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财对话丨专访中银香港首席经济学家鄂志寰:当前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需采取积极措施提振市场信心

2022年05月17日 16:42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蔡依莹

南方财经全媒体见习记者 蔡依莹 澳门报道 当地时间5月14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宣布将人民币在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中的权重从10.92%上调至12.28%,人民币权重仍保持第三位。受美联储加息、美债收益率快速攀升、美元指数大幅走强等多因素影响,部分新兴市场国家货币近期均出现较大贬值,叠加国内疫情多点散发、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近期人民币汇率也出现下跌。

美国通胀压力持续。上周三,美国公布4月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增8.3%,前值8.5%,市场预期8.1%。当地时间5月4日,为应对通胀,美联储宣布加息50个基点,这也是自2000年以来,美联储一次性加息幅度首次达到50个基点。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全球经济滞胀风险加大,通胀是长期还是短期?俄乌局势如何进一步加大全球通胀压力?美联储加息的溢出效应对新兴市场有何影响?中国如何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应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围绕这些问题,近日,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专访了中银香港首席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学术委员鄂志寰。

鄂志寰认为,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复杂,经济增长放缓,金融风险交叉,中国需要增强宏观政策支持力度,提升对经济增长的信心和预期。

(中银香港首席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学术委员鄂志寰) 

国际金融动荡风险增加

南方财经:美联储正加速收紧货币政策,对美国经济来说有什么影响?

鄂志寰:美联储加息的力度和速度反映了美国通胀压力快速上升的事实,我们预计美国通胀仍然很难在今明两年回落至2%,美联储将持续现有的加息步伐并将美元利率推高到中性利率水平以上,货币政策取向从宽松转向紧缩。

关于美国经济能否实现软着陆,目前作为观察美国经济核心指标的劳动力市场仍然稳健。4月,美国非农新增就业继续超过40万人,失业率持平。若维持当前速度,美国非农就业人数有望在3个月内修复至疫情前水平。其他指标,包括PMI、零售销售和耐用品订单数据也显示美国经济由于加息影响增速大幅下降的可能性不大,未来需要密切关注PMI、非农就业等前瞻性和同步性指标的变化。

美国经济尚在复苏轨道,短期尚未看到经济停滞的迹象。 本次美联储加息50个基点,尽管幅度是20年来最大,但其实际利率水平仍处于历史性低点。同时,目前美联储资产负债表扩张规模已接近9万亿美元,较疫情前约4.15万亿美元增加约115%,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例升至38.3%,较2014年底高位超出15个百分点,此外,美国企业和家庭的财务状况保持良好状态,经济衰退的风险仍然可控。

2021年美国经济增长5.7%,2021年四季度美国经济在大量补库存的支持下,按季年率及按年分别大幅增长6.9%及5.5%,私人消费及商业投资分别按年增长6.9%及6.6%,政府开支则仅增长0.1%。2022年一季度,美国经济有所放缓,主要与四季度大量补库存,以及进口续超出口所拖累,疫情和地缘政治风险升温尚未对经济扩张构成显著影响。4月美国制造业和服务业采购经理指数分别较3月略为回落2.6及3.3至55.1及54.7,3月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更从2月进一步回落3.4至59.4。

美联储加快收紧货币政策步伐,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美国经济增长步伐,但短期内不会导致经济陷入衰退。从就业市场表现看,美国经济增长动力仍然强劲。3月失业率略为回落至3.6%,仅略高于疫情前3.5%的低位,过去6个月新增非农职位数目平均达60万,工资维持较快增长。因此,即使部分劳工指标尚未返回疫情前水平,但就业市场已接近充分就业水平。过去三个月的平均每月职位增加数目为56.1万个,非农就业总人数较疫情前的水平仅差158万个,已十分接近疫情前的水平;劳动参与率于3月份上升至62.4%,虽然仍未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但这部分反映了人口老龄化及退休人群的影响。

南方财经:如何看待美国加息预期的溢出效应,国际金融市场是否会因此面临大幅调整,这对于新兴市场的金融市场意味着什么呢?

志寰:长期以来,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取向主要看国内经济数据,完全不考虑其国际溢出效应。目前美国面临严重的通胀压力,PCE上调到4.3%,未来两年通胀水平将显著超过目标区间,核心通胀率亦呈现同样的趋势。通胀压力上行是加息的重要基础。市场亦担心通胀与经济停滞叠加,增加滞胀的风险。从劳动力市场的情况看,失业率今年年底会达到3.5%,接近充分就业,可能形成薪金上升加剧通胀压力的新循环。因此,通胀和就业这两个主要指标都支持美联储进一步加快宽松政策退出的进程。

美国货币政策转向具有很强的外溢效应,可能导致部分新兴经济体出现资本外流和金融市场动荡。一些新兴市场的经济增长对于外部资本有比较强的依赖性,随着外资预设基准利率的上调,其资本配置可能出现相应的调整。而一些经济体由于自身流动性仍然充裕,短期内调高利率的诱因有限,从而出现新兴市场利率调整滞后于美国利率调整的时间差,蕴含一定的市场动荡风险。

全球通胀越来越具有长期性特点

南方财经:春季年会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将2022年全球增长预测下调0.8%至3.6%,并预测世界经济整体通胀水平将大幅提高。你认为当前影响全球经济前景的最主要因素有哪些?

