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迪顾问奋进十年系列研究:中国物联网产业的奋进十年

2022年09月22日 15:49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赛迪顾问

物联网产业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最为重要的方向,其发展的战略意义巨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物联网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带动了继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之后的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掀起了信息产业的第三次革命浪潮。诞生了以车联网、智能电网、智能家居为代表的应用场景,为人们生活提供更大便利;与工业4.0息息相关,将促进传统生产方式向绿色、智能、低碳的方向转变。中国物联网产业的异军突起,对于实现技术快速提升、保障国家安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两化”融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主要成就

(一)生产生活模式变革,市场规模高速攀升

万物互联时代到来,生产生活模式发生变化。十年前,“物联网”概念逐渐进入大众视野,物联网技术市场化处于初步探索的阶段,成为炙手可热的新概念,成为IT厂商竞相追逐的新技术,在投融资市场投下了不小的水花。从可穿戴设备智能手环到共享单车再到智能家居、健康监测等系统解决方案,物联网技术带给人们许多便捷的智能体验;机械手臂、机器人、监测系统、安防系统等物联网终端产品应用于工业生产流程,为生产作业安全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溯源追踪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实现了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助力开展农业生产,为农产品电子商务、质量安全追溯等提供了可能性;利用物联网技术,整合专业数据,建设包含行政管理、城市规划、应急指挥、决策支持、社交等综合信息的城市服务、运营管理系统,以城市管理要素和事项为核心,以事项为相关行动主体,加强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智慧城市的持续部署有助于实现政府组织架构和工作流程优化重组,推动管理体制转变,发挥服务优势。十年间,物联网技术已经渗透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许多新事物、新模式、新业态,潜移默化的改变了生产生活模式。

市场规模高速攀升,应用场景呈现多元态势。十年间,中国物联网发展逐渐成熟,产业链从闭环发展不断向开放化、规模化发展。随着物联网技术在各行业内不断渗透,衍生出新的技术、新的方向以及新的模式,带动各行业飞速发展,在新政策、新标准的推动下, IPV6、NB-IoT等技术得到较大的发展,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不断攀升,从2012年2911.0亿元增长至2021年25603.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7.3%。聚焦应用场景,从行业结构分布来看,十年间,随着物联网的发展普及,云计算、智慧中网、智能平台等系列软件设施的应用普及,极大程度地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需求,越来越多的个性化需求随着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孕育而出,向各行业渗透,广泛应用于工业、安防、交通、家居、物流、医疗等领域,物联网市场呈现出多元化发展、各领域占比差距缩小的态势。2021年,物联网的细分市场中,智能工业占比最大,达17.6%,其次为智慧电力、智能安防领域,占比分别为16.0%、15.5%。

图 1 :2012-2021年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亿元)及增长率(数据来源:赛迪顾问)

 

图 2 :2021年中国物联网市场应用结构(数据来源:赛迪顾问)

(二)创新需求不断迭代,物联技术持续更新

融合发展不断深化,创新需求不断迭代。十年间,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物联网应用逐渐从拓宽分布领域向加强应用深度发展,各领域数字经济场景和商业模式逐步趋于成熟,有助于推进产业规模化发展,增强核心应用驱动力。随着物联网市场需求由智能插座等产品向共享经济需求发展,期间涌现出工业互联网、城市精细化管理、融合技术发展、环境感知等创新需求。其中,工业互联网需要实现人、设备、物料、能源、环境等物理数据数字化,以满足柔性化、定制化,以及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需要打通各系统内部的数据资源,打破信息孤岛,通过数据分析作出预警指示,提供保障方案;融合技术发展要求物联网技术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融合发展,提供更多元的解决方案;环境感知主要集中于智能家居、智慧医疗等应用场景,需要多种智能设备协同工作,统一调度。

