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奋进这五年丨广东金融业增加值首破1万亿,大湾区建设国际金融枢纽进行时

2022年05月13日 22:56   南方财经全媒体   侯潇怡

南方财经全媒体 记者侯潇怡 深圳报道  透视全球经济发展变化格局,世界级湾区是产业集聚和创新发展的高地,需要国际化的金融体系支撑。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既是对世界级湾区的有力支撑,又是广东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的必然需求。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和《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均明确提出,粤港澳大湾区要把握机遇、整合优势、强化联动,逐步成长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金融枢纽。这是对粤港澳大湾区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战略性定位。

一系列重磅政策落地以来,从“十三五”迈向“十四五”,广东省金融业快速发展,加速蝶变,粤港澳大湾区这一新的国际金融枢纽也在崛起之时。

创新助力广东万亿金融业腾飞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建设国际金融枢纽”“大力发展特色金融产业”“有序推进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等具体目标。

创新一直融入在广东这片热土的基因之中。亦是得益于创新,广东近年来一直保持多项金融指标的全国第一。

从金融业宏观数据来看,2021年广东省金融增加值达1.1万亿,首破万亿,列全国各省份之首。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统计,广东省金融增加值近五年平均年增幅近8%,连续多年保持稳健、高质量发展。此外,广东省社会融资规模增量达3.78万亿元,占全国的12.1%;本外币存款余额29.3万亿元,同比增长9.5%;本外币贷款余额22.2万亿元,同比增长13.6%,存贷款增量都占到全国的1/8。

高增长的数据背后,是多重金融创新所带来的拉动力。从资本市场层面看,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资本市场重大平台及创新试点不断落地,已建成较发达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在全球资本市场占据着重要地位。

交易所层面,大湾区现有香港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以及广州期货交易所三个核心资本市场平台,以及广东、前海股权交易中心两个区域性股权市场运营机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2月底,港交所有上市公司2584家,市值65.82万亿港元;深交所有上市公司2600家,市值37.02万亿元人民币。截至发稿,广东、前海股权交易中心现有挂牌及展示企业分别达1.62万家、7088家,均位居国内区域性股权市场前列。

此外,2021年4月,广州期货交易所正式揭牌,作为国家级重要金融基础设施,广期所定位为创新型期货交易所,服务绿色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和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将帮助大湾区掌握金融商品和大宗商品的定价权,提升大湾区乃至全国的大宗商品战略安全。

随着近年来中国在金融科技领域的快速崛起,金融科技已是彰显我国金融业竞争力的标志性产业。如何引导金融科技产业合规、安全又高质量的发展,广东也在积极参与相关试点工作。2021年10月,证监会同意广州、深圳开展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试点城市将积极发挥金融机构和科技企业的创新动能,探索构建与资本市场数字化相适应的基础制度体系,打造包容审慎的金融科技监管环境。广州、深圳相继出台相关政策,引导金融科技产业聚集和合规发展。

如果说资本是基础,科技是速度,那么低碳就是未来。

从政策侧重与金融业发展思路来看,广东金融业着眼从不仅是当下,而在很早就在谋篇布局未来。广东金融系统一直加速绿色金融激励政策体系搭建,广州绿色金改试验区建设持续领跑,有力地推动了广东经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作为国内七大碳交易试点交易所之一,广州碳交所2021年碳排放配额现货成交2751万吨,交易规模位居全国各试点交易平台首位。而在2022年初,广州碳交所更是宣布与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香港交易所”)签署合作备忘录,探索碳金融领域的合作机遇,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动可持续发展。

从数据层面看,据《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发展报告》,自2017年至2021年上半年,珠三角九市绿色债券发行总额分别为68亿元、164.4亿元、1506.8亿元、2270.6亿元和760.1亿元,主要集中在广州和深圳。 大湾区在绿色债券市场建设发展层面贡献创举,发行了全国首单“三绿”资产支持票据、全国首批碳中和债券等。

携手港澳加快建成国际金融枢纽

根据最新一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前十名城市中,我国位列四席,分别为香港、上海、北京与深圳,深圳首次进入榜单前十,广深排名均有明显提升。

某种程度来说,广州与深圳金融中心指数排名的快速上升,正是得益与粤港澳大湾区落地以来与港澳的强化协同与金融开放创新。

做到真正的金融开放绝非朝夕之功。但据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了解,随着大湾区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持续深化,粤港澳之间的金融协同和开放正在切实快速推进落地。

从跨境投资层面来看,当前三地股票、基金、保险等金融产品的跨境交易已在逐步实现,投资产品类别和投资渠道不断丰富,符合条件的港澳金融机构可以在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设立经营机构,跨境资本的频繁流动推动离、在岸金融业务高速发展。

跨境理财通作为大湾区内金融合作的重要创新,可以满足内地居民向南实现全球资产配置,港澳居民北向分享内地新经济发展红利的双重需要,实现互利共赢。自2021年9月10日正式启动以来保持平稳运行,试点范围正在逐步扩大。

据人行广州分行数据,截至2022年3月31日,粤港澳大湾区参与“跨境理财通”个人投资者合计2.58万人,包括港澳投资者1.67万人,内地投资者9110人,涉及相关资金跨境汇划8941笔,金额8.29亿元。

