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商务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中美货物贸易总额增至6906亿美元,超过2018年时创下的纪录。美国与中国的年度货物贸易逆差扩大了8%,达到3829亿美元,这是继2018年4194亿美元逆差之后有记录以来的第二大年度逆差。
这项纪录是在美国全面推进与中国“脱钩断链”的背景下产生的,这表明市场并没有被美国政治驯服,中美经贸合作基于比较优势和市场选择形成的高度互补性结构以及深度交融的利益,具有强大的抗压性,因为这是一种长期形成的互利共赢的牢固关系,所谓的“脱钩断链”只会两败俱伤。
美国自2018年起对中国部分产品加征关税,并禁止一些中国公司购买相关的美国设备和零部件,限制中国企业赴美投资,开启了脱钩断链进程。此后拜登政府继承了特朗普所有对华经济政策,对中国部分输美商品加征关税并维持至今,而在供应链方面,拜登政府进一步收紧了高端半导体对华出口禁止措施,并滥用出口管制,胁迫、诱拉一些国家组建遏制中国的小圈子。
美国的“脱钩断链”意在迟滞甚至中断中国发展进程,削弱中国全球影响力。美国一些官员力推制造业转移至“友岸”或近岸地区,减少中国在美国获取美元顺差的能力,从而削弱中国对外投资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全球影响力。“断链”则是为了抑制中国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避免西方企业被过快赶超。若降低中国企业全球科技竞争力,同时削弱贸易优势,则会导致中国出口和内需萎缩,从而降低全球对中国市场的依赖,有利于维持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而目前,中国是近130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
但是,最新贸易数据显示“脱钩”只是一些政客的想象。这是因为,中国制造业产业配套完整,基础设施良好,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高效的生产和创新优势,而不仅仅是低成本竞争力。其次,中国有14亿多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以及庞大的市场规模和巨大消费潜力。中美互补性的贸易结构实际上能令美国消费者长期获益,如果拒绝中国制造,未来面临长期通胀压力的美国将不得不购买性价比更低的商品,而曾由中国代工的美国产品在全球的销售也会受到影响:更低的效率会增加成本并削弱质量。中国也是实现全球高端产品快速增长的重要规模性市场,美国企业如果撤出中国市场,将会丧失三分之一或至少四分之一的市场份额与利润。总之,与中国“脱钩”对美国企业和消费者都十分不利,这也是中美贸易规模在贸易摩擦背景下创下新高的原因。
“断链”也难以抑制中国企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受制于摩尔定律的极限,半导体技术进步大幅放缓,而且市场需求绝大部分集中在成熟制程领域。受益于国内需求,中国将有机会通过持续投资实现先进制程的追赶和最终的独立自主。美国半导体产业部门以及研究者认为,如果美国不禁止出口先进半导体设备和材料,中国高度市场化的信息电子等产业会高度依赖美国先进、稳定的产品。因此,“断链”也可能为中国本土半导体产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护栏”。
美方强推对华“脱钩断链”违背了经济规律,是非理性、不可持续的选择,是迎合其国内民粹主义的短视做法。美国无法改变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格局,与中国“脱钩”会两败俱伤。中国具有大规模市场,这是支撑中国经济增长与产业升级的强大力量,这种巨大的市场需求也为科技创新提供支撑和沃土。美国与中国市场“脱钩”,惩罚更多的可能是自己。当前形势下两国贸易仍然创下历史新高,就是中美之间贸易高度互补互惠的例证,“脱钩断链”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合作共赢才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