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季媛媛 上海报道 近年来,在多重利好因素推动下,中国医药创新正迎来黄金时刻,并逐渐在全球医药生态圈崭露头角。我国已踏上从拼数量(me-too)、拼速度(me-quicker)到拼质量(me-better)、拼创新(first-in-class)的进阶征程,处在创新之路的重要历史转折点。
4月24日,在第五届医药创新生态大会上发布的《中国创新药蓝皮书》显示,随着中国药品注册分类及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后,中国创新药也迎来了高速发展,2021年达到近5年以来最繁盛的状态。2022年较2021年有所下降,批准的创新药45个,其中包含33个进口新药,12个国产创新药。相应地,国家的审评能力也在不断攀升,注册程序的改革加快国内外新药进入中国市场。虽然受理、批准数量有些许下降,但也仍处于高位。
从药物类型来看,生物药占比不断提高。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卡度尼利单抗、多格列艾汀等获批,使得2022年国产创新药在”新概念、新疗效、新机制、新结构和新技术“上取得一定的成果。
对此,中康科技创新业务事业部总经理郭晓云分析指出,2022年生物医药产业低潮洗牌,2023年寒冰熔化,产业依然走在复苏的路上。从2022年末开始,交易及投融资合作数据有所反映,2023年一季度,国内医药企业共产生交易35起,收付款超过6.8亿美金,总交易金额高达90亿美金,交易市场日益活跃,商业化方面创新药市场也在逐步回暖,截至4月16日,已经有46家创新药上市公司披露了2022年财报,其中34家实现了营收正增长,从研发投入数据可见一斑,46家创新药上市公司当中共计研发投入58.7亿,较2021年增长了32%。
“当下,逐步进入成熟阶段的创新药赛道在资源资金政策约束下,资本市场和产业市场会淘汰和重构研发管线,不具有创新性或研发效率低下的品种及市场机会会受到挤压,产业会正向淘汰无竞争力的企业,进而市场跟资源聚集在胜者,获得了资源跟市场的企业将突破同质化的研发竞争,向真正为满足临床需求的突破性创新产品进军。”郭晓云指出。
医药创新存在四方面瓶颈和短板
在2015年国务院发布“44号文”(《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后,我国创新药行业开始迅猛发展。自2015年至今已有8年,这8年来创新药行业发展的国内背景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结合国内背景和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创新药政策开始加速改革,在需求、政策和资本助推下,2016-2020年我国创新药行业得到了突破性的发展,2021年创新药行业结束初期的野蛮生长阶段,开始进入到行业调整期,2022年行业调整进一步深化,监管政策继续深入完善,各界对创新药企业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从国产新药获批情况来看,2022年可以说是双抗的“爆发年”,全球4款双抗获批,双抗的研发及获批进入新的阶段。在治疗领域方面,药物研发管线适应症比较集中,肿瘤依然是最热门的领域,但同时以糖尿病为首的内分泌及代谢类疾病,以特应性皮炎、银屑病等为代表的皮肤及结缔组织疾病等,代表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是目前探索的主要领域。靶点的同质化竞争依然激烈,PD-1/PD-L1依旧拔得头筹,其次是EGFR1、FGFR、JAK、HER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代谢类疾病的发病率增加,相应的GLP-1及其配体的研发竞争也日趋激烈。
中科院院士陈凯先指出,在国家大力推动下,我国的新药研发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走上以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龙头骨干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新药研发。在我国近年获批上市的创新药中,相当大的比重是由企业研发出来的。企业已经逐步成为我国新药研发领域创新的主体和投入的主体。但与此同时,我国创新药物研发存在四方面的瓶颈和短板。
一方面,原始创新待进一步加强。国内生命科学和生物医药领域基础研究薄弱,原始创新知识供给与转化不足,而新药专项对早期的基础研究支持力度不够,原始创新成为新药创制的薄弱环节。特别是技术链“卡脖子”瓶颈问题亟待解决,关键试剂、仪器与装备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依赖进口,存在断供风险;药物开发数据库严重依赖国外资源,技术和资源储备不足,自主创新意识不强,风险防范意识不够。
另一方面,创新体系作用待进一步发挥。部分平台的技术服务和开放共享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技术支撑作用有待进一步增强。尤其是,创新的政策环境有待优化,遗传资源审批、伦理审查等仍然是制约环节,进入医保和招标采购等政策尚未落地,临床试验激励机制缺乏,临床试验能力和质量有待提高。
“我们正在走向创新强国的路上,经过二十多年艰苦努力,医药产业已经从仿制走到模仿创新新的阶段,如何进一步走出创新发展路径,使得把中国生物医药持续健康发展,重要的一大方向是要营造一个可以持续健康发展的生态环境。”陈凯先指出。
在国内医药改革和大批本土创新药企崛起的背景下,中国患者的创新药可及性和可负担性获得了大幅提升。当前,中国创新药企征战国际市场,造福全球患者已是大势所趋,创新药国际化的浪潮已然来袭。如何聚焦自身特色良性发展已然成为众多本土创新药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战略。
竞争白热化形势下如何良性竞争?
