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科学应对能源形势变化 多举措保障农业生产

2021年11月02日 05:00   21世纪经济报道
能耗双控的核心目的在于倒逼“双高”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能源结构调整,但同时必须认识到,短期内能源结构难以快速调整,找到社会经济安全平稳运行与能耗双控政策可持续的平衡点将是宏观调控的重点和难点。

普蓂喆 陈希 钟钰(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化肥是粮食的“粮食”,确保化肥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关乎农民种粮积极性和国家粮食安全。随着能源形势变化,上半年农资价格经历较大幅度上涨。下半年是秋季用肥、冬季储肥的关键时期,日前我国一些地方出台限电限产政策,不同程度波及农业生产资料企业。因此,我们需要密切关注能源形势对农资产能的影响,适时调控农资市场,为新一轮粮食春耕备耕做好准备。

近期我国能源形势变化

近期,东北地区“拉闸限电”消息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在一些地方电力供应紧张背景下,从八月下旬开始至今,“限电限产”政策涉及多地,一些企业陆续宣布错峰生产或停产。据相关机构不完全统计,截至“十一”假期前,已公告的受到限电限产波及的上市公司有42家,其中影响数量最多的化工行业有17家,涵盖了农化制品、化学原料等领域。目前限电限产政策约涉及25个省份。“限电限产”政策背后受到能耗双控和煤电短缺的双重因素推动,但从某种程度上反映的却是我国能源形势和供给侧存在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短期来看,一些地方政策执行层面的运动式“减碳”行为将会被逐步纠偏,国家电网表示将全力以赴保安全、保民生、保重点供电。但此轮“限电限产”的另一主因——当前我国煤电面临一定的亏损缺口——面临一定挑战。目前上游成本端能源原材料的供需形势依然紧张,且大宗商品价格短期内难以控制。

当前全球范围内的天然气、煤炭、原油等能源供给依然偏紧,天然气、煤炭价格飞涨。世界银行数据显示,9月国际能源价格指数整体涨幅为10.85%,天然气价格指数涨幅更是高达38.66%。从国内来看,煤炭仍为我国主体能源,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2020年国内动力煤价呈“V”型走势,“V”型价格走势也反映出了市场对动力煤的需求变化:随着2020年下半年各行各业有序复工复产,煤炭需求不断回升。2020年底,电煤市场已呈紧平衡状态。根据国家统计公报数据计算,2020年我国煤炭消费总量约为28.3亿吨标准煤,超过了2013年28.1亿吨标准煤的历史高值。

考虑到我国经济的持续恢复,2021年煤炭需求将继续增长,煤炭市场可能会出现时段性、局部性紧张。经济恢复持续拉动下,2021年煤炭市场延续了2020年的需求涨势,但诸多其他因素叠加导致今年煤炭供给超预期紧张以及需求超预期扩张,进一步造成了电力短缺。供给端在进口煤炭减少,叠加今年减碳背景下煤矿扩产受限,导致煤炭长期供给紧缺;而需求端受国内经济持续恢复扩产和国际大宗能源价格上涨影响,煤炭消费超预期增长,动力煤价格坚挺。我国当前仍以火电为主,火电比重约为70%-75%。因此,能源供需形势紧张直接约束了电力供给,且动力煤高成本支撑下火电厂发电也面临亏损。

长期来看,解决能源与环境二者矛盾、实现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是未来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随着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不断推进,针对“双高”行业的能耗双控长期来看不会放松。能耗双控的核心目的在于倒逼“双高”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能源结构调整,但同时必须认识到,短期内能源结构难以快速调整,找到社会经济安全平稳运行与能耗双控政策可持续的平衡点将是宏观调控的重点和难点。

当前能源形势对农资的影响

部分地区限电限产政策波及农资行业。除了限产限电政策的重点主要在制造企业外,农资企业也受到一定程度波及。在上述42家受限电限产影响的上市公司中,包括了农药企业4家、化肥企业3家和种子企业1家,合计占比为19.05%。一些企业对部分生产线停产检修约7-20天,多数企业生产线没有明确复工时间,预计待到电力供应紧张形势缓解后才可能恢复。这些生产限制措施都直接削弱了农资供应能力。从更大范围上来看,此次双限涉及的煤炭、石油、矿产等重点行业均是农资生产的主要原料。对这些行业的生产限制,将直接减少农资生产原料、加剧原料供应紧张,给农资生产带来更持续的影响。

