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消费金融参考第一期

2021年05月25日 18:03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消费金融研究团队,周炎炎,吴霜
2021年2月消费金融行业参考

【监管与行业政策】

1、央行发布2020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不依靠发展消费金融来扩大内需

2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2020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明确定调,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激发国内消费潜力,但不依靠发展消费金融来扩大内需;要坚持金融创新在审慎监管的前提下进行。

点评:此前诸多互联网贷款平台、消金公司、互联网银行将刺激消费等作为2020年疫情以来主要的宣传点,但这一逻辑并未获得央行认可,以后需要慎用。

央行的顾虑主要在于居民杠杆率。以国际清算银行公布的2019年末各国居民杠杆率来看,欧美日德等发达经济体平均居民杠杆率为72.1% ,报告内的40多个国家平均为53%,包括中国、韩国、俄罗斯、南非等新兴市场国家的平均居民杠杆率则为38.5%。国际清算银行公布的我国2019年居民杠杆率为55.6%,但据人民银行测算,其数值已经超过60%。我国居民杠杆率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更是远超所处的新兴市场平均杠杆率。所以,在奔向高收入发达国家的发展中,我国的居民杠杆率虽然仍有一定提升空间,但考虑到与当前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居民杠杆率已经临近天花板。

从住户贷款的构成看,包含了消费贷款和经营性贷款两部分,消费贷款占比为80%,其中又以中长期的住房贷款为主,在住户贷款中占比超过50%,而一般认知中的短期消费贷款仅为9.9万亿,占住户贷款的18%。但是整体来看,消费金融仍在以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于GDP增长的速度发展。可以说,过高的房贷占比极大地挤压了消费贷款的扩张。因此,随着房贷占比增速的进一步下降,消费贷款存在两部分增长空间。一是在住户贷款中的结构占比,二是随着整体住户杠杆率的提升而带来的消费金融的提升。

 

2、货币政策稳中趋紧,2021年消费金融“钱”紧?

牛年春节前,央行持续净回笼资金,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利率DR001快速上升,引发市场对资金面收紧的担忧。《2020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亦称,下一阶段主要政策思路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坚持稳字当头,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的关系,保持好正常货币政策空间的可持续性。

点评:今年的货币政策会稳中趋紧,不会再像去年那么宽松。对于消费金融来说,业务息差或可能缩小,在不提升贷款规模的情况下获利空间或减少。如何平衡资金成本和收益成为台面上的问题。

 

3、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通知》:监管再“施压” 信托消金业务临危?

银保监会2月20日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将数十家信托公司及消费金融公司纳入监管新规之下。从内容来看,《通知》主要包括严禁风控外包,在出资比例、集中度和限额管理方面明确三大量化指标以及限制异地经营等。

为统一监管标准、避免监管套利,同时推动信托公司加强相关业务风险控制,上述《通知》将信托公司纳入适用范围,明确信托公司参照《通知》和《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

上述《通知》要求,单笔贷款中合作方出资比例不得低于30%;与单一合作方发放的本行贷款余额不得超过本行一级资本净额的25%;与合作机构共同出资发放的互联网贷款余额,不得超过本行全部贷款余额的50%。

上述《通知》开明宗义,第一条就要求商业银行应强化风险控制主体责任,独立开展互联网贷款风险管理,并自主完成对贷款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具有重要影响的风控环节,严禁将贷前、贷中、贷后管理的关键环节外包。

点评:《通知》是对去年7月正式实施的《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的一次“打补丁”升级,《通知》大幅度收紧了互联网贷款政策要求,是对《办法》的进一步细化和修正,主要目的在于落实中央关于规范金融科技和平台经济发展的一系列要求,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更好地防范金融风险。 

根据中泰证券预测,目前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的整体规模在3万-4万亿元左右。而所有非四大行与单一合作方贷款总规模上限大致为3.6万亿元。其中,大部分为合作方出资1%-20%的联合贷款,如果不加规范和限制,其潜在的杠杆风险巨大。

随着联合贷款和助贷规模下降,消费贷款和个人经营性贷款业务或将回流到银行体系内部,这对于零售业务优势显著尤其是数字化转型较成功的商业银行而言将非常有利。

 

4、银保监会拟发布银行保险恢复和处置计划新规:3000亿总资产以上银行等需制定自救方案

2月26日,银保监会发布《银行保险机构恢复和处置计划实施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办法》),就要求银行、保险、信托、AMC、消费金融、理财子公司等金融机构,制定恢复计划、处置计划,以备重大风险事件发生时,有预定好的方案,促使机构恢复持续经营能力。总体来看,《办法》强调“自救为本”,明晰风险应对的主体责任和股东责任,有利于将风险意识全面融入公司治理体系,防止过度承担风险的“冒险行为”,防范过度依赖公共救助的“道德风险”,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审慎稳健经营,持续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5、严查违规经营贷消费贷,多地涉房资金管控收紧

涉房资金迎来新一轮精准调控。近期,北京、上海、广东等地金融监管部门集体出击,严查涉房资金来源,加强个人信贷管理,并明确提出严防消费贷、经营贷等违规流入楼市。业内人士称,2020年下半年以来,部分重点城市房地产市场持续火热,究其原因,正是部分不该流入楼市的资金流入楼市,炒作并推高了市场热度。未来随着调控趋严,投机炒房、渲染炒作迹象将明显减少,重点城市房地产市场热度将明显降温。

