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孙诗卉 上海报道 广东银保监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11月初,已有10家保险公司19款湾区专属重疾险及跨境医疗险上市,累计为近10万名客户提供保障超过700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横琴人寿、太平人寿、中国人寿、中国人保、交银康联人寿、新华保险等保险公司均已推出大湾区专属产品。这些产品以重疾险、医疗险为主,保障责任主要涵盖境内医疗费用保险金和境外医疗费用保险金。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加速推进,数款专属产品正在陆续上市,包括太平人寿推出的太平超e保粤港澳大湾区医疗保险、太平洋保险的畅享粤港澳大湾区个人高额医疗保险等。
2020年11月,银保监会下发了《关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人身保险产品有关工作的通知》,规定了粤港澳大湾区人身保险产品的销售区域及跨境医疗险产品保障区域的范围。随后,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发布了《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使用规范(2020年修订版)》,进一步优化了病种分类。
个别官网暂未上线具体产品条例?
不同于全国通行的保险,大湾区专属保险旨在为三地居民解决跨境医疗问题。
随着三地居民的流通量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港澳人士与广东人士在生产生活中需要满足身处异地的医疗保障,跨境医疗保险最显著的特征就在于为客户提供境内、境外的医疗服务,解决跨境医疗难题,对粤港澳三地群众而言意义重大。
记者注意到,大湾区专属医疗保险针对粤港澳大湾区投保人群的实际重大疾病发生率进行了产品精算和定价,有别于全国范围的重疾表,大湾区多病种重疾表的发生率数值更低,整体重疾发生率数值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至15%。
公开信息显示,大湾区专属保险产品保费较全国通行产品低10%左右,与上述数值基本一致。同时,针对大湾区高发疾病,相关产品还增加了额外的赔付责任,如直肠癌、鼻咽癌等。
此外,大湾区专属产品有别于内地流行的百万医疗险,基本保额都为1000万元左右,保费接近中端医疗险;在赔付方面,则对大陆公立医院和港澳医院进行区分,设置了不同的免赔额度以及赔付比例。
以“太平超e保粤港澳大湾区医疗保险”为例,特别加强了境内的保障力度,比如对就诊医疗机构范围进一步拓宽,涵盖了直辖市、省会等大部分主要城市的优质医疗机构。另外还加强了针对重疾的保障额度。该产品在境内医疗保障责任中规定,如因产品范围内120种重大疾病引起的医疗费用理赔,可同时享有一般医疗保险金与重大疾病医疗保险金的保障额度,累计最高可赔付600万,且没有免赔额。
相较“太平超e保粤港澳大湾区医疗保险”,同一时间上市的太平洋保险的新产品“畅享粤港澳大湾区”个人高额医疗保险在官网暂未上线具体条例,记者拨打太保客服电话咨询,其回应称可能宣传资料与具体上线时间存在时间差。
宣传资料显示,“畅享湾区”的年度保障额度最高为800万元,服务保障由境内延伸至境外,在港澳治疗期间,客户可以享受就医安排服务及医疗直付便利。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太平洋保险首个投保人群覆盖港澳居民的产品。
未来将持续推进大湾区保险跨境互联互通
随着大湾区金融改革、创新、开放的相关政策逐步落地,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将走向金融市场高度互联互通的方向。
随着“跨境金融”成为业内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对于保险业而言,如何利用区位优势,探索跨境金融创新,更好地服务大湾区将成为重要的探索方向。
9月下旬,为更好地服务大湾区,广东印发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规划提出,推动在区内设立粤港澳大湾区保险服务中心,为在内地居住或工作并持有港澳保单的客户提供售后服务,探索在区内开展相互制保险公司等新型保险公司试点积极发展再保险市场。
粤港澳大湾区保险服务中心的设立,首都经贸大学保险系副主任李文中认为,一方面保险服务中心有利于为持有港澳保单在内地工作居住的客户不用出境就可以享受港澳保险公司提供的售后服务,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关防对跨境保险消费的影响。提高了港澳地区保险公司产品对大湾区内地消费者的吸引力。
对于大湾区保险市场未来的发展前景,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大湾区保险业的发展前景建立在大湾区不断提升的对外开放水平和互联互通之上。
本月,银保监局广东监管局发布《2021年三季度广东银保监局辖区保险业监管工作成效》,文件表示,将持续深化保险改革创新,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和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一方面,支持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另一方面,推进保险领域互联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