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黄浩博 实习生黄在由 韶关、广州报道
从韶关市区驱车一个小时,来到群山环绕的仁化县董塘镇白莲村,一路上树木葱葱、鸟语不断。
邱辛娣的家便临近村口,她时常会在家门口发呆。因为七年前一场疾病,邱辛娣的听力受损严重,让她与外界的交流几乎断绝,再也听不到鸟语人喧。
听不见,让原本要强的邱辛娣,说话声音越来越小,性格愈加孤僻。听力受损,让她像是变了一个人。除了送孙子上学,发呆、看电视成了她打发时间的唯一方式。听力受损就像一堵墙,隔开了她与所有欢喜事的距离。
实际上,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听障已经成为容易被忽视且较为普遍的社会问题。中国的听力损失者超过2亿人,像邱辛娣这样60岁以上的老人在听损患者中占了一半以上。
相较于城市较为完善的诊断、治疗、康复体系,乡村的听障群体需要更多关注。9月25日是第65个国际聋人日,今年的主题是“享科技红利,奔美好生活”。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跟随腾讯天籁行动走进广东韶关乡村,聆听这群听力受损者的“心声”。
渴望“倾听”
长期生活在无声世界里,绝大部分听障老人的内心是敏感和自卑的,但同时他们又渴望“被听到”。
在跟邱辛娣老伴交谈的过程中,她坐在旁边看着我们沉默,时不时传来咳嗽声。“我和弟弟玩耍的时候,弟弟总会做一些搞怪的动作,看到我们笑,奶奶也会笑。”回忆奶奶最开心的时刻,邱辛娣的小孙女这样说。
乡村老人多含蓄、隐忍,当遇到沟通障碍时,听障老人的内心感受更容易被忽略。
董塘镇村民陈熊芳今年75岁了,是个爱聊天的乐天派。近年来却因为听力障碍,变成了大家眼中爱“大声喊叫”的怪老头。由于听不到,他的回应往往大声又突然,导致自己老伴前一段时间受到惊吓,摔了一跤。
实际上,没有人注意到,越是乐观的老人反而越敏感,外人表露出的不耐烦,时刻被陈熊芳记在心里。“时间长了,老伴也不会和我交流了。我现在非常苦恼,听力问题真的可以毁掉一个人,我现在就像个小孩,什么都不懂,什么都做不了。” 陈熊芳这样记录自己内心的痛苦。
“怕添麻烦、怕被嫌弃”已经成为很多听障老人面对家人的难处。
这两年,82岁的韩敬秋左耳已经全聋,只剩右耳还能模糊听到些声音。他有两个儿子、四个女儿全部都在外务工,不给孩子添麻烦是他最大的心愿。
韩敬秋认为,除了听不见,他的生活还算令人满意。但因为疫情,好几个小孩三年都没回老家了。“我现在这样,见不到他们的人,又听不到他们的声音,心里还挺不是滋味的。”
当然,对于另外一些老人,他们承担着听力受损的痛苦,还在努力为生活找到色彩。
在韶关市董塘镇铝厂宿舍区,一排排红砖宿舍房透露着曾经的热闹,如今街边堆积的落叶随风乱飘,还有20余户人家未搬走。77岁的唐臣住在这里,因为长期在铝厂水泵房工作,他的听力受损严重。
以前,他总喜欢在外面跟邻居聊天,看人下棋。如今,周围的老邻居都已经相继搬走,因此偶尔的弹琴成了他最解闷的方式。他常常戴上假牙表演吹长笛,吹完又拿出三弦琴演奏最爱的《流浪歌》,听不清音符,他就靠着手指记忆来弹奏。
渴望“倾听”,是这群乡村听障老人的最大愿望。
唐臣老人弹奏三弦琴
科技赋能“无声”世界
相比儿童,多数老人听力下降是个缓慢过程,容易被家人和自己忽略。
83岁的卢则兵独自居住,村子离镇上十几公里。他喜欢看电视,每天起床就打开电视,看着字幕就能待一天。
“我年纪大了,听不见也正常。”卢则兵的儿子在外务工,一年回不来几次,之前还会打电话,因为现在电话也听不到,就很少让孩子打了。
像卢则兵这样的听障老人不在少数。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在走访中发现,除了重度听障老人,在许多老年人潜意识里,“听不见”和“听不清”并非重大疾病,仅仅将其归纳为年纪大导致耳背而已,是正常且自然的事。
实际并非如此,声音不只是物理信号,还是快乐、喜悦、悲伤、危险的信息,给大脑源源不断的刺激,长期对外沟通的缺失,将导致老年人脑功能退化,进而增加认知症等的发病率。老年人的听力每降低10个分贝的时候,阿尔兹海默症发病率就会增加9%以上。
佩戴助听器是主要的干预手段,但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听障老人仍生活在“听不清”的世界里。数据显示,我国仅有5%至10%左右的中、重度听障老年人使用助听器,而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这一数字已达30%。
随着我国老龄化加剧和城市生活节奏加速,一二线城市家庭对老人关注已呈现“力不从心”的态势,特别在一些上有老下有小的中青年家庭中,而对于经济条件一般的农村家庭,听力干预的现状更为严峻。
实际上,有一部分乡村老人是接触过助听器的。
七年时间,邱辛娣已经用过三副助听器,儿媳买的,一副一千多元;村委会也给陈熊芳发放过一个助听器;唐臣现在还戴着助听器,是孙子给买的,一两百元一副……
从调研情况来看,乡村听障老人的助听器通常都是子女亲属购买,从意识到自己听力有问题、确认听力有障碍,到愿意去医院检查、寻求助听器帮助,每个点上都需要家人去“推一把”。同时,助听器价格贵、效果达不到预期、使用麻烦往往是老年人并未坚持长期使用的主要原因。
目前,国内外高端助听器价格普遍较贵,许多用户退而求其次,选择价格较低的产品,这样的助听器更多是声音的放大,没有个性化适配能力以及对于环境的识别和降噪能力,这也导致助听器不够清晰、噪音较大。同时,由于缺少专业的验配服务,很多老人使用过程不知道如何调节,甚至电池都不会换。
未来,技术与“人”的深度融合才能成为重启老人听力世界的钥匙,而这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近年来,我们看到科技越来越多地走入公益场景,解决社会问题、更好地服务于人。比如,2020年腾讯发起的“天籁行动”计划,通过免费开放腾讯会议背后的天籁音频AI技术,解决听障听损等社会问题。
据了解,今年国际聋人日上,他们还联合助听器厂商,发布了一款腾讯天籁inside助听器。得益于天籁自研AI算法的加持,这款助听器的实际体验效果大幅提升,让千元级的国产助听器,也能媲美万元级进口助听器的性能,让老年人拥有了一款用得起、用得好的助听器产品。
与传统公益捐赠不同,此次天籁行动首期在韶关试点,通过与政府、公益机构共创的“政企民”长效合作,进一步探索长期可持续助力老年听障的新模式。今年4月,在韶关民政部门支持下,腾讯推动开展老年人听力障碍预防、康复知识科普、听力筛查等相关工作,为500位家庭困难的听障老人免费提供带有天籁AI技术加持的助听器设备。
这就像一束光给听障老人带来新的可能。“如果你们帮我找到更好的助听设备,我会非常感激。”在接受听力筛查后,陈熊芳有些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