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家式”营商环境成品牌:共享用工解企业“急难愁盼”,政商关系健康指数连续三年全国第一

2022年01月05日 19:47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柳宁馨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柳宁馨,实习记者欧阳丽云  广州报道  东莞市在2020年中国营商环境评价中表现优异,全国80个参评城市中排名第16位,广东省内排在深圳、广州之后,全部18个指标均在优秀等级以上,政商关系健康指数连续三年居全国第一。

日前,《2021年广东省营商环境评价报告》显示,东莞市建立的基于办事场景的政务服务导办、创新“共享用工”模式被列入典型经验和创新举措。

截至2021年12月底,东莞市各类市场主体146.34万户,同比增长9.13%,连续8年保持10万户以上的增长,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1万家,位列广东省地级市第一。

市场主体猛增背后,是东莞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的印证。近年来,东莞市多措并举,通过进一步推动政务服务“一网办”“一门办”“一窗办”“一机办”,实现了全市2589项事项“全程网办”,791项事项“全国通办”,行政许可事项网上可办率100%、全程网办率97.21%,全面提升企业群众办事便利度。

创新“场景式”政务服务

据悉,东莞市在2018年被列为广东省开展营商环境综合改革的试点城市, 同年出台《东莞市营商环境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从商事制度改革等8方面,清单化推出出38条改革措施。

以往政务服务往往从政府方出发,用户办理业务时,无法准确根据自己的办理场景准备材料,常出现耗时耗力的情况。在提升政务服务方面,东莞建立了基于办事场景的政务服务导办,真正从用户角度提供对应服务。

东莞市以范围最广、颗粒度最小原则,对所有政务服务事项梳理优化,穷尽事项情形并设置智能问答模块,根据群众和企业实际业务办理需求形成业务场景,再生成准确的办事流程和办事材料清单,实现线上线下同一套事项标准和办理指引,有效助力全市通办、跨镇通办和一窗通办。

东莞还推出“i莞家”“企莞家”等网络服务平台。2021年,东莞市工信局聚焦企业急难愁盼问题,创新升级推出“企莞家”2.0版本,为企业高管量身打造的“企莞家”微信端,将核心功能模块全面适配到手机微信端。

2021年以来,“企莞家”新增企业诉求278宗,平台诉求受理反应时间由2019年的平均5.9个工作日缩短到2个工作日,诉求办结率为98.6%,企业满意度达98%。

近两年来,“企莞家”获取并发布政策4543个,成为全市惠企政策最齐全的平台,向企业精准推送政策128万次;通过实施政策标准化,减少企业填报信息70%,减少申报材料50%。

在开办企业方面,东莞深化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办改革,将商事登记等涉企事项统一归集到企业开办一网通办系统,将开办企业环节压缩至1个环节,开办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办理时间和流程大幅缩减。

此外,东莞还首创不动产全流程电子化登记新模式,实现企业群众零跑腿、1个工作日办结出证。开展“不动产登记+金融”一体办改革,企业群众在市内银行网办抵押登记最快1小时内办结、4小时放款。 

解决企业“急难愁盼”

在劳动力市场监管方面,东莞创新“共享用工”模式,上线“共享用工信息平台”,开发咨询解答、用工需求、用工供应、信息发布以及服务专员等5个服务模块。

具体来说,“用工共享”模式指为“缺工”“缺单”企业及时、免费提供人力资源信息,实现非技术类岗位企业间用工互助调剂、技术类岗位行业间用工调剂、业务量较少的企业与缺工企业之间非全日制兼职用工调剂。

近年来,东莞市以建设广东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为牵引,围绕创新土地、技术、资金等要素供给,深入推进企业规模与效益“倍增计划”,出台“投资松绑”30条,推动优势资源向优质企业集中。

近年来,东莞市持续推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相继推进了工程建设分阶段并联审批、联合审图、多测合一、审批告知承诺制等一系列措施,社会投资项目审批时间压缩至30日,比国家提出的改革目标120日缩短了75%,推动项目顺利建设、投产。

2021年4月,东莞市印发了《关于对东莞市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实施“多测合一”试行的通知》,通过政策大幅减少企业测绘次数。

针对企业在项目投资方面“审批难、用地难”等困难,东莞市打造“项目全流程”跟踪服务功能,对土地设计方案、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施工许可证核发等各环节的线上流程跟踪,对迟滞环节发出预警,为工程建设进一步盘活土地资源。

近期,东莞市还积极构建“一平台三工程”新型市场监管体系,通过应用“互联网+监管+网格化”技术、引入多元治理主体、加强事中信用分类分级监管和跨部门联合抽查流程等举措,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和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

此外,聚焦建设高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东莞市从企业规模、增长、效益、创新四个维度选取16项客观指标,全方位开展企业评价,择优为企业实行梯度服务,统筹产业扶持专项资金和关键生产要素资源实施差异化配置,引导企业对照评价指标体系走内涵式发长的道路。

目前,该评价指标体系已全面应用于倍增企业考核遴选。2021年通过指标评价直接入选的倍增企业,1-11月规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7.23%,快于全市规上工业平均水平约20个百分点,发展势头强劲。

在资金支持方面,东莞市积极建立“白名单”工作机制,推动“白名单”企业从2019年的35811家扩展到45482家。2021年1-10月,白名单企业新增贷款21302笔,贷款金额769.7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0.99%、65.09%,进一步推动了银行机构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支持。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