物联技术持续更新,多项技术实现质的改变。十年前,物联网技术的市场化主要集中于RFID芯片、二维码等产品的应用,产品功能较为单一。十年间,随着集成技术、无线技术、云平台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推广,物联网技术已有质的飞跃。集成技术方面,物联网已由单一模块向大规模集成发展,尤其是MEMS技术的不断演进,大大提高了芯片的性能,降低了成本,实现了芯片的超低功耗和超长的待机性能,为物联网发展提供了技术的载体。无线技术方面,无线技术的突破,如窄带高容量无线通信和密集部署网络,包括远距离通信技术的突破,为物联网的发展铺平道路,无线网络的广覆盖为物联网飞速发展奠定了通信基础,如NB-IoT的部署可以满足智能表记、智能安防、物流仓储等低速率传输需求的物联网应用场景,5G通信技术的不断完善可以满足智能调度、运输监测、自动驾驶等高速率传输需求的物联网应用场景。云平台技术方面,树根互联、航天云网、腾讯云、华为云等通用的、更快部署的云平台的建立,让物联网的搭建变得更加容易。

(三)应用工程陆续开展,示范基地加速集聚

物联网产业稳步发展,示范应用工程陆续开展。近年来,中国物联网产业稳步发展,物联网应用逐步拓展,与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融合创新,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十年间,根据不同场景对于通信速率、延时性的要求不同,物联网技术可以“量身定制”解决方案,已开展多种场景的示范应用工程,包括智慧水务、能量检测、气体检测、智能装配、智慧物流、智能制造等场景,所用到的智能硬件包括智能水表、机器人、AGV小车等。

国家高度重视示范基地建设,加速产业集聚。为加速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自2010年起,工业和信息化部开展“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申报工作,十余年间,先后批准成立江苏无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庆南岸区、杭州高新区(滨江)、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江西鹰潭等5个物联网示范基地。发挥了基地的示范作用,也带动了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对于打通“开放+共享”“产品+服务”的物联网思维模式、加速物联网产业集聚、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推动形成一批运营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等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此外,“十四五”时期,国家将持续加强对物联网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指导,以核心技术突破和创新应用为重点,继续培育一批产业集聚性强、应用创新活跃、辐射带动力强的物联网示范基地,推动中国物联网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龙头企业加快升级,产业生态逐步完善

市场需求不断迭代,龙头企业加快升级。十年间,人们对于物联网的认知由新概念逐渐向新产品、新理念转变,传统企业对信息化管理、数字化转型的需求由观望逐渐向行动转变,为应对消费需求的迭代,更好地为客户提供集成产品和解决方案,物联网龙头企业持续加大技术创新,适度加速产品布局,优化调整业务结构,加快企业升级,打造智能生态平台。此外,物联网企业面临从独立、零散的单点设备到万物互联的巨大变化,商业模式、行业发展均较为复杂,需要信息技术和运营模式的融合创新,龙头企业为充分利用数据资源,逐步将每一个业务流程的关键节点智能化,实现数字化转型。

信息时代持续发展,物联网生态逐步完善。从“万物互联”到“万物智联”再到“数字经济”,物联网作为新型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在信息时代持续发展、经济态势不断更迭的背景下,始终是信息时代的“承载底座”。十年间,物联网技术通过与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加速融合,从单一操作功能发展至多模块高集成化终端,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行业、不同场景的差异化需求,进一步提升支持固移融合、宽窄结合的万物互联接入能力,加速推进全面感知、泛在连接、安全可信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技术生态链、产业生态链,推动产业生态向着可持续发展生态体系逐步完善。

二、发展经验

(一)筚路蓝缕,探索中国物联网发展先行之路。

2009年,“感知中国”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物联网产业吹响了发展的号角,作为全球范围内的新兴概念,其产业定位和应用场景都处于最初的探索阶段,发展路径无迹可寻。2012年,第一个物联网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获批,物联网进入发展的黄金十年。十年间以示范区为载体,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示范应用带动产业发展,敢于尝试,脚踏实地,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物联网产业从抽象概念到具体场景落地、从实验室到应用场景的巨大跨越。通过对物联网产业的不断探索与理解,在技术创新、产业集聚和应用示范等方面起到了敢为人先的引领作用,对国家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新兴产业与传统制造业相融合贡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注重生态,贡献中国特色产业发展模式

产业发展需要良好的产业土壤与产业生态,在物联网产业发展过程中,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始终发挥着对物联网产业的引导、推动作用,在平台搭建、服务保障方面设立专项发展资金,健全完善财税、金融、土地等方面的配套支持政策,使得物联网产业逐步走向成熟,市场发育不断加速。同时,注重物联网产业的“产学研”联动。以无锡为例,建立实验室、科技园区和产业基地,集聚优势科研资源,在空间层面促进物联网与其他产业不断融合,并不断培育集成电路、云计算、大数据等与物联网产业关联密切的核心产业,带动物联网发展。“无锡模式”已经成为全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标杆。