鄂志寰:美国加息,俄乌局势和全球疫情的演化是目前影响全球经济前景的主要因素。

在俄乌冲突暴发之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2022年全球经济增长从2021年5.9%下调到4.4%,美国GDP增长率从5.6%下降到4%,欧元区从5.2%下调到3.9%,近日IMF将2022年全球增长预测再度下调0.8个百分点至3.6%,表明全球主要经济体增长势头分化加剧。

从理论上讲,通货膨胀是货币现象,是过去两年美国超级扩展性货币政策的直接结果。目前滞涨主要表现在部分经济体,在很多亚洲国家和地区,通胀并不明显,比如,中国4月的CPI同比增速仅为2.1%,日本2022年3月的CPI同比增速更是仅为1.2%,大大低于美国超过8%的CPI增速。所以全球滞涨的提法更适宜表述成欧美国家滞涨。

从实际运行看,美国的通胀率不断上升,从短期压力逐渐转化为中期趋势。2022年以来,美国通胀压力持续高企,从美联储惯常用来衡量通胀的个人消费开支物价及其核心指数表现看,今年2月个人消费开支物价及其核心指数分别同比上升6.4%及5.4%,创下1982年1月及1983年4月以来新高。3月消费物价指数及其核心指数分别为同比8.5%及6.5%,创1981年12月及1982年8月以来新高,多个分类价格持续高企,如食物、二手车、能源和居所价格分别同比上升8.8%、35.3%、32.0%及5.0%,部分与疫情和地缘政治供应和交通受阻,也与就业和房地产市场向好等有关,显示通胀压力料较原来预期为大,且持久性更长。

从外部市场看,乌克兰局势带来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和中国疫情反弹对供给链的冲击,将对美国通胀率产生来自外部的上行压力。从美国国内情况看,疫情和经济重开导致供求失衡推动通胀持续高企,特别是供应瓶颈限制了生产和供应以应付需求增加,该问题较原来预期为大,且持续性更强。同时,工资正在快速上涨,工资增幅与2%通胀目标并不匹配。劳动力市场紧张,经济增长强劲也将成为其通货膨胀上升的主要驱动力量。

南方财经:全球经济增长在疫情之前已经出现停滞,你认为疫前引起经济停滞的因素是否会在疫后继续发挥作用?新冠疫情暴发之后全球经济发展又面临哪些新的变化?

鄂志寰:有些因素疫情之前的因素在部分国家仍会发生作用,比如亚洲国家的人口老龄化,美联储庞大的资产负债表。

但疫情以来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因素,比如目前在美国出现的劳动力短缺问题,美国3月份的职位空缺数升至纪录高位,美国劳工部发布的职位空缺和劳动力流动调查报告(JOLTS)显示,3月份的职位空缺数升至1150万, 与此同时,3月辞职人数创下2000年有纪录以来最高,达到450万。劳动力短缺推动工资上升,成为推动美国通胀持续上升的重要诱因。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4月时薪的环比增速仍高达0.3%。另一个新的变化是各行业前景的重新洗牌,比如航空业,即使在疫情之后估计也会长期面临商务旅行下降的影响(远程会议成为习惯),但是互联网和虚拟现实类的行业就可能进一步增长。

最后是原油供应的变化,2020年春季,随着新冠疫情在世界各地蔓延,各国进入封锁状态,对原油需求大跌,由于缺乏买家,世界原油价格暴跌。此后,欧佩克+成员国同意每天减产1000万桶,以推动价格上涨。2021年6月,随着各国陆续解除防疫封锁和防疫限制,原油需求开始复苏,欧佩克+开始逐步增加供应,每天向世界市场增加40万桶。但它现在每天供应的石油量比2020年春季仍少了约250万桶。预计原油的供应在今年底前也很难回到疫情前的水平。

南方财经:世界范围内市场的整体通胀水平正在快速增长。这种全球性通胀局面是暂时的还是长期的?目前的高通胀主要是由什么引起的呢?