限产限电与农资价格上涨行情叠加。今年初以来农资价格尤其是化肥价格快速上涨,在一定程度上挤压种粮效益,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引发中央高度关注。今年2月春耕备耕期间,国家发改委等12部门发布《关于做好2021年春耕化肥生产供应和价格稳定工作的通知》,指导生产企业提高生产能力。今年2-3月,全国尿素装置开工率快速提高到接近75%, 比2020年更早达到开工率峰值区间,有效缓解供应紧张。此外,中央还通过投放储备、进出口调节、约谈企业、严厉打击哄抬价格行为等措施保障化肥供应,调控价格过快上涨,并下发实际种粮农民补贴200亿元。在多种政策作用下,保证了春耕夏管用肥高峰期间的肥料供应,确保种粮农民用得起、用得上肥。进入下半年后,化肥市场进入淡季,企业停产检修比例增加,供应略有下降。在限产限电政策叠加影响下,农资企业开工率将进一步下降,化肥企业库存仍将维持低位。但出口订单在增加,印度第四季度的尿素缺口仍在300万-400万吨,仍然可能挤压国内供应。

能源形势变化下,农业生产肥料供应趋紧、价格上涨压力较大。9月,山东、河南、内蒙古等省份的煤制尿素开工减少、工厂库存继续下降,价格高位持续;云南将9-12月黄磷产量限制在不超过8月的10%,导致供应短缺、价格在一周以内翻倍,同时引发草甘膦、草铵膦、磷酸二氢钾等价格上涨。而进入下半年,9-10 月是秋小麦备肥以及用肥期,需求量本身就会比之前有所增加。加之受自然灾害影响,今年部分秋粮产区受灾较多,粮食补种或晚播需求较大,相比往年的用肥需求可能增加。进入年底后,不仅能源消费进入高峰期,而且新一轮粮食种植周期即将来临,一些种粮大户在过年前有备肥,化肥消费又将逐渐回升。从长远来看,国内国际能源供应仍将趋紧,化肥供应或也仍然会较紧,而且受能源形势的约束将增强,价格很可能仍会持续上涨,抬高粮食生产成本“地板”,因此需要持续关注、未雨绸缪。

多举措保障短中长期农业生产

目前,国内农业年内直接用肥需求较少,整体步入淡季。冬小麦已陆续开播,10月份有部分冬小麦基肥需求释放。但来年2-3月份,玉米水稻等大宗作物开始渐进进入春耕时节。为不影响春耕用肥,从短期看,主要是做好化肥贸易、淡储工作;从长期看,要做好科学减施,提高化肥利用效率。

一是合理有序把握化肥出口节奏。我国化肥出口快速增加,主要是近年来印度每年对尿素需求量达到3300万吨左右,而其自身产量只有2400万吨,缺口部分依赖从中国等国招标。受印度尿素招标的驱动影响,我国化肥出口量增长较快。2020年我国出口肥料2917万吨,同比增长5.1%。2021年1-6月,我国累计出口肥料1624万吨,同比增长36.1%,造成国内化肥供需失衡。2017年我国曾对化肥出口征收600元/吨或20%-30%不等关税,当年化学及矿物肥料出口量比2016年度减少10%。可见征收出口税是抑制化肥价格的过快上涨、确保国内需求比较有效的手段。同时,或可考虑择机采取约谈、出口配额、出口许可证等其他手段。

二是临时放宽化肥进口配额管理。在化肥进口方面,商务部制定了《2021年化肥进口关税配额总量、分配原则及相关程序》,规定2021年我国化肥进口关税配额总量为1365万吨。整体来看,国内对化肥进口限制严格,尿素进口配额330万吨,其中国营贸易297万吨,非国营只有33万吨。可考虑采取针对棉花、玉米进口的类似政策,根据国内化肥供需形势,及时协调主要化肥进口企业,增加市场投放力度。

三是进一步完善化肥淡储办法。化肥淡储对我国调控化肥市场、保障春耕农民用肥、平抑化肥价格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当前化肥社会库存较低,只有1000万吨,比2013年减少60%,需确保淡储规模不再降低。我国建立了粮食的应急保供体系,应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品(化肥、种子、农药等)的应急保供体系,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经济危机等突发风险挑战下,保障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提升农业产业链整体抵抗突发风险的主动性和系统能力。

四是推进农资要素集约化利用。针对粮食种植面积大、施肥方式粗放的问题,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种肥同播、侧深施肥、水肥一体化模式。扶持社会化服务组织,推进肥料统配统施,提升科学施肥水平,减少化肥农药用量。运用市场化、多元化的科技服务创新,逐步让精准、科学、高效、减量的生产技术进村、入户、到田。农业部门要及时把测土、配方结果对接化肥生产企业,以便企业精准开工,生产出符合质量和数量要求的配方肥,将品种对路的化肥直供到合作社、龙头企业等。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