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研究碳中和研究小组出品
游家训 招商证券电力设备与新能源行业首席分析师
刘 巍 招商证券电力设备与新能源行业分析师
核心观点
快充渗透率有可能快速提高。对终端消费者而言,补能时效可能是继续航里程之后的核心性能指标,随着能量密度不断提升,续航问题可能逐步解决,快充可能是下一阶段的重要努力方向。我们预计,新车型充电倍率可能从目前1-2C主流水平向4C充电升级,对应的充电时长可能从30分钟缩短到15分钟;中高端新车型,明年快充渗透率有可能超过15%。
快充可能带来负极材料制造与工艺的改变。倍率性能主要取决于负极,快充的负极材料为兼顾倍率与容量性能,可能需要进行二次造粒并采用碳化包覆工艺。造粒环节基本决定了负极材料粒径大小,而炭化包覆相当于在石墨外表面形成缓冲层,都有助于提高倍率性能。快充可能会提高负极环节的技术壁垒,进而提升中高端市场的集中度。
硅基负极会是未来快充方案下的良好选择。相较于石墨,硅的理论容量超其10倍,在石墨负极中掺硅后,材料克容量会随硅含量迅速上升。目前硅碳复合材料和硅氧复合材料是硅基负极的主要技术路线,硅基负极在具备较高克容量的同时,也能满足快充所需的倍率性能的要求。快充的进一步发展,可能加快硅基负极的应用。
快充可能加快新型粘结剂PAA的使用与替换。当前石墨负极主流的粘结剂主要是SBR与CMC,通常在石墨负极中组合使用。如果硅基负极开始应用,现有粘结剂性能将难以满足其要求;业界目前较多探索使用PAA新型粘结剂,其热扩散系数大,电池在充放电和高温状态下安全性更强,并具有良好的电解液溶胀率和稳定性。负极粘结剂目前总体供需比较紧张,未来PAA等新产品将开始应用,渗透率有望提升较快。
投资要点
可围绕快充带来的负极材料体系升级进行以下的细分领域的配置:
1、硅基负极制备的相关产业链。快充需求提升的背景下,动力电池的负极需要从原来的人造石墨向硅基负极迭代,掌握硅基负极掺硅和碳化包覆技术的企业将具备竞争优势。
2、传统负极粘结剂国产替代。随着新能源车产销持续向好,传统的负极粘结剂CMC+SBR体系也迎来极大的需求增量,市场空间广阔。当前国内厂商正抓紧国产化替代,随着国产化率提高,相关企业将快速受益。
3、新型粘结剂PAA制备产业链。快充推动负极材料向硅基迭代,随着硅基负极使用量的提升,新型粘结剂PAA的应用也将同时得到大力推动,产业链相关企业有望受益。
01
快充升级是电车发展的大势所趋
电动车终端产品当前主要痛点仍是续航,其次是充电时间。随着电池能量密度继续提升,里程焦虑正在被逐步解决;而未来补能/充电时效可能是影响终端消费体验的主要方向,提升快充性能,缩短补能时间是接下来电车竞争的一大重点。
快充需要提高电池的倍率性能。电池的充放电倍率一般由nC(Capacity)表示,C值越大充电速率越快。对于动力电池而言,快充的平均充电倍率一般需达到1C或以上,目前大部分电动车快充倍率在1C-2C之间。特斯拉超级充电桩V3功率最高可达250kW,对应最高充电倍率约2.5C,在13分钟、28分钟分别可充满50%、80%电量,对应续航250、400km。为实现更高的补能效率,提升充电倍率是必然趋势。
▍表1:充电效率对照
资料来源:Power-Sonic、招商证券
快充路线分为大电流快充和高电压快充。快充路线目的是提高电动车充电效率,其本质是提高充电功率,目前有增大充电电流和提高充电电压两种路线:
1)大电流快充可支持200kW级快充,充电10分钟可续航200-300km,有效提高充电效率,缓解充电焦虑。
2)高电压快充可实现400kW级超充,充电5分钟可续航200-300km,同时高压架构有利于降低热损耗、减轻整车重量和提升续航里程。
主机厂积极推出高压平台车型,快充是大势所趋。保时捷Taycan为业内首个推出800V高压电气架构,搭载800V直流快充系统并支持最高270kw(约2.5C)的大功率快充的电动车型。更多800V高压平台车型将在2023年开始批量交付,配套的快充升级趋势清晰明确。
▍表2:采用高压快充方案的部分车型
资料来源:第一电动网、汽车之家、ZAKER
02
快充有望推动硅基负极的使用比例提升
