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减碳成金,成就绿色未来|中国普惠金融典型案例(2022)067号

2022年11月17日 11:29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案例序号】

067

【案例名称】

助力减碳成金,成就绿色未来

【报送单位】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省分行

【案例类别】

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案例‐绿色金融

【案例概述】

中国银行敏捷反应、积极担当社会责任、深入践行浙江省政府部门对全省工业企业构建的碳效评价体系,在浙江银保监局委托下,联合相关政府部门共同推出面向降碳减排优质小微企业的“惠如愿·碳惠贷”产品方案,以金融力量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惠如愿·碳惠贷”业务采取“线上申请+线下审批”相结合的模式。浙江中行通过与政府系统直连,客户在“企业码”平台申请并授权后,系统自动采集企业碳效综合评价等多维度数据,并利用自主开发的评分卡模型有效识别降碳减排优质客户,为评分较高的企业提供最高500万元纯信用额度。同时,结合ESG评价体系,在同等条件下为ESG评价得分高的企业配备一定的优惠利率,创新ESG挂钩贷模式。

【案例背景】

2020年9月,中国向世界做出“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决策部署,2021年以来,浙江省统计局、省经信厅和省电力公司联合开展全省工业企业碳效综合评价,致力于促进工业企业效能提升、绿色可持续发展。为助力“双碳目标”实现提供精准、有效的金融支持是金融机构响应落实国家绿色发展理念、支持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对于金融机构更好地担当社会责任、优化资产结构、促进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现实意义。

【主要做法】

中国银行敏捷反应、积极担当社会责任、深入践行浙江政府部门对全省工业企业构建的碳效评价体系,在浙江银保监局委托下,联合相关政府部门共同推出面向降碳减排优质小微企业的“惠如愿·碳惠贷”产品方案,以金融力量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申请流程方面,为减轻客户经理工作量,提升服务质效,产品采用“线上申请+线下审批”相结合的模式,客户通过“企业码”平台申请并授权后,客户经理即可在行内系统接单并一键查询客户相关数据及绿色可持续发展评分。额度设计方面,产品鼓励以信用授信为“敲门砖”,吸引优质客户,夯实客户基础。根据客户绿色可持续发展评分设置信用额度梯度上限,也就是说绿色可持续发展能力越高的企业,能获得的信用授信额度也越高,引导信贷资源向降碳减排企业倾斜。其中,评分90分以上的企业最高可获批500万元纯信用额度。利率定价方面,进一步贯彻绿色经营理念,结合ESG评价体系,在同等条件下为ESG评价得分高的企业配备一定的优惠利率,创新ESG挂钩贷模式。品质管理方面,产品业务数据通过系统自动向监管报送,无需传统手工统计,在为客户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也有效减轻了客户经理工作量。

【取得成效】

为贯彻落实国家绿色发展理念,加大对降碳减排小微企业授信支持,我行第一时间与政府相关部门对接,提前研究部署。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我们以中行速度向社会交出了满意答卷,于2021年12月成功推出“惠如愿·碳惠贷”产品,成为当地同业中首家实现系统对接并落地碳金融产品的银行,以金融力量助力双碳目标实现。“惠如愿·碳惠贷”产品推出后,辖内各行纷纷组织营销力量开展客户拓展。金华分行某客户经理更是第一时间营销辖内一家符合产品要求但缺乏抵押物的企业。客户在企业码平台填写简单申请信息后,客户经理即在“中银i普惠平台”查询到了该客户相关信息并提前获知了预授信额度。经过省行、市行、县支行三级联动、紧密配合,最终于12月16日一早下发全辖首笔“碳惠贷”批复,并于当天成功投放落地。“没想到,碳排放降低的评价还能用来贷款。”该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在获得300万元“惠如愿·碳惠贷”信用贷款后,激动地竖起大拇指。我行产品的便捷性和服务的高效率得到客户高度认可和赞扬,产品市场反响良好、业务成效初显。从2021年12月产品推出以来至2022年5月末,累计批复客户89户,授信金额5.26亿元。

【经验启示】

1、反应敏捷,抢占优质客户资源。我行第一时间与政府相关部门对接,提前研究部署,在政府发文的当月,我行同时推出“惠如愿·碳惠贷”产品。产品推出后,市场反响良好,助力我行迅速拓展了一批降碳减排优质小微企业客户资源。

2、服务高效,利用金融科技解放劳动力。“碳惠贷”产品在申请流程设计、评分卡构建、品质管理等方面充分利用金融科技相关技术简化产品流程、提升服务质效。

3、场景融合,探索普惠金融和绿色场景融合发展。在“双碳目标”下,加大对降碳减排小微企业的授信支持,是探索普惠金融和绿色场景融合发展的有益尝试,对于银行更好地担当社会责任、优化资产结构、促进高质量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