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消费金融参考第二期

2021年05月25日 18:06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消费金融研究团队,周炎炎,吴霜
2021年3月消费金融行业参考

【监管与行业政策】

1、部分大学生深陷网贷陷阱 监管发文严禁小贷、非持牌机构对其放贷

3月17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获悉,银保监会等五部门下发通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管机构指出,近期,部分小额贷款公司以大学校园为目标,通过和科技公司合作等方式进行诱导性营销,发放针对在校大学生的互联网消费贷款,引诱大学生过度超前消费,导致部分大学生陷入高额贷款陷阱,侵犯其合法权益,引起恶劣的社会影响。

《通知》禁止小贷、非持牌机构对大学生放贷,不得向第三方机构发送借款学生信息,不得非法泄露、曝光、买卖借款学生信息。不得针对大学生群体精准营销,不得向放贷机构推送引流大学生。

解读:部分小贷公司的大学生贷款占其比例超过6成,措施对一些全国性互联网小贷公司形成冲击,但也将对大学生违规放贷行为形成约束,规范校园市场。前几年监管已经要求金融机构进校园“堵偏门,开正门”,之所以三令五申,是因为不少小贷公司和互联网贷款依旧我行我素,针对大学生进行诱导性营销,酿成了一些后果。

 

2、围堵经营贷、消费贷流入楼市,上海银行业已上报自查整改情况

针对经营贷、消费贷违规流入楼市现象,监管正持续加大管理力度。近日,央行上海总部印发《2021年上海信贷政策指引》(下称《指引》),要求金融机构要合理控制房地产贷款增速和占比,切实防范消费贷款、经营性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经营贷、消费贷违规流入楼市,既影响了房地产市场的秩序,又不利于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甚至进一步导致市场资金脱实向虚。监管的严查将有助于经营贷回归本质,一定程度上促进楼市健康发展。目前上海地区银行业正在对消费贷、经营贷等进行全面自查,已有银行对违规贷款进行提前收回;同时,银行已将自查和整改的相关情况上报给监管机构,上海银保监局正做汇总整理。

解读:在去年6月之前,银行业排查的重点是消费贷进入“两市”,近期排查对象主要是经营贷,甚至部分贷款用户被要求提前还款,投资客秒变刚需客。目前银行还在持续配合监管部门进行资金流向的排查,即便借款人中途周转过几次,监管部门要求各家银行协助调查之后,也可以查出最终资金流向。不过还是有少部分情况依旧可以躲过监管排查,但少数情况不会改变“房住不炒”的格局。

 

 

3、郭树清重磅发声 互联网只要做金融业务就得有同样的资本充足率

3月2日,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说,互联网平台只要做同样的金融业务,就要有同样的资本充足率,不过考虑到历史原因,会给他们一个过渡期,但最多两年,所有机构都要受资本约束的要求。郭树清强调,互联网平台只要做同样的金融业务,就要有同样的资本充足率。

解读:主要针对市场上某些Big Tech通过ABS实现无限杠杆的警示。去年11月,《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发布,蚂蚁紧急中止上市,已经过去了4个月时间。近期有消息称,蚂蚁集团旗下花呗、借呗两款产品拟被并入消费金融部门,这样做是为了能够在新的监管规定下继续开展贷款业务,尽可能地降低对花呗、借呗的影响。一方面贷款金额可达消金公司注册资本10倍,另一方面可以跨区域经营更合规。但无论是小贷公司、消费金融公司,必须在统一的监管规制下运行,不可寻求制度套利。

 

【机构动态】

1、 中国蚂蚁集团公布金融自律准则 要求适当授信防范小微贷款流入股市、楼市

蚂蚁集团近日公布数字金融平台自律准则,要求消费信贷平台遵循“适当性原则”进行额度授信,不对未成年人放贷,不对偿还能力低或年轻群体发放超出基本生活所需的额度;小微商家贷款平台应当积极引导用户合理使用资金,防范小微信贷资金流入股市、楼市等。

