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眼科市场患病率高、渗透率低,如何进一步满足患者需求?

2023年07月13日 19:16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见习记者林昀肖
中国眼科疾病发病率高、患者基数大,且增长速度很快。从市场潜力和整体需求角度而言,中国市场很大,但当前医疗覆盖率和实际发病人数间仍存很大差距。

21世纪经济报道见习记者 林昀肖 北京报道 “中国眼科疾病发病率高、患者基数大,且增长速度很快。在几大类眼科疾病中,白内障和玻切治疗(指玻璃体视网膜问题)问题均明显伴随整体老龄化趋势,患者基数明显增长;而屈光等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例如青少年使用电子产品增多等,发病率也会激增。”对于目前中国眼科市场的发展趋势,近日,爱尔康中国区手术事业部总经理张健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

根据东吴证券测算,2025年我国眼科医疗服务市场(口径包括屈光手术、青少年近视防控、白内障手术、青少年斜弱视、眼底病、眼表病)有望达2471亿元。从市场潜力和整体需求角度而言,张健指出,中国市场很大,但当前医疗覆盖率和实际发病人数间仍存很大差距。例如,在白内障领域,张健介绍,我国60岁至89岁人群白内障发病率为80%,但中国目前每年白内障手术治疗量只有约400万例。而在屈光领域,我国屈光手术渗透率较低,还有比较大的治疗缺口。

针对上述现状,张健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称,首先,帮助解决掌握创新技术应用的中国医生缺口问题是根本;其次,民众对很多眼科疾病尚缺乏认知,需要各方携手加强进一步的健康教育工作;作为企业,同时,也要扩展产品创新维度,提升整体产品在手术中的效率;此外,企业还需要与眼保健专业人士保持沟通,向医保机构等沟通、反馈新技术,以帮助相关部门更全面地了解。

面对近年来国内企业的崛起与竞争,以及集采等方面的压力,如何在手术领域保持竞争优势,张健认为,良性竞争对行业而言,虽然会使企业感到压力,但可以使整个市场中产品价格和销售环境更加合理,而竞争也是头部企业进行不断创新的很大动力。而在本土化实践方面,张健指出,主要在于如何加速全球最先进技术在中国上市,并使这些技术真正在中国市场快速应用,以及与合作伙伴等如何更好为临床提供全方位服务。此外,眼科是很依赖于设备的专科,专业的售后团队十分重要。

治疗渗透率低,市场需求不断上涨

近年来,我国眼科治疗需求在不断攀升,根据东吴证券测算,2025年我国眼科医疗服务市场有望达2471亿元,2021年-2025年CAGR(复合年均增长率)为19.44%;2030年有望达5211亿元,2021年-2030年CAGR为16.09%。

其中,在众多眼科疾病中,中国近视人群基数大、近视人数不断增长,近视屈光手术人群呈现年轻化。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统计,2019年我国近视患者人数近6亿;预计到2024年将接近6.7亿人。出于年轻人的外貌追求、毕业求职需求等,中青年的摘镜意愿高,屈光手术人群呈现年轻化。东吴证券预计到2030年,屈光业务市场规模将达1725亿元,2021-2030年CAGR为22.93%。

与此同时,老龄化进程加快、健康意识不断提升等因素带动白内障市场需求不断增加。全球研究显示,中国是全球白内障患者人数最多也是白内障致盲人数最多的国家。白内障具有较高的年龄相关性,据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统计,我国60岁至89岁人群白内障发病率是80%,而90岁以上人群白内障发病率达到90%以上。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白内障在中国的患者数量将呈现持续增加态势。

另据东吴证券研报数据,2019年中国白内障患者人数约有1.26亿人,随着中国老年人口的增加及发病率的小幅提升,预计中国白内障患者人数将保持持续增长,于2025年超过1.5亿人,2020年-2025年CAGR为2.88%。

东吴证券预计,预计到2030年,我国白内障手术市场规模约为557亿元,2020年-2030年CAGR为10.38%。

从市场潜力和整体需求角度而言,张健认为,中国市场很大,但当前医疗覆盖率和实际发病人数间仍存很大差距。

在屈光领域,张健指出,相关数据显示,在初中至高中阶段,青少年近视率约有70%,而目前中国屈光手术量约为每年200万例左右,仍有非常大的治疗缺口,有很多适合通过手术治疗的患者未被治疗。

根据《国人近视手术白皮书》,2021年我国每千人近视手术量仅为0.7,低于同期发达国家水平,相较美国的2.6仍有3倍空间。东吴证券预计,随着技术术式升级优化带来手术安全性提升、大众对屈光手术认知度不断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提升、居民眼健康意识升级等因素带来的潜在需求释放、我国屈光手术渗透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在白内障领域,张健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称,中国老年人群白内障发病率高,但中国目前每年白内障手术治疗量只有约400万例。不过,在中国白内障手术率较低的同时,张健也指出,中国白内障手术发展较快,目前,约有85%以上白内障手术为超乳手术,使用超乳手术方式治疗白内障增速每年在10%以上,并呈现持续增长态势。

