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中山大学了解到,10月21日-27日在北京举办的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中,有四项中山大学教授领衔的科研成果亮相。
本届国家科技创新成就展以“创新驱动发展,迈向科技强国”为主题,由国家科技部、发改委、财政部等部委联合主办,通过百年回望、基础研究、高新技术、重大专项、农业科技、社会发展等领域12个主题展区,集中展示“十三五”以来,全党全国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科技创新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
中科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罗俊教授团队科研成果——“测得迄今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数G值”在基础研究展区展出。历经30多年艰辛,罗俊教授成功测得国际最精确万有引力常数G。此成果于2018年在《自然》上发表并入选当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于2019年写入进我国普通高中物理教材。
中山大学副校长兰平教授团队联合广州市康立明生物公司自主研发的“肠癌早诊早筛粪便DNA快速诊断试剂盒”,作为唯一一款肿瘤早筛参展产品,在社会发展展区的健康中国板块中亮相。相比传统的结直肠癌筛查方式如粪便潜血试验和结肠镜检查,此次展出的粪便DNA检测试剂盒通过检测少量粪便样本中的人类SDC2基因甲基化状态即可对结直肠癌和腺瘤性息肉进行早期诊断。
中山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程晓教授团队联合设计的冰路卫星在海洋强国展区展出。冰路卫星是我国首颗专门面向极地遥感观测的小卫星,主要用于极地气候与环境监测。作为我国极地立体监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卫星具备5天覆盖两极的能力,独特的在轨变曝光技术保证了获取影像的质量。
由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郝元涛教授团队承担的“广东省传染病防治示范区”项目,亮相传染病防治重大专项展区。“十三五”期间,该项目通过规范的SOP、实施路径及质量控制体系,建立了华南地区艾滋病、乙肝和结核病全方位防治系统,形成了以社区为基础,政府、高校、疾控机构、社区医院、三甲医院和企业共同参与的综合防控网络。
据了解,“十三五”以来,中山大学以建设“大项目、大团队、大平台”为抓手,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基础科学研究的前沿问题,科研总体规模倍增,进入高度活跃期,服务国家需求的能力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