快充要求负极具备更高的比容量,需要对材料掺杂改性。目前主流负极材料以人造石墨负极为主,掺杂改性的核心目的在于提升负极的比容量。该环节多样性、差异性极强,目前掺杂比例较大的材料有天然石墨、硅等,两者在理论比容量上均要高于人造石墨,天然石墨成本也更低。据行业反馈,日韩企业在天然石墨掺混比例上显著高于国内企业,在掺混工艺、配套电解液配方上有一定程度的差异,而硅的掺混比例目前还较低。
硅基负极能量密度优势大,符合高压快充等新技术趋势,为新一代负极材料方向。目前市面上广泛使用的负极材料仍为石墨材料,但商业化的石墨负极容量发挥已接近其理论比容量,限制其进一步的应用。硅基负极具有很高的克容量和较低的电化学嵌锂电位,高比容快充性能强,正是快充和储能电池系统等一系列新技术领域发展的迫切需要。
国内硅基负极仍处于产业初期,众多企业展开布局。相较于日韩在硅基负极应用的深度布局,我国硅基负极的实际应用相对小众,主要系硅基负极的生产复杂,技术难度大,工艺非标准化,准入门槛高。2021年中国硅基负极的出货量为1.1万吨,渗透率约1.5%。但硅碳负极高容量的优势备受关注,已有企业展开对硅基负极的布局并实现量产。
▍表3:不同类型负极材料性能对比
资料来源:贝特瑞招股书、招商证券
▍图1:中国硅基负极出货量
资料来源:GGII、招商证券
03
传统负极粘结剂加速国产替代
粘结剂是锂离子电池中重要组成部分,对电池电化学性能有重要影响。电池电极浆料通常包括活性物质、导电剂、溶剂和粘结剂,对电池的电化学性能有重要影响。粘结剂在其中将活性物质与箔材、活性物质与活性物质之间、活性物质与导电剂之间粘结起来。
▍图2:电池粘结剂示意图
资料来源:瑞翁(ZEON)株式会社、招商证券
传统负极粘结剂市场空间广阔。在负极粘结剂材料方面,当前石墨负极主流的粘结剂主要是SBR以及CMC,CMC的机械强度大,而SBR柔韧性、粘黏性强,因而通常在石墨负极中组合使用。
CMC+SBR市场当前以外资厂商为主导。目前应用于锂电池电极的高端水性粘结剂CMC、SBR市场基本被ZEON、雅诗兰、双日等外资厂商垄断,国内行业企业主要从事SBR、PAA等粘结剂的中低端产品研发生产,正在向高端胶粘剂市场导入。
CMC+SBR市场的国产化替代正加速进行。国内众多厂家积极扩张CMC、SBR产能,未来国产CMC、SBR渗透率有望快速提升。当前,国内已有多家公司开展未来负极粘结剂的产能布局。
04
硅基负极使用比例提升将带动新型粘结剂PAA的推广
PAA性能出色,可以很好地用作硅基负极粘结剂。硅基负极在循环过程中,体积膨胀系数大,而PAA能够比较有效的抑制活性材料在电解液中的膨胀,有望成为适应快充硅基负极的新型粘结剂。PAA的体积热膨胀系数较小,可以避免因温度集中而引发的火灾;热扩散系数大,在电解液中具有化学及电化学稳定性,有利于提高电池的使用寿命及性能;同时适度的亲和力有利于锂离子在电极内的迁移,从而获得更高的锂离子传输速率。此外,PAA粘结剂还具有更好的首次库伦效率、循环性能以及阻抗性能等特性,十分适合应用于硅基负极当中。
硅基负极产业化加速,PAA发展前景向好。随着各知名企业纷纷布局硅基负极产能,硅基负极产业化加速,而PAA是适用于硅基负极的新型粘结剂,有效提升循环性能,抑制材料膨胀。PAA有望凭借优良性能获得推广,其发展前景向好。
风险提示:技术进步不及预期、下游需求不及预期、产品价格持续下降。
【免责声明】
本文中的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本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本文内容及投资组合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本公司及其雇员对使用本文及其内容所引发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概不负责。本公司及作者在自身所知情的范围内,与本文中所评价或推荐的证券没有利害关系。在法律许可的情况下,本公司及其所属关联机构可能会持有文中提到的公司所发行的证券头寸并进行交易,也可能为这些公司提供或争取提供投资银行、财务顾问或者金融产品等相关服务。未经本公司授权许可,任何引用、转载以及向第三方传播等行为均可能承担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