根据《中国眼科行业产业现状与未来发展白皮书》数据,到2020年,我国百万人口白内障手术率(简称CSR)已超过3000,在30年间上涨了近38倍。虽然每百万人口白内障手术量相比以前有大幅提升,但是相对欧美的12000例,差异仍旧十分明显。

针对中国眼科市场发病率高、治疗渗透率低的现状,从厂商角度而言,张健表示,首先,帮助解决掌握创新技术应用的中国医生缺口问题是根本,通过不断培训能够让医生掌握最先进技术,将技术带给患者;其次,民众对包括屈光和白内障在内的很多眼科疾病尚缺乏足够认知,尤其在偏远地区的患者对疾病严重性及治疗方式缺少认知,因此企业应与众多医疗机构合作,进行健康教育工作,让民众更好地了解疾病和一些适合的治疗方式。

同时,在产品创新维度,张健指出,可以通过提高产品效率来提升整体手术中的效率,例如,在10-15年前,完成一台玻切手术可能需花费4-5个小时甚至更长。而随着技术革新,产品效率逐渐提高,玻切头切速逐渐加快,产品更加稳定、安全,目前很多玻切手术可在半小时内完成,产品创新能够帮助医院和医生释放很多精力,有更多时间服务于更多患者。

此外,张健还认为,对于一些更新的技术,在政府事务方面,企业也在与医院专家合作,使医保机构等更好了解新技术,使其采纳一些临床建议,使新技术在收费和医保报销等方面更为可及,更好惠利于患者。

快速变化的市场中如何布局

随着技术的发展,眼科治疗领域也有很多后来者。如据东吴证券研报介绍,在白内障治疗领域,全球第一款多焦点人工晶体上市已有35年,主要企业包括强生、爱尔康和蔡司等。

面对国内企业的崛起与竞争,以及集采等方面的压力,如何在手术领域保持竞争优势,张健认为,良性竞争对行业而言,虽然会使企业感到压力,但可以使整个市场中产品价格和销售环境更加合理,使更多厂商进入眼科赛道,布局未被满足的庞大市场需求,加速行业整体技术提升。此外,竞争也会促进企业创新,是迫使头部企业进行不断创新的很大动力。

“面对国产厂商创新,我们也可以学习,中国很多医疗企业具有本土创新特色,例如更适合中国市场需求、在IT方面利用本土技术优势等。在数字化领域整体而言,中国在全球发展超前,可以看到很多创新,包括硬件和软件配置,考虑到市场数字化的很多需求。在此过程中,我们会跟国内友商进行学习,希望借鉴其思路体现在后续创新中。” 张健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在中国眼科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国家政策也在持续鼓励医疗器械创新。2014年,国家药监局发布《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试行)》,设置了创新医疗器械快速审批通道。随后相继出台《医疗器械优先审批程序》,启动注册人制度试点,上线医疗器械注册电子申报信息化系统,通过一系列改革加速构建有利于医疗器械产业创新发展的监管体系,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面对市场快速发展与政策机遇,以及行业竞争加剧的挑战,如何进行本土眼科治疗实践,与本土相关方进行合作,张健介绍,本土化实践来自于几个方面,首先,是如何支持加速全球最先进技术在中国上市;其次,较为重要的是,如何使这些技术真正在中国市场中快速应用,且正确被使用,需要进行大量医生的教育和培训;同时,是与终端客户、医院、医生、供应商伙伴等如何更好为临床提供全方位服务;此外,眼科是比较依赖于设备的专科,术前诊断和治疗、术后随访都需要大量设备使用,因此,专业的售后团队十分重要,庞大的售后团队可以为客户第一时间提供售后服务,例如解决设备故障、问题答疑等。

在进行本土实践的同时,面对政策和环境变化,如何进行灵活应对?张健表示,面对市场的快速变化,其根据临床市场患者和医生需求,调整一些资源分配组织架构。例如,在玻切治疗领域,增加资源培养玻切医生运用专业创新技术,以应对专业服务与需求间的缺口,不断整合售前、售后人员来面对快速增长的市场;在白内障领域,针对发展迅猛的飞秒白内障技术,在2023年专门成立该产品的销售和服务团队;在屈光市场发展中,面对患者教育方面的缺口,从2022年开始建立健康教育团队。

面对白内障和晶体领域,关于集采对市场变化和业务的影响,张健指出,集采的初衷是希望不牺牲医疗质量的情况下节省整体医疗支出,惠及更多患者,爱尔康支持这种变化,希望把先进的产品带给更多的患者。但同时,集采带来的挑战在于,不可避免对企业的短期利润造成影响。

“企业方面都在摸索道路,在集采大环境下,如何对一些创新型产品进行更多支持。国家在几轮集采过程中也在总结经验,充分考虑到市场竞争情况,以及不同技术间的差异性,不断丰富集采的方法和规则。我们在过程中也不断与相关部门探讨,希望能合理地将创新型产品带给医院和患者,但同时也不伤害企业的创新热情。整体而言我们非常支持这一方向,在目前这轮晶体集采中,我们也在前期与很多集采相关部门进行探讨,观察到大家对集采的思考较为谨慎,充分考虑技术差异、医生使用习惯差异、不同产品带来的临床价值不同等。” 张健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

财经日历

关注我们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