鄂志寰:目前的全球通胀越来越具有长期性特点,如前所述,欧美已经出现工资上涨和通胀上升的螺旋,另外,实际高通胀会导致更高的通胀预期,高通胀预期本身又会带动通胀上升。当然目前的高通胀有部分是由于高油价导致的,比如今年原油价格上涨仍超过30%,由于这部分是欧佩克+限产和俄乌局势导致的。总体来看,预期欧美国家的通胀将从目前的高位略有回落,但由于工资上升的压力,今明两年都很难回落至2%。

南方财经:俄乌冲突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鄂志寰:俄罗斯是欧洲重要的天然气进口来源国,2020年欧洲天然气消费量3799.4亿立方米,当年进口数量占到消费量的85.84%。另外,2021年俄罗斯的原油供应占据了欧洲原油进口总量中的29%。在金属方面,俄罗斯钯金、镍、铝、铜产量分别占全球的份额为40%、10%、6%、4%。随着对俄罗斯制裁的可能升级,这些商品价格也可能发生变化,推高成本推动型通胀。

乌克兰的出口中断对全球的市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农产品上。据USDA数据,2021/22年度乌克兰小麦和玉米出口量分别占到全球出口量12%和16%,每年有超过40%的玉米和小麦运往中东或非洲,同时俄、乌两国菜籽产量占全球总量的58%,非转基因大豆进口占我国非转总进口的50%左右。如果摩擦进一步升级,谷物出口受到干扰,可能加剧现有的全球食品通胀。

国内经济需加大宏观经济政策支持

南方财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并强调2022年的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今年以来,国内部分地区出现疫情反复,进一步加大经济增长压力。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

鄂志寰:自2021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经济开始减速,2022年持续面临下行压力,内地经济增长面临多重挑战,从外部看,新冠疫情演变和抗疫措施差距持续加剧全球经济增长分化,美国加快加息缩表步伐,骤然出现并趋向旷日持久的俄乌冲突导致经济金融风险交叉传递。从内部看,新冠疫情多点频发,部分城市按下暂停键,影响居民生活和消费。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年经济增长5.5%的目标,体现了稳增长及就业优先的政策考虑。中国经济面临内忧外患,需要继续增强宏观政策支持力度,提升对经济增长的信心和预期。

南方财经: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2年国民生产总值约5.5%的年度增长目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具体会从哪些方面进行配合和支持呢?

鄂志寰:年度经济增长目标设定在5.5%左右,接近市场主流预期的上限,体现出一定的进取性,也与2035年经济规模GDP翻一番的长期目标保持了一定程度的连续性。中国经济与美国经济处于不同的增长周期,呈现明显的宏观政策差异,其综合影响需要进行具体评估。

中国的宏观政策选项是在全球宏观政策调整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在短期内,三大外围因素对中国经济挑战大于机遇,需要妥善谨慎应对。从外部环境看,需要关注美国货币政策调整的影响。从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内部压力来看,今年以来新冠疫情多点频发,部分城市按下暂停键,影响居民生活和消费。实现5.5%需要付出艰辛努力。去年三季度、四季度中国经济持续减速,今年一季度经济减速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性的扭转。从全年看,实现增长目标需要加大宏观经济政策的配合和支持,今年内地经济增速大概率呈现前低后稳的态势。

首先,财政政策体现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要求,强调适当靠前发力。继续加强财政政策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财政收入持续增长,加之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依法上缴近年结存的利润、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等,支出规模将比2021年扩大2万亿元以上。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增加约1.5万亿元,为多年来最大增幅。提升财政政策效能,进一步带动有效投资,超前开展基建投资,以撬动民间投资。政府投资资金亦将进一步带动有效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65万亿元,加上去年较后时间的发债资金等支持,料可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以达致扩大政府投资撬动民间投资的作用,基建投资将成为稳增长重要支柱之一。同时,应以财政政策提升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其次,货币政策以跨周期调节为重点,强调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以我为主,把握好政策力度和节奏,处理好经济发展和防范风险的关系,用好降准空间,维护经济大局总体平稳,增强经济发展韧性。

第三,在加大跨周期调节力度的同时,货币政策发挥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注重精准发力、靠前发力,满足实体经济合理有效融资需求,综合运用中期借贷便利和公开市场操作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着力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

第四,要继续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推动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用好支小等再贷款,下调支农和支小再贷款利率,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支持。两会提出实施新的减税降费和信贷支持政策,强化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扶持力度。通过普惠贷款激励更多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引导大型平台企业降低收费,以减轻中小企业的负担。

第五,中美两国经济增长周期差异,决定了宏观政策走势的分化,并体现在中美利差缩窄及美元指数变化等方面。2021年全年美元指数上升6.4%,升幅集中于2021年6月过后,2022年加息及新变种病毒增加避险需求进一步推动美元走高。从人民币汇率走势看,2021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维持稳中偏强走势,全年人民币兑美元上升2.6%,与内地经济,特别是对外贸易表现向好、疫苗接种和避险情绪降温等有关。2022年,人民币面临一定程度的贬值压力,但从基本面看,仍有多项因素长期支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区间保持平稳波动,包括内地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经常账盈余相当于GDP的比率基本稳定、内地金融市场对外开放进程稳步推进以及人民币金融资产对国际投资者具有一定吸引力等。

统筹:于晓娜

监制:方晓茸

记者:蔡依莹

编辑:李莹亮

摄制:章启良

设计:廖苑妮

配音:蔡依莹

实习记者:杨碧丹、蒋希泠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