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曹恩惠、彭强 上海、北京报道 当地时间3月16日,欧盟委员会在布鲁塞尔发布《净零工业法案》,引起各界广泛关注。
该法案被视为欧盟针对各主要经济体绿色制造补贴政策的应对措施,旨在提升本土清洁能源制造业的竞争力,并降低对其他经济体的依赖程度。
当天欧盟还发布了另一份关键原材料法案,意在提升本土关键原材料的供应能力。关键原材料法案提出,每年至少有10%的关键原材料在欧盟内部提取,至少40%的关键原材料要在欧盟内部加工,每年至少15%的原材料消费要来自于可再生提取,并且任何加工阶段,来自单一国家的原材料消耗不得超过65%。
欧盟委员会提出的《净零工业法案》、关键原材料法案以及此前提出的电力市场改革方案,为欧盟后续发展制定了一个新的框架。
川财证券分析师孙灿指出,目前该法案尚处于草案阶段,后续还要经历漫长的投票审议程序,以及获取各成员国的同意才能成立,因而短期影响不大。而且欧盟内部也担心该法案可能会违反国际贸易法则,因此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欧盟计划全面提升清洁能源竞争力
欧盟委员会表示,《净零工业法案》将加强欧盟净零技术及相关制造业的韧性和竞争力,推动本地能源系统变得更加安全和更加可持续。该法案希望到2030年,欧盟的净零技术制造能力能够至少满足该组织需求的40%,加速推动欧盟的气候中性进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欧盟将为当地绿色净零项目的投资和制造创造更好的条件。
目前,欧盟基本上是关键净零技术和相关零部件的净进口国,但该组织认为欧盟具有成为行业领导者所需要的资产和能力。根据欧盟统计的数据,目前该组织超过90%的光伏多晶硅和其他相关组件从中国进口,超过四成的动力电池和新能源汽车进口自中国。
欧盟认为,该组织净零相关产业的规模在2021年达到了1000亿欧元,是2020年的两倍。预计到2030年,全球净零工业技术的市场规模将达到每年6000亿欧元,到205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的部署规模将翻四倍,热泵的部署规模将是现在的6倍,全球电动汽车的产量将是现在的15倍。
在欧盟委员会冯德莱恩看来,欧盟需要建立一个更强监管的环境,来加速能源转型。
该法案基本上涉及了与清洁能源相关的所有产业,包括光伏发电、光热发电、陆上风电、海上可再生能源、动力电池和储能、热泵和地热能、燃料电池、生物天然气、碳捕捉封存和利用、电网技术、可持续替代燃料技术以及核能相关技术等。
在碳捕捉、封存和利用方面,欧盟计划到2050年实现5000万吨/年的碳封存的能力,并要求相关油气生产商为这一目标做出努力。根据之前公布的REPower EU计划,欧盟计划到2030年生产2000万吨可再生氢气,其中1000万吨产自欧盟,1000万吨来自进口。
欧盟此前提出气候中性目标,希望到2050年成为第一个实现气候中性的大陆,到2030年,欧盟的温室气体排放将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55%。
据媒体报道,欧盟本次提案意在通过放款相关补贴标准,将相关产业继续留在欧洲,并降低相关的绿色产业的对外依存度,为欧盟内部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欧盟表示,该法案目前还需要欧洲议会、欧盟理事会的审议讨论,并在投票表决同意之后才能生效。
欧洲风能行业高管Giles Dickson表示,目前欧洲没有足够的工厂和基础设施来建设欧洲所需要的所有风电设施。Dickson预计,为了实现欧洲的风电目标,仅建造港口基础设施就要耗资90亿欧元,而私营部门不可能承担全部的成本。
对中国光伏企业出口影响有限
我国光伏产品出口额已经创下历史新高——2022年,中国光伏产品出口总额达512.5亿美元,同比增长80.3%。
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披露的数据,硅片、电池片产品主要出口至亚洲地区,而欧洲地区主要以组件出口为甚。2022年,我国出口到欧洲市场的光伏组件金额占比增至54.8%,较2021年增加了10.9个百分点。这其中,荷兰保持着我国组件第一大出口市场地位,占比高达26.7%。
不可否认的是,旺盛的市场需求,使得欧洲市场近些年来成为不少国内光伏企业海外业务的最大收入来源。但相应地,贸易壁垒的屡屡出现亦给我国光伏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
针对此次欧盟发布的《净零工业法案》,一位头部光伏企业相关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我们评估下来,影响有限。”
根据媒体报道,上述法案限制范围主要为公共采购和带补贴项目。在对公共采购项目方面,来自在欧盟市占率高于65%的国家的相关产品将在投标评定中被降级;在对带政府补贴的项目方面,则采用相关产品的买家或在补贴申请中有额外限制。
“这个草案首先能不能实施是不确定的,并且草案主要针对公共项目招投标,对于分布式的影响有限。”前述光伏企业人士进一步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及,“中国光伏企业面对所谓这种限制也不是第一次了,每次也还是基于中国光伏行业的技术实力、成本优势渡过难关。此外,现在主要光伏企业在海外建厂、提前布局,所以对于这种风险的应对,整体比较从容。”
对于上述法案,中金公司给出的观点认为,其影响范围和影响深度有限。
“即使最悲观情形假设,此次限制若完全实施,意在将中国绿色技术产品在欧洲市占率降低至65%附近,也非完全禁止。”中金公司估算,“根据当前的市场情况,中国组件、逆变器产品在欧洲市占率分别80至90%、60至70%,则此次政策最悲观情形影响也可控制在10至20pct以内。”
孙灿也认为,该法案主要针对公共招标项目,但目前公共合同只占欧洲需求很小的一部分,尤其是去年欧洲电价上涨后,市场化项目的价格较政府公共招标项目更具吸引力,造成去年欧洲光伏市场化程度较高,因此该法案影响范围较为有限。
值得一提的是,也有头部组件企业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解读为,该法案其实是主要针对美国《通胀削减法案》(IRA),“应该主要还是想刺激清洁能源技术在欧盟内部制造实现‘碳中和’。”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近些年来,贸易壁垒的限制以及扶植本土制造,成为海外国家大力发展本国光伏制造业的“组合拳”。
以美国为例,其一方面通过《通胀削减法案》来吸引包括多晶硅、组件、支架等光伏制造环节生产设施回流本土,另一方面,则时不时通过“反规避”调查等手段掌握进口主动权。
不过,对于欧美等国家限制进口、扶持本土制造的做法,一位组件厂商人士亦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这是“两败俱伤”的做法。
“虽然在欧美国家眼中,打压中国光伏产品是不可避免的措施,但它们至少需要五年的时间才能构建起本土制造产业链。”该人士认为。
眼下,中国光伏制造对于全球光伏产业链的影响已经十分深刻。但当中国光伏企业“走出去”时,激烈的竞争已然不可避免。
“中国光伏企业面对海外的限制已经习以为常。应对这些风险归根到底,还是要坚持技术创新,避免依赖单一市场。”另一位光伏企业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