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火到今年,抹茶热度持续。
奈雪的茶、茶百道、益禾堂……越来越多品牌上抹茶,销量还特别好。供应链端,一年销售量超1200吨。
家家都该上款抹茶,今年还能怎么做?
销售量破千吨!
抹茶迎来爆发式增长
从去年开始,抹茶的热度持续走高。
近段时间,品牌上架的抹茶类产品更多了。
既有好的销售数据:奈雪的茶上架浓抹系列,将抹茶用作基底和顶料奶盖,上市首日全国销量TOP1;益禾堂上鸢飞青山,将抹茶搭配柚子、奶和茉莉绿茶,进入TOP销量榜。
也有更多创新做法:茉莉奶白推出抹茶奶盖系列,将抹茶分别与茉莉绿茶、栀子绿茶和白兰绿茶搭配;茶百道推出“超千目抹茶系列”;卡旺卡、麦咖啡上架抹茶系列;乐乐茶、古茗分别将抹茶结合龙井。
零售端也跟紧这波热度:盒马上架多款抹茶新品,用到贵州抹茶、日式抹茶,在社交平台引来大范围讨论打卡;可可满分的“茉莉抹茶”成为沃尔玛必买经典品,不少减脂人群用来液断,DIY“茉莉抹茶牛乳”。
各地还涌现出一批抹茶专卖店,既有九十葉、西园等区域连锁品牌,还有独立店如福州的返朴、深圳的抹茶实验室、上海的MaTCHa Bakery&Co.等。
供应链端,抹茶销量也很惊人:贵茶集团董事长蒙祖德告诉我,2024年,贵茶实现抹茶产销量1200吨,预计2025年产销量将超过1500吨。
这不仅是转瞬即逝的热度,多个品牌菜单上都沉淀出一款招牌的抹茶产品:比如1点点的纯抹茶单品,在社交平台有上万讨论量;还有茉莉奶白的抹茶白兰、喜茶的三倍厚抹、星巴克的抹茶星冰乐等等。
可以说,门店不得不上一款抹茶了。今年怎么做更好卖?
卖好抹茶
有3个流行思路
多位研发介绍,今年上架的抹茶产品有变化,去年更多聚焦在流量层面,今年更侧重在产品上。
1、挖掘地域特色,主打“中国抹茶”
其中一个明显的变化是,从概念层面上,打造“中国抹茶”。
原料开发上,从杭州、贵州选本土产品,打造东方元素。进一步聚焦挖掘径山抹茶,打造民族文化认同感。
比如奈雪的茶宣传径山是“世界抹茶起源地”;蜜雪冰城喊出“世界抹茶,源自中国”的口号;还有益禾堂、悸动、书亦烧仙草、茶月山、荷田水铺等品牌,在上架抹茶饮品时,都将“中国抹茶”、“东方美学”作为产品标签,进一步强化新中式与抹茶的衔接。
2、颠覆原有应用,搭配思路更丰富
抹茶的应用方式也更加丰富。
Manner、肯悦咖啡将抹茶搭配拿铁,茉酸奶上架抹茶糍粑有机酸奶,益禾堂将抹茶搭配果味轻乳茶。
颠覆抹茶传统的呈现方式,是当下抹茶的应用新思路。
“抹茶今年会在认知架构里做拓展变化”。如人饮水集团产品总监李日标表示,从物料端看,过去对抹茶的认知往往是做基底,现在也有了抹茶奶盖、抹茶酱、抹茶粉等更多应用方式。
Manner打造全新“青汤力”概念,将抹茶酱搭配气泡水和柠檬;奈雪的茶和Yee3将抹茶奶盖搭配椰子水;乐乐茶和喜茶做茶底拼配,将抹茶搭配绿茶。
益禾堂研发总监侯元媛表示,她很看好今年“抹茶+果味”的搭配,“果香能平衡抹茶微苦的口感,还能为产品增加风味层次。”
3、从甜到苦,口味分层
消费者认知培养得差不多后,品牌开始从浓度上对抹茶做进一步的风味呈现。“有的针对特定人群走差异化路线,强调抹茶的浓郁口感,比如特浓抹茶 、浓抹茶 。”蒙祖德表示。
从社交平台的反馈中能感受到,消费者对抹茶的浓度、口感感知更细致,会根据甜度分为苦抹茶、甜抹茶,用于区分市面上繁多的抹茶产品。
品牌同步跟进:喜茶茶坊、麦咖啡的抹茶系列,打出的口号是“比浓更浓的抹茶”;Yee3近期升级推出的生椰抹茶有3种抹茶浓度可选,分别是一倍清抹、二倍浓抹、三倍苦抹。
各地Gelato店也会将不同浓度的抹茶Gelato作为卖点,比如九十葉就将抹茶Gelato分成不同层次,在多地开出分店,拿下多个大众点评热门榜Top1。
多品牌都在上
抹茶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
“抹茶热度肯定会继续升温,现在每个品牌基本都有抹茶相关饮品,足够证明该品类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酸奶罐罐联合创始人黄启成告诉我。
抹茶有一定功能价值,咖啡因含量低于咖啡,适合需要提神醒脑但不想摄入太多咖啡因的人群。消费者有需求,品牌自然跟进。
过去,抹茶存在不易溶解、成本价高的痛点,研发应用起来有顾虑。如今随着供应链的发展,这些痛点也在被消灭。
“抹茶粉不易溶解、久置氧化变黄等,是由抹茶本身的特性决定的,我们正在进行深入研究,相信很快会有产品面世,解决行业痛点。 ”蒙祖德告诉我。
“抹茶这波热度契合国货兴起的趋势,如贵州、浙江产区的国产抹茶粉品质提升,成本降低,利于推动品牌大规模应用。”侯元媛表示。
“去年没来得及好好做抹茶的品牌,今年还是会投入一定精力来做的,抹茶专门店也会较往年更多。”李日标表示,抹茶属于“超级食物”这一概念范畴,绿色的视觉效果符合春夏时令,即使不作为主体元素,也很适合作为饮品的辅助搭配。
本文观点来自:
蒙祖德 贵茶集团董事长
黄启成 酸奶罐罐联合创始人
侯元媛 益禾堂研发总监
李日标 如人饮水集团产品总监
统筹|艳子编辑|子淇 视觉|江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