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莞连接处,崛起一座近200km²世界级科学片区

2025年06月21日 20:17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   陈思琦

南方财经记者 陈思琦 深圳报道

巍峨山下,一南一北,深圳光明科学城与东莞松山湖科学城分别屹立。

6月21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科学联盟正式成立。

南方财经记者了解到,该科学联盟将汇聚深莞两地高校、科研机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企业,通过跨区域、跨机构、跨学科合作,加强两地创新资源共建、共享,形成“环巍峨山”科研圈、生活圈和交通圈,打造“双城联动、全域协同”创新共同体。

尤其在交通互联互通方面,会上透露,深莞两市将新建光明科学城至松山湖科学城主干通道,以南光高速北延和光侨路北延(共双向8车道)双接东莞科学大道(双向6车道),全长约13公里,建成后通行能力达9000车次/小时。

同时,结合两市城市轨道规划,将推进已运营的深圳地铁6号线支线对接东莞1号线,年底即将通车的深圳13号线北延段对接东莞5号线,建成后两条线路设计运力约3.5万人次/小时。

(深圳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定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等深度融合为依托,布局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和前沿交叉研究平台,组织开展高水平交叉前沿性研究,产出重大原创科学成果和颠覆性产业技术。

近十年来,上海张江、安徽合肥、北京怀柔、粤港澳大湾区、陕西西安等五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后获批建设。其中,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明确,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2020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正式批复同意,在“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集中连片区域范围内,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

其中,规划面积99平方公里的光明科学城,聚焦信息、材料、生命科学三大方向,集中布局了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材料基因组、自由电子激光、鹏城云脑Ⅲ等23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以及中山大学·深圳、深圳理工大学、深圳医学科学院、深圳湾实验室等一批高校和科研机构。

位于东莞中部的松山湖科学城,先后建成中国唯一、全球第四台脉冲式散裂中子源、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散裂中子源二期、先进阿秒激光设施也已动工建设,还布局有广东医科大学、东莞理工学院、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大湾区大学等6所高校。

一座近200平方公里的世界级科学片区正在成型。此番成立科学联盟,旨在以光明科学城和松山湖科学城为阵地,促进深莞两地人才、科研资源及公共服务设施高效衔接,加快打造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

财经日历

      • 2025年 7月
      • 3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查看全部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