解读:一线城市监管部门近期严厉打击消费贷、经营贷入“两市”,蚂蚁集团也积极响应。小微经营者借贷应当服务实体经济,防止资金脱实向虚或大肆进行楼市、股市加杠杆炒作。以集团的名义公布数字金融平台自律准则,是一个坚定的表决心拥抱监管的动作,印象中在互联网平台中是第一家。

 

2、 首月保费0元、侵犯个人隐私…银保监会点名通报17家金融机构,触及这些“红线”

据统计,去年3·15至今年3月,共有17家金融机构被监管点名,包括8家银行、5家保险公司、3家保险中介公司和1家消费金融公司。银行业主要涉及存贷挂钩等违规事实。非银机构中,招联消费金融因四项违规行为被监管通报,包括营销宣传存在夸大、误导;未向客户提供实质性服务而不当收取费用;对合作商管控不力;催收管理不到位。

解读:其中“未向客户提供实习性服务而不当收取费用”值得关注。目前市场上仍存在不少贷款机构利用手续费、服务费以及保险费来提高实际费率,而展示给消费者的利率远低于实际水平。长期来看,消费金融机构应推出行业统一的向客户展示费率的格式,避免客户误解,造成后续的投诉甚至对簿公堂。

 

3、 7天无理由退贷 “贷款冷静期”搅动金融圈

继持牌消金机构中原消费金融推出“贷款冷静期”后,又一互联网巨头贷款平台蠢蠢欲动。3月11日,蚂蚁借呗推出的一项关于“7天贷款冷静期”的热门投票引发百万用户讨论,超八成用户支持。在业内人士看来,推出“7天贷款冷静期”,可助力平台获客拉新,实现精细化运营,进一步维护金融消费者权益,但也不可避免会被“撸贷”大军盯上,从而对平台运营成本、风控成本产生一定压力。

解读:据了解,消金机构的“7天冷静期”并不会由于资金占用造成很大的成本问题,而且有助于首次贷款的客户理性贷款,不要因为一时脑热借款。毕竟消费金融公司耕耘的是下沉市场,如果客户盲目贷款,后期回收贷款也会受到影响。此举赢得行业中的巨头认可,或领一时风气之先。

 

4、 兴业消费金融2020年净利润13.5亿

3月10日,兴业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兴业消金”)披露了“兴晴”系列个人消费类贷款资产支持证券注册申请报告,申请注册额度为100亿元,预计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分4-8期发行。

据披露,2020年全年,兴业消金录得营业收入64.65亿元,录得净利润13.5亿元,。尽管业绩呈现增长趋势。

同时,在放贷规模方面,2020年度兴业消金发放贷款和垫款391.83亿元,较2019年的329.97亿元增加18.74%。

 

5、 做得一手好生意 招联消费金融筹划上市?

近期,市场消息称,消费金融公司中的头部平台——招联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下称“招联消费金融”)正在筹划明年上市。对此,该公司相关人士回复称“不予置评”。

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去年消费金融公司业绩多少受到影响,大多机构增收不增利,招联消费金融也不例外。2020年上半年,招联消费金融营收约60.230亿元,同比上涨30.76%;净利润5.781亿元,同比减少18.55%。截至2020年6月30日,该公司总资产920.761亿元,同比年初减少6.205亿元;净资产99.378亿元,同比年初增加5.781亿元。

 

6、 又一消金机构入场 房抵贷生意好做吗

晋商消费金融正在试水房屋二次抵押贷款产品。据介绍,该产品类型为一般消费贷款,贷款年利率为10%-24%,贷款额度在1万-20万元之间,贷款期限12个月。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除了晋商消费金融外,目前,有不少消费金融公司在大推房抵贷产品。在分析人士看来,消金机构纷纷布局房抵贷业务,主要是为了丰富产品线,以此带动消金业务的整体发展,此外,房屋二次抵押贷款模式风控方式比较传统且有效;不过,房抵贷业务难以全部线上化,在人力等方面成本较高,且贷后资金流向追踪仍是难题。

