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 见习记者孙燕 记者易佳颖 实习生罗旭 上海报道
在长三角这一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区,近日,浙江省印发《浙江省完善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网络体系 促进新能源汽车下乡行动方案(2023—2025年)》,目标到2025年全省车桩比降至1.5:1;江苏省则从存量出发,探索新能源汽车的共享充电模式。
在消费方面,上半年,长三角各地的旅游市场复苏势头强劲,三省一市凭借地理优势,互相“做客”的频率增加了,拉动了各地的文旅消费。值得一提的是,江苏省在文娱消费上同样表现强劲,演出票房收入居全国第一。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方面,7月31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跨省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式揭牌成立。示范区高新区占地面积19.54平方公里,将重点发展数字产业、智能制造、绿色新材料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总部经济、绿色科创服务两大特色产业,打造“3+2”的主导产业发展格局。
在专精特新方面,全国股转公司发布《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股票公开转让并挂牌审核指引——区域性股权市场创新型企业申报与审核(试行)》,为以专精特新为代表的创新型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提供了更加丰富、便捷的路径。
1、长三角探索新能源汽车“充电难”新解法
充电难,一直是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主要问题。近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浙江省完善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网络体系 促进新能源汽车下乡行动方案(2023—2025年)》(下简称:《方案》),目标到2025年,全省累计建成充电桩230万个以上、乡村不少于90万个,实现公共充电站“县县全覆盖”、公共充电桩“乡乡全覆盖”。
根据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发布的《方案》政策解读,《方案》提出统筹推动新能源汽车消费增长、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发展、能源交通融合发展、乡村振兴和促进共同富裕“五位一体”推进,创造经验、打造模式,打响“绿行浙江 有桩等你”的浙江品牌。更加注重目标先进性,重点布局乡村地区设施建设,到2025年,全省车桩比降至1.5:1,远低于全国平均的2.5:1。
其中,围绕充电基础设施布局,《方案》提出科学编制充电基础设施规划,加快形成城市五分钟、城乡半小时充电圈。为实现车-桩-网跨界融合发展,《方案》鼓励生产企业将智能有序充电、储能接口纳入充电设施和新能源汽车产品功能范围,加快大功率充电、无线充电、光储充协同控制技术等研发应用。
针对充电难题,此前在江苏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期间,江苏省人大代表徐欣、顾菊平提出的“关于推动新能源汽车共享充电模式的建议”,经过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研究,被确定为2023年重点处理代表建议。
8月2日至3日,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党组副书记樊金龙带队来苏州。调研组一行先后前往国网苏州供电公司、苏州华兴源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地开展实地调研,了解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情况、共享充电模式实际应用场景和运营模式。
樊金龙指出,探索新能源汽车的共享充电模式,是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利用潜力、在有限空间内实现使用效率最大化的创新实践。要顺应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加大对充电设施建设、运营模式的研究,在建设验收、维护管理、扶持补贴等方面给予支持指导,适时在新建小区或商业公共区域布局推广,同时依托原有小区的停车资源,因地制宜布局新能源汽车共享充电设施。
2、沪苏浙皖市民互相“做客”消费
上半年,长三角各地的旅游市场复苏势头强劲,三省一市凭借地理优势,互相“做客”的频率增加了,拉动了各地的文旅消费。
根据银联商务大数据监测显示,上半年的几大节日,长三角地区来沪消费占外来消费比重较高。无论是春节期间、“五一”期间,还是在端午节假期期间,上海外来消费发生消费金额,江苏、浙江人次占据了前三席位。同样获得长三角“兄弟”城市居民青睐的旅游目的地还有杭州,“五一”期间和端午节假期期间,杭州分别接待外地来杭游客635.52万人和243.9万人,从客源地看,排名前三的依次是上海、江苏、安徽。
值得关注的是,不只是文旅市场持续火热,暑期文娱消费也在升温。7月,江苏省在互联网公开售票的文化演出场次达1810场,观众人数达20.4万人次,带来直接演出票房收入1.27亿元,拉动交通、住宿、餐饮等文旅消费近9700万元。其中,演出票房收入环比上升133.1%,占全国的13.8%。江苏在演出场次仅居全国第六的情况下,票房收入居全国第一。
3、全国首个跨省域高新区落地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在7月31日举行的2023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开发者大会暨示范区全链接大会上,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跨省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式揭牌成立。
作为全国首个跨省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示范区高新区涵盖青浦、吴江、嘉善三个片区,规划面积19.54平方公里,将依托长三角区域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础,采取“跨区域、跨部门联席会议+联合推进运作办公室+片区管理机构”的组织管理模式。
据悉,示范区高新区将布局建设集“科技源头供给、技术转移转化、创业企业孵化、新兴产业育成”于一体的环淀山湖科创走廊,培育发展数字产业、智能制造、绿色新材料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总部经济、绿色科创服务两大特色产业,打造“3+2”的主导产业发展格局。
交通运输一体化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要素之一。近日,上海至南京至合肥高铁崇太长江隧道出口明挖基坑开挖到底,标志着该隧道进入了主体结构施工阶段。上海至南京至合肥高铁是沪渝蓉高铁的东段线路、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沿江高铁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沿江通道主要路网客流、沿海及京沪通道部分直通上海客流的运输。
据悉,该高铁建成后,在上海大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间建起一条快速新通道,对于优化沿长江地区铁路网布局、服务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4、专精特新企业迎来上市新通道
8月4日,全国股转公司发布《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股票公开转让并挂牌审核指引——区域性股权市场创新型企业申报与审核(试行)》。
据悉,该指引明确了四板企业申请新三板挂牌的两种便利机制,为以专精特新为代表的创新型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提供了更加丰富、便捷的路径。一是开通绿色通道。为在四板挂牌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或“专精特新”专板培育层企业等四类企业,开通审核“快车道”,提供申报前咨询、优先受理、快速审核等专项支持措施,提高企业申报挂牌效率。二是实施公示审核。针对“专精特新”专板培育的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等优质企业,在全国股转公司官网专区进行20个自然日公示,公示期间未接到异议的即可挂牌,无需发出审核问询,通过引入市场监督机制简化相关企业挂牌审核程序。
同样在8月4日,湖北“专精特新”企业专属区域性股权市场培育服务平台——湖北“专精特新”专板在武汉正式开板,首批568家企业入板,开启湖北中小企业上市“绿色新通道”。
据悉,目前全国累计有1400多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A股上市,占A股已上市企业的28%,其中今年上半年就有新上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2家,占A股新上市企业的59%。
今年6月底,中国证监会公示首批“专精特新”专板建设方案备案名单,武汉股交中心位列9个区域性股权市场之一。根据《湖北区域性股权市场“专精特新”专板建设方案》,武汉股交中心将用3年时间,对接专板企业总数1500家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0家以上;为专板企业对接服务超过1500家次,帮助企业实现融资(含意向)50亿元;助推企业上市(含新三板挂牌)30家以上。
(注:专精特新部分内容为全国数据)
(部分综自:各地政府官网、官微,苏州日报、极目新闻、证券时报、潮新闻、江南时报等)
『覆盖沪苏浙皖每周最新动态和重点政策解读
追踪三省一市千万+企业流动新态势
探索新发展格局下产城发展新潜能
共推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出品:21世纪长三角研究院
统筹:卜羽勤
主笔:孙燕、易佳颖、实习生罗旭
编辑: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