,中国通过法治化政策保障、市场化风险分散机制以及国际化规则对接,正在将稳定性转化为吸引全球资本的“制度磁场”。
“关税摩擦不改中国资产相对优势趋势。”某头部机构首席经济学家表示,当前市场潜在增量资金充裕,“钱多”的背景下无需过度悲观。中长期来看,政策层面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持续加码,各地推出的具身智能、低空经济、AI等产业政策,叠加科技创新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有望对冲外部压力。
沪深300ETF规模破万亿,长线资金锚定核心资产
在市场震荡中,沪深300ETF的“避风港”属性进一步凸显。截至4月15日,全市场24只沪深300ETF整体规模达1.0038万亿元,成为年内首个规模突破万亿的宽基ETF赛道。其中,华泰柏瑞沪深300ETF以3648.42亿元的规模领跑,易方达、华夏、嘉实旗下产品紧随其后,四家机构合计贡献超九成增量资金。
这一规模扩张与“国家队”的持续增持密不可分。历史数据显示,汇金等机构在2015年、2023年多轮调整中均通过增持沪深300ETF稳定市场。截至2024年4月,中央汇金系持有的ETF市值已超万亿元。业内人士分析,沪深300指数覆盖金融、消费、科技等核心资产,成分股以大型蓝筹为主,兼具盈利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成为长线资金分散风险、获取稳定回报的首选工具。
值得注意的是,沪深300ETF的此轮增长并非短期行为。2024年4月7日以来,该类产品规模单周增量达1051.16亿元,较此前万亿规模时期的波动更具持续性。这反映出市场对中国经济基本面的信心,以及机构投资者对宽基ETF配置价值的长期认可。
机构展望后市:结构性行情或延续 政策催化值得期待
对于后市看法,主流机构观点呈现分化。光大证券指出,经历连续多个交易日反弹后,市场面临获利盘回吐压力,叠加成交量萎缩,短期或延续缩量震荡格局,热点轮动特征或进一步强化。消费、贵金属等防御性板块或成为资金避险首选,而科技成长板块需等待业绩验证与政策催化。
中信建投则聚焦券商板块的配置性价比。其研报显示,截至4月12日,10家上市券商一季度业绩预增,8家净利润同比增幅超30%。低基数效应、交易量回暖及政策利好(如降低交易结算费)共同推动业绩修复。中信建投认为,当前券商板块估值处于历史低位,政策与宏观环境改善的双重催化下,估值修复动能强劲。
综合来看,机构普遍建议投资者关注两条主线:一是受益于政策支持的新兴产业如AI、低空经济,二是高股息、低估值的金融、消费板块。在外部风险尚未完全出清的背景下,均衡配置与波段操作或成为主流策略。
A股市场的韧性与长线资金的布局,折射出中国资产在全球动荡中的独特价值。尽管短期波动难以避免,但政策定力、产业趋势与制度优势的叠加效应,或为投资者提供穿越周期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