 

7、 京东科技IPO或生变数

3月10日,有消息称现已更名为京东科技的 “京东数科”可能会从上海科创板撤回其首次公开募股(IPO)计划。对此消息,京东科技相关人士回应记者称“不予置评”。自2020年年中正式启动IPO以来,“京东数科”不仅公司名称变更,公司高管、组织架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尤其在2020年下半年,监管部门密集地针对网络贷款、数据安全、平台反垄断等方面加强监管,对消费金融、金融科技行业内的公司来说,盈利方向与市场环境已发生重大变化。

解读:在2020年,两大互联网巨头的金融产业上市成为一时热点。但随着蚂蚁中止上市,行业环境急剧变化,京东科技上市的不确定性急剧增加。

 

8、 抖音在春晚红包之后上新金融场景:开放消费信贷产品“Dou分期”

在结束与春晚的红包合作之后,抖音不出意料向用户全面开放新消费金融场景。抖音钱包近期上线了两则拉新广告,分别为Dou分期的‘免费送88元礼包’以及头号保的‘免费领1000元重疾险’活动。前者为消费信贷产品,曾在今年1月小范围定向邀请商户进行试点,目前进一步面向普通用户开放;后者为互联网保险中介服务,曾为今日头条用户专属平台,目前正向抖音用户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两者均为字节跳动自营产品。

Dou分期最早在今年1月试点面世,仅邀请商家才能够激活,用户也需要开通放心花才可以使用分期付款;同时付款金额需要满足大于等于200元的条件。近期全面开放的Dou分期已经进一步降低激活门槛:包括无需开通放心花,以及最低付款金额已降低至100元,且已经成为抖音商城订单中优先级最高的两项支付方式。相同的是,仍然支持购物最高一万额度、最长36天免息,3/6/12期分期,使用场景包括购买DOU+以及直播/小店购物。

解读:字节跳动在2018年开始做消费金融产品,当时选择的是流量变现,通过今日头条上的“放心借”,以助贷的形式与新网银行、中银消费金融、南京银行等机构合作。目前字节已经取得小贷公司牌照和支付牌照,成为了互联网巨头中向金融进发的“新军”,这一只力量值得关注。字节跳动做金融的优势是流量以及政策环境较消金草莽时代更加完善,不必走其他巨头曾经走过的弯路,但劣势也是需要与电商和社交巨头掰手腕,而自己起步更晚。

 

9、 发行规模逐年增长 持牌消金为何偏爱金融债?

近日,兴业消费金融成功发行了2021年第一期金融债券,发行总额15亿,债券期限3年,票面利率3.85%。兴业消费金融自2019年8月首次发行金融债以来,包括此次在内已累计发行了四期金融债,合计65亿,金融债是其第二大负债来源。从持牌消费金融行业整体情况来看,在同业拆借为主的情况下,金融债已成为部分消费金融公司重要的资金补充来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融资渠道单一、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的问题。据了解,目前仅有5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获批发行金融债,且金融债的发行数量和发行总额逐年增长。其中,2016年、2018年、2019年、2020年发行总额分别为20亿、15亿、50亿、95亿。

 

10、招联消费金融公布2020年业绩,总资产突破千亿

3月11日晚,中国联通公布2020年财报,披露了旗下招联消费金融有限公司的年度业绩。财报显示,截至2020年末,招联金融总资产突破千亿,为1083.11亿元,同比增长16.85%;净资产为110.28亿元,同比增长17.82%。资产负债率为89.82%,与去年基本持平。

2020年,招联消费金融实现营收净利双增长。全年营业收入为128.16亿元,同比增长19.33%;净利润为16.68亿元,同比增长13.77%。

Wind数据显示,从资产规模排名上看,前三名分别是捷信消费金融、招联消费金融和马上消费金融,从净利润排名上看,则是招联消费金融、捷信消费金融和兴业消费金融分列前三名,马上消费金融位居第四。

关注我们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