市场人士指出,在初步试点取得成功后,未来希望在跨境理财通第二阶段看到更大的额度和更复杂的产品,这将吸引机构投资者并创造更完善的投资环境,从而推动金融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例如潜在的保险通。

此外,证券基金机构的跨境业务不断发展。截至2021年底,广东获批QDII资格的证券基金机构有23家,获批QDII额度370.7亿美元,分别较年初增长15%、61.4%。与此同时,广东有9家基金管理公司的23只互认基金产品在香港证监会注册,管理基金规模超1100亿元人民币,极大促进了跨境投资便利。

大湾区跨境交易也日趋频繁。具体来看,自2016年底“深港通”启动以来,截至2021年底,五年来,深港通累计交易金额41.9万亿元,年均增长94.5%;深股通在深市A股交易金额的占比为4.5%,港股通在香港股票市场交易金额的占比达到6.8%,有效深化了粤港股票市场互联互通。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资本市场互联互通、跨境合作不断加强,粤港金融机构跨境互设的案例也显著增多,近年来由于我国逐步取消了证券、基金、期货公司的外资股比限制,极大提高了外资在大湾区参股或新设合资证券期货业机构的积极性。

2020年6月,摩根大通期货正式变更为外资独资期货公司,成为内地期货公司外资股比限制取消后的国内首家外资全资控股期货公司。此外,汇丰前海证券、东亚前海证券、恒生前海基金等粤港合资证券基金机构已获证监会批准设立。

对企业的跨境贸易,近年大湾区银行也简化跨境人民币业务操作流程,推出白名单制度,优质企业不再需要事前逐笔提交单据,通过发送支付指令就可以直接办理跨境资金结算,实现了“企业越诚信,结算越便利”。

截至2021年末,已有近千家优质企业享受政策红利,2021年大湾区内跨境人民币结算规模达3.8万亿元,人民币成为大湾区内第一大跨境结算币种。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近日调研中获悉,不少企业反映,得益于跨境资金融通的便利化政策,结算货款到账更快了,资金周转更便捷了,汇率风险也降低了。

中山大学国际金融学院教授周天芸指出,推动大湾区内金融业融合发展,提升大湾区的金融竞争力已是大势所趋。

她进一步指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通过扩大双向金融开放和进一步深化金融合作,有利于推动湾区内各城市、各区域之间在金融产业上分工协调、融合发展,吸引海内外金融机构、金融人才以及资金、业务、资源汇聚,在金融科技、创新资本、绿色金融、人民币资产配置和制度创新等方面引领示范,携手港澳加快建成新时代联系海内外、影响全世界的国际金融枢纽,打造人民币国际化和跨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前沿阵地。

回归本源 服务实体

回归本源,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创新实践的一大重点是与实体经济融合,成为产业发展的活水和加速器,助力实体经济更好发展。

从广东省金融近年的实践来看,金融服务实体的初心始终不改,随着金融业的快速腾飞,金融服务实体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

从实体产业来看,粤港澳大湾区目前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阶段。珠三角地区制造业基础雄厚,目前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各地区根据当地产业特色推动产业快速升级。

例如,南沙融资租赁产业就是一张生动的名片。2022年2月19日,由南航南沙融资租赁(广州)有限公司引进的四架空客飞机依次抵达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早上7点20分到50分交付两架,10点40分到11点再交付两架,顺利、高效在半天时间内完成四架飞机进口报关手续,打响南沙虎年飞机租赁“第一枪”。

南沙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定位要求和南沙产业发展需求,找准融资租赁这一发力点,仅用三年时间实现租赁民用飞机破百架,增速领跑全国,目前飞机租赁业务累计突破200架,项目合同金额合计约140亿美元,成功探索了离岸租赁、二手飞机资产交易等多项航空租赁上下游创新业务,全产业链布局日趋完善,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最大的飞机租赁产业集聚地,在支持广州国际航空航运枢纽建设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22年2月,在广东省(不含深圳市)第一批拟纳入监管融资租赁公司的公示名单中,南沙区19家融资租赁公司入选,占广州市76%,占广东省53%,为南沙高质量发展亮出了租赁名片。

而从企业上市融资层面看,粤港澳大湾区同时坐拥深交所、港交所这两大全球主要交易所之一,企业上市具备天然优势。尤其是2021年合并后的深交所,新主板结构更简洁、特色更鲜明、定位更清晰,主板与创业板协同效应更强,为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类型的企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注册制释放改革红利,也将引领市场生态改善。

据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统计,广东省内上市公司数从2017年的571家增长至2021年的759家,上市公司市值更是从2017年的不足10万亿到2021年的15.28万亿,增幅超50%。

在债权融资方面,香港交易所和澳门金交所为广东企业跨境发债融资提供便利。2021年,广东共有9家企业在香港交易所发行债券21只,融资84.43亿美元。截至2021年底,广东企业在香港交易所发行的存量债券有83只,其中美元债券72只,余额533.18亿美元。另有2家广东企业在澳门金交所发行2只债券,募集资金4.52亿美元。

与此同时,也有香港企业在境内发债融资,数据显示,2021年,香港企业在沪深交易所发行人民币债券151.35亿元人民币,融资额规模较2018年同比增长1.26倍。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