2015年开始的药政改革带来了中国创新的新时代,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创新药赛道,行业竞争加剧不可避免,靶点扎堆、赛道拥挤的行业乱象随之出现,也带来了大量重复的竞争,使得企业间的 “内卷”严重。
以PD-1为例,根据IQVIA数据,截至2023年3月底,国内已有16个PD-(L)1产品获批上市,其中,恒瑞医药自主研发的人源化抗PD-L1单克隆抗体阿得贝利单抗在2023年初获批上市,成为国内第五个获批上市的PD-L1抑制剂。另外还有5个产品正在申请上市。同时,已上市的16个1产品中,有8个产品正在申请更多的新适应症。
此外,在2022年国家医保谈判中,百泽安、达伯舒、艾瑞卡和拓益4个国产PD-1产品的相关适应症都进行了续约,其中百泽安、达伯舒、艾瑞卡在2023年都将有新的适应症进入医保目录。
而这两年的热门赛道,ADC领域也是陷入了竞争白热化的状态。据医药魔方数据,截至2023年1月13日,全球共有15款ADC药物获批上市,其中13款为传统小分子payload linker。从这15款药物来看,80%的药物在2017年以后获批,同时全球还有500多款ADC药物处于不同临床研究阶段。
为了推动行业良性发展,2021年CDE出台了《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使得医药研发出现了“创新”与“伪创新”的分水岭。而对于行业“内卷”以及“创新”态势,复星国际联席CEO陈启宇认为,“内卷”不会有尽头,之所以“卷”还是对做下去抱有一定的希望。
“‘内卷’的过程其实是在提升行业创新水平和层次的过程,回顾过往,我国生物医药的创新最难的一步不是今天的‘内卷’,最难的一步是从0到1。今天‘内卷’也存在两面性,一方面,‘内卷’带来了部分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激起了药企的创新活力,而在‘内卷’的过程中,大家如何去突破,提高创新研发的水平,走向全球,也要找到基于‘卷’的基础方案,我们的创新会更有前景。”
陈凯先也指出,“卷”体现对创新的推动,形成了创新热潮,但也产生了一些问题。毕竟,研发是比较长的周期,还要寻找各种市场发展的可能性和机会,但是这个现象已经开始在纠正、引导,只是有一定的滞后。“现在看起来,投资家、研发人员在‘内卷’方面会更慎重,考虑的会更仔细,这种现象会逐渐的改变,可以说现在‘内卷’尚未完全消失。”
恒瑞医药副总经理兼全球研发总裁张连山分析认为,“内卷”也是个过程,前几年资本市场和国家的政策都支持创新,孵化了很多Biotech企业,这三年市场挑战不断,资本市场也变得特别小心。“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也不要害怕创新。但在竞争格局上,头部企业也要做好转型探索,要巩固优势领域的同时,打造特色产品管线。”
实际上,在“内卷”大环境下,中国创新药行业在未来将面临更加复杂和多元的市场环境,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包括研发能力、质量管理能力、商业化能力、国际化能力等。同时,也需要加强与政府、医疗机构、患者组织、行业协会等各方的沟通和合作,共同推动中国创新药行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