点评:消费贷是此前监管的重点,而目前经营贷也纳入严格审查的范围内。大背景是,由于消费贷和经营贷对贷款用途不是指定的,因此银行对贷款的流向也很难进行有效的监控。2020年,由于整体的融资环境较为宽松,利率下行,部分人有冲动利用消费贷、经营贷等将资金套出来购买房产。部分贷款中介机构明知客户的资金用途是购房,但仍表示可以帮助其从银行贷出消费贷。随着深圳楼市定价规则改变,以及上海楼市新房摇号积分制度落地,房地产过热现象或出现一轮降温。

 

【机构动态】

1、苏银凯基消费金融有限公司获批开业

3月1日,江苏银行公告称,近日收到《中国银保监会江苏监管局关于苏银凯基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开业的批复》,江苏银保监局已批准江苏银行子公司苏银凯基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下称“苏银凯基”)开业。根据批复,苏银凯基注册资本为6亿元人民币,由江苏银行和凯基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五星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海澜之家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发起设立,其中江苏银行出资比例50.1%。

点评:截至2020年末,全国获批筹建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有33家,其中27家已开业。消费金融行业又添新军。

 

2、晋商消费金融公司累计发放570亿元普惠消费信贷

山西晋商消费金融公司是全国第14家消费金融公司,自2016年成立以来,累计发放普惠消费信贷超570亿元,累计服务消费者1300余万人。2020年以来,该公司为受到疫情冲击的客户和抗疫群体提供了多项信贷优惠政策,同时,积极开展资产结构调优和内部管理改革,通过技术升级驱动金融科技创新,着力构建以信息科技体系支撑业务发展、以技术创新赋能金融服务的清晰发展路径。公司自营品牌“借蛙”系列产品将陆续上线,普惠信贷业务推广活动也将陆续与广大消费者见面。

3、消费金融行业首设“贷款冷静期”

河南中原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原消金”)近期推出“7天无理由还款”活动,用户在中原消金相关渠道首次借款的前7天内提前还款,不收取任何费用(包括利息)。换言之,中原消金也为用户设有“贷款冷静期”。

《财经》新媒体从中原消费金融App客服处获悉,每个用户有且只有一次免费使用7天无理由还款权益的机会。贷款额度由系统根据客户的个人收入负债、征信、芝麻信用分等情况进行综合评审,额度范围为1000元至20万元。利率根据征信、收入负债等情况综合评估,借款会严格按照监管机构上报规则如实上报征信。

点评:“7天冷静期”只能使用一次,而且7天资金占用也不算很长,成本还是可以负担的。中原消金上述做法虽然可以避免用户“冲动负债”,但从经营层面解读,本质还是一场“拉新”营销活动。行业首现“贷款冷静期”制度,虽然只是营运行为的细微调整,却也折射出繁荣十年的消费金融行业,在严监管和竞争加剧的市场环境下,进一步回归理性。

 

4、15亿元!兴业消费金融发行2021年首期金融债券

兴业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兴业消费金融”)计划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规模为15亿元的金融债券。据中国债券信息网披露的“2021年第一期金融债券”相关发行文件,兴业消费金融本次发行的债券品种为3年期固定利率品种,牵头主承销商为兴业银行,发行期限为2021年3月2日至 2021年3月4日。此前,2019年8月、11月和2020年8月,兴业消费金融分别发布三单金融债券,合计发行规模达50亿元。而在 2018年12月和2019年9月、11月及2020年10月,其分别发布四单资产支持证券,总计发行规模达79亿元。另外,2020年3月,兴业消费金融还完成两年期银团贷款募集,由兴业银行、富邦华银行参与,募集总额达13亿元。截至2020年末,其还通过银行间同业拆借获得超100家银行机构逾1000亿元同业授信额度。

 

5、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被指套路贷

3月1日,黑猫投诉平显示,有用户在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贷款5万元,贷款时间是2年,利息却超过6万元,该用户表示,自己已经还款5万多元,并希望提前结清贷款,却发现仍然需要再还超过5万元的利息,也就是说借款两年利息高达6万元。

 

6、用户隐私保护是关键!中邮消金、顺丰金融等APP违规遭点名

近日有215款App被责令限期整改。其中,金融理财类12款。在这次通报中,有7款前期通报整改未整改或整改不彻底App名单中,中邮消费金融、顺丰金融、万联证券名列其中,因其金融属性,更受市场关注。具体来看,中邮消费金融的中邮钱包的问题是:未在隐私政策等公示文本中逐一列明App所集成第三方SDK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未提供有效的注销账号功能,按照隐私政策中声明的注销指引,咨询在线客服,客服明确回复未实名认证的账号无需注销。早在2020年10月23日曾被勒令整改,但依然没有整改完毕。

 

【行业趋势】

1、研究机构预计:今年个人短期消费信贷余额同比增长15%

中国银行研究院此前发布《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称,预计2021年个人短期消费信贷余额将同比增长约15%。中行研究院认为,接下来消费金融获客方式将向多元化演变,引入线上直播等新模式,深化互联网平台、智能家居等嵌入式营销;产品和服务向“数字化”转型,加快远程面谈、“无人银行”等新型服务模式发展;强化贷后管理的“非接触化”能力,催收“机器人”、区块链技术加快应用。消费金融增长模式将走向“线上线下”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消费金融公司需要搭建贯穿全渠道的生态圈和金融服务体系,全方位挖掘消费者的潜在需求。

财经日历

关注我们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