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疫苗创新中心将为湾区疫苗产业发展带来什么?

2021年12月06日 09:02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唐唯珂
承载着带动中国疫苗行业全链路创新升级,以及架设中国与全球开展疫苗创新合作桥梁的双重意义。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唐唯珂 深圳报道   12月4日-5日,由中华预防医学会和深圳市坪山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赛诺菲巴斯德支持的“第二届大湾区(深圳)疫苗峰会”成功举办,与疫苗峰会同步启幕的还有大湾区国际疫苗创新中心。作为中国首个国际化的疫苗创新中心,其承载着带动中国疫苗行业全链路创新升级,以及架设中国与全球开展疫苗创新合作桥梁的双重意义。

赛诺菲巴斯德大中华区负责人张和平表示,希望借助疫苗创新中心这一空间,建立一个生态,形成一个创新联盟,共同升级公共卫生的软硬基建。

那么,这个国际化疫苗创新中心的成功落地,将对大湾区的疫苗产业带来何种助力?

疫情后湾区疫苗产业“再出发”

此前有业内人士指出,疫情有助于加速提升生物医药研发效率和水准,通常开发一款疫苗产品需要大约10至15年的时间。

不过,由于生物硬科技发展的飞跃,如快速测序病毒基因组和从信使核糖核酸(mRNA)制造疫苗的能力突破,也使得疫苗开发的速度出现了质的飞跃。

然而,疫情突然大流行,打乱了全球生物医药行业的结构及布局,也令国内很多创新药企业猝不及防,面对这种突发的紧急公共卫生危机明显准备不足。

毫无疑问,疫情正在重塑生物医药行业。而疫情后大湾区的疫苗行业上下游也面临新的洗牌,如何更好的盘活市场,链接上下游,发挥科研优势将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议题。

自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以来,香港和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两大中心城市,在科创合作方面备受瞩目。

生物科技是港深合作极佳的切入点,但港深两地目前尚未形成一个世界级的生物科技产业集群,此前即有建议采取“锚机构”模式,多管齐下,通过引进大型企业或建立大型研究机构,打造有利于本地初创企业和产业发展的环境,形成世界一流的生物科技产业集群。

由于货币、财税体制、生物医药监管制度不同,粤港两地之间生物医药产业互动还存在障碍;生物医药产品注册和产业化许可门槛存在差异,导致研发成果、新药产品无法快速进入市场,从而影响两地协同与创新发展。

香港在生物科技的基础研究走在前沿,但是如何把大学研究成果从实验室带到市场却做得一般,基础设施薄弱,科研成果转化不足,政策力度不具导向性、针对性,香港市场规模有限,产业链也不够完善。生物医药研发周期长、投资大,目前政府或本地的私人风险资本对生物医药初创企业并未能提供足够的支援。

事实上,香港本地医疗机构亦在积极探索新的跨境服务模式。2015年开业的香港综合肿瘤中心,为癌症患者提供一站式诊断及治疗的日间服务,疫情前有约一半的病人来自内地,对高端的肿瘤诊疗服务有巨大的需求。由于疫情“封关”下很多内地病人无法来港,中心正在进一步加强与大湾区医疗机构合作,利用远端诊断科技平台,在业内率先推出两地跨专科会诊模式。同样在疫苗接种领域,两地的交流也呈现出疫情后需要更多渠道的沟通需求。以往火热的HPV九价疫苗赴港接种不得不暂停。

推动湾区疫苗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当前,大湾区疫苗产业生态整合发展不乏驱动力。

2017年7月1日,随着《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的签署,大湾区成为了国内医疗创新的又一新高地。

两年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指出要推动生物技术发展壮大为新支柱产业,并在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助力湾区公共卫生共同体建设。

由于地缘关系,粤港澳三地在经济健康领域形成了十分密切的关系,也逐渐形成了各自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广东省市场体量大,全省大健康支出在消费支出中占比排名全国第一,而出生率高、劳动年龄人口就业比例高、广州市老龄传染病易感人群比例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等特征,决定了居民对优质疫苗和先进药品的需求更高。

而港澳地区在此方面多第一时间与国际接轨,因此许多在香港、澳门可以使用的国外最新医药器械和疫苗等,内地往往没有引进或者缺货。

因此,继《规划纲要》发布后,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等八部门又于2020年11月发布《粤港澳大湾区药品医疗器械监管创新发展工作方案》,表明在大湾区内地9市开业的指定医疗机构使用临床急需、已在港澳上市的药品,由国家药监局批准改为由国务院授权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

截至目前,自1月份开始“港澳药械通”政策试点以来,已审批临床急需使用进口药品9个、医疗器械2个,共惠及150名患者。

值得一提的是,预防接种是被全世界公认的最有效的公共卫生干预手段之一,安全、有效、优质的疫苗是防控传染病最有力的武器。而湾区三地创新疫苗的发展目前还存在较大差异。

一方面,三地常规免疫预防的疾病种类有所不同,例如港澳两地并未和珠三角9市一样开展流脑疫苗、乙脑疫苗和甲肝疫苗的常规接种,但香港多了肺炎球菌感染、水痘和人类乳头状瘤病毒3种常规免疫预防的疾病,澳门则多了b型流感嗜血杆菌、水痘、肺炎链球菌和人类乳头状瘤病毒4种。

另一方面,由于常规免疫规划与大陆地区有所差异,目前27钟已在香港上市的进口疫苗和在澳门上市的24种进口疫苗中,有9类疫苗在大陆未有同类产品。

面对两种制度、三种不同的免疫规划市场环境,湾区疫苗产业将如何发展与整合?

由于疫苗产业具有产业链长,环节众多的特点;创新疫苗及技术的引进及疫苗产业的扩展能有效带动疫苗相关配套产业,在大湾区孵育和完善上下游产业链,如原材料、研发管理、临床试验、包装、冷链贮存和运输产业。

利用政策的先行先试优势,通过国际化的平台率先引进国际先进疫苗产品满足湾区三地需求,这将是实现湾区公共卫生一体化的基础。

不论是产业带动,还是产品引进,都为国际疫苗创新中心的发展留足了发展空间。据介绍,国际疫苗创新中心接下来将承载更多商业孵化和创新科技孵化功能,支持领域内的创新技术及成果展示、企业路演、投资对接、人才培训等,助力疫苗创新创业的开展,赋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毫无疑问,未来创新中心将成为湾区疫苗产业对外交流展示、对内融合发展的关键平台和有力抓手。借助其国际化形象和基因,助力加强湾区与国际先进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和合作,推动湾区疫苗产业从研发、转化到产业化全过程都能与国际标准接轨对接;同时积极协同推动创新成果的技术转化,促进创新疫苗的创新研发及技术产业化,加速实现国产创新疫苗国际化。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