(三)攻坚克难,不断实现核心技术突破

作为全球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先行地区,中国不仅在产业培育和产业生态方面走出了属于自己的特色路径,更是在核心技术公关方面不断突破。十年间,中国从物联网的“无人区”转变为全球物联网发展的前沿阵地,靠的是对核心技术孜孜不倦的追求与夜以继日的研发工作。在物联网的关联产业关联芯片、感知设备、网络通信、智能硬件、应用服务等方面形成了完备的全产业链,并在各产业链环节由政府牵头,由企业研究院与高校等科研院所实施工作,形成了物联网产业全产业链的技术覆盖,使得中国物联网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处于领先位置。多年来物联网核心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中国产业发展、新兴技术与产业融合等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四)深耕应用,打造全球物联网发展新高地

物联网产业发展不仅注重理论技术,更重视实践与应用场景落地。将物联网与其他创新技术融合,促进各种技术协同发展。目前,制造业成为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战场。基于中国雄厚的工业基础,物联网通过与制造业的融合渗透,在推动国内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也为物联网在工业领域的应用示范提供样本。同时,“物联网+”教育、医疗、文化、旅游、养老、购物等应用场景所引领的新业态不断涌现,日益满足了人们多样化品质化的生活需求。以无锡为例,全国首个窄带物联网全域覆盖的地级市、全国首个物联网连接规模超千万的地级市、全国首个高标准全光网城市、全国首个IPv6规模商用网络、全球最大规模的城市级车联网应用示范城市,这些称号都是十年来无锡物联网产业深耕应用所取得成效的最好体现。

(五)政策驱动,多层次体系为物联网保驾护航

物联网产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包容开放的发展环境,以及中央和地方长期的政策支持。在物联网发展的十年中,中国以示范带动应用,以应用带动市场,以满足市场需求作为研发的重点和方向。国家一直以来高度重视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鼓励应用物联网技术来促进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方式向智能化、精细化、网络化方向转变,从土地使用、基础设施配套、财税等多个方面为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在工业自动控制、环境保护、医疗卫生、公共安全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应用试点和示范,并取得了初步进展。自2013年10个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印发以来,国家鼓励应用物联网技术来促进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方式向智能化、精细化、网络化方向转变,对于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信息化水平,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带动相关学科发展和技术创新能力增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物联网支持政策频出,为物联网行业的发展注入了催化剂,各级地方政府也制定了相应的实施策略,推动当地物联网行业的发展。

(六)强化交流,为世界物联网产业打上“中国烙印”

十年来,中国在物联网的理念、技术和应用等方面不断引领物联网产业走向一个又一个新阶段;对外紧抓机会,不断对外建立合作交流平台。自2016年开始每年举办的世界物联网博览会,依托中国物联网丰富的应用场景,以“高端化、国际化、专业化”为特色,充分调动政产学研用金等多方积极性,通过设置主题论坛、物联网相关大赛、人才交流活动等助推产业发展。物博会通过会、展、赛、评选等多种形式,全力打造物联网领域国际交流合作平台、行业趋势发布平台、技术展示交易平台、产业发展投资平台、高端人才集聚平台,是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物联网盛会。物博会广泛汇集了全球物联网技术的前沿信息,集聚了高端的创新资源,全面展示产业发展和行业应用的最新成果,为全球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产业进步和融合发展提供了交流合作平台。

去尽浮华终沉淀,渐入佳境始自知。仅仅十年,一切在当时无法想象的事物已经成为了习以为常,物联网在中国发展如此迅速是历史的必然。中国有非常丰富的工业门类,完整和健全的产业体系;中国的创业环境优良,资本市场成熟,人才供给充足;中国有庞大的消费需求市场,人口红利给了创业者最好的试验田。风起云涌,万物生长,大江东去,浪淘金沙,物联网的下一个十年,谁主沉浮,我们且行且看!

(本文作者:赛迪顾问物联网产业研究中心)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