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收单业务微利与存量竞争挑战 支付服务商布局“支付+”生态成效几何

2023年09月04日 16:26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陈植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陈植  上海报道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GDP同比增长5.5%,其中消费拉动贡献占比达到77%。

中国银联受理市场部负责人王建明表示,随着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日益增加,这也意味着消费领域的支付行业与经济发展高度正相关,仍有较大发展潜力。

与此同时,随着支付进入存量竞争时代,对国内各家支付服务商带来更大的经营挑战。

记者获悉,目前支付的存量竞争时代,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一是商户覆盖率较高,未来增长空间相当受限;二是用户红利见顶,尤其是移动支付用户使用率超过86%,新增空间同样面临较大“天花板效应”;三是收单业务因竞争激烈而成为微利业务。

王建明指出,这意味着支付服务机构需依托产品和服务创新,为各类合作伙伴与客户创造新的价值,才能在支付市场激烈竞争过程“脱颖而出”。

记者获悉,目前众多支付服务商都致力于构建“支付+”生态圈,通过整合各类资源与变革商业模式,力争实现各方共赢局面,以此构筑新的业务竞争力。

中国银联执行副总裁胡浩中告诉记者,中国银联正着力构建“支付+”商户生态,推动受理和发卡、商户经营和用户经营联动,营造多方共赢的产业生态。下一步,中国银联将加快推进“支付+”商户生态建设,助力支付产业数字化转型。

在业内人士看来,如何整合“支付+”各类资源并塑造新的商业模式,仍是一大挑战。

一位第三方支付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要构建“支付+”生态圈,企业要做的工作非常多,在机构合作层面,需整合商业银行、支付机构、场景服务商各类资源,在营销、运营、风控、企业内部管理等各个环节开展数字化转型;在商户合作方面,需加快商户数字化转型进程,以餐饮商户为例,支付服务机构需帮助他们构建扫码点餐、前厅后厨联动、进销存管理、会员经营等能力,才能有效帮助他们融入“支付+”生态,实现更大范畴的获客引流与精细化管理降本增效。

“近期,我们发现支付业态还出现一些新现象,比如越来越多商户不用零费率转账码,改用收钱吧聚合码、众多银行与互联网平台纷纷搭建本地生活频道、商业运行发卡阵地从互联网平台转向线下场景、商户纷纷建设小程序发放消费券获客引流,这些新动向都给支付+生态圈的构建带来新的考验,支付服务商必须尽早顺应这些变革趋势并提供新的服务赋能,才能在支付+生态竞争格局立足。”他强调说。

构建“支付+”生态圈的多重挑战

在多位支付业内人士看来,要打造“支付+”生态圈,绝非易事。

具体而言,在收单端,支付服务商需向商户提供“增会员”、“提升交易量与客单价”的价值,才能吸引商户加盟;在发卡端,支付服务商需向银行等发卡机构提供更多元化的场景发卡、场景揽存、场景贷款等服务,才能与银行共建“支付+”生态,但这又离不开向广大用户提供广泛的消费优惠与高品质服务,才能聚拢人气,令银行感受到这些场景能创造可观的发卡、揽存、贷款效应。

“这背后,还牵扯到一系列商业模式的变革,需要支付+催生出新业态,新角色与新蓝海。”上述第三方支付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比如收单机构的角色,需从软件服务商向运营服务商转变,提供SaaS+会员经营+营销运营+大数据分析等服务;商业银行需变身为“场景商户”,提供线上线下场景发卡+卡激活+分期消费等服务;广大商户则从独立经营向联合经营“蜕变”,打通支付机构会员与银行用户的“隔阂”,都能向他们提供自主发放消费券+创新营销等服务。

在他看来,要做好这些工作,难度相当大。

究其原因,随着互联网红利逐步消退,众多商户与银行的流量成本高企,他们开始更加关注全渠道引流获客与持续性的私域运营,这意味着支付服务商需在支付基础上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增值服务,先助力商户与银行推进数字化转型,再共同做大市场蛋糕。

这意味着支付服务商的支付+生态,需大幅改变传统的“人、货、场”业态。

在“人”的层面,支付服务商的“支付+”生态,需从粗放的公域买流量模式,转变成精细化的私域流量经营模式;

在“货”的层面,推动各类产品从传统的设计-生产-供应链-渠道-商店-消费者的业务模式,向DTC模式(直接面向消费者)转变。

在“场”的层面,推动众多商户的营销重点从线下门店拓展到电商平台、并迅速迈向O2O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即刻零售。

“这背后,是支付服务商围绕支付+商户服务生态,需在能力(支付+会员+票券整合)、资源(C端营销+B端激励)、流量(自身支付渠道+银行APP+行业APP)、服务(专人对接+培训交流+运营支持)等四大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才有可能打造共建、共享、共赢的新发展格局。”这位第三方支付机构负责人向记者指出。

王建明向记者指出,目前中国银联的做法,是坚持四方模式与平台定位,联动各方产业建设“支付+”商户服务体系,实现能力共通、资源共享与场景共建。具体而言,在受理侧,银联正不断打造并开放底层能力,支持合伙伙伴设计相关产品赋能商户经营;在发卡侧,银联则持续开放场景,助力银行获客活客与用户经营。

在他看来,构建支付+生态圈的最大挑战,是支付服务商需打造各行业的“支付+”解决方案,满足不同行业业态商户与金融机构的差异化经营诉求。比如各家商户对获客导流与用户经营的策略千差万别,有些侧重“会员一码付”,有些重视“数字零售”,有些看重“数字餐厅”、有些希望通过创设“超级月卡”提升客户粘性,因此支付服务商需提供高度个性化的支付+解决方案。

王建明向记者透露,对此中国银联正广泛承接政府消费券、商业银行营销活动、叠加自身营销资源,助力各类合作伙伴开展市场推广,为商户提升引流复购效果。

在前述第三方支付机构负责人看来,越是个性化的支付+解决方案,越能促进支付服务机构的商业模式变革,令后者尽早摆脱“收单业务日益微利”的发展瓶颈。目前他们通过承接银行、商户的营销项目,可以增加营销运营服务费;在众多场景为银行提供发卡服务,推动发卡服务费收入提升;在支付+解决方案推广过程推进联合收单,令服务费收益“开源”。

获客引流效应影响各方合作积极性

记者多方了解到,众多商户与银行机构是否愿意加入“支付+”生态,主要取决于它能否带来更大的获客引流效应。

“事实上,众多商户与银行机构愿意与我们共建支付+生态,一个关键因素是他们希望它能创造更大的流量效应。毕竟,能否更大范畴获客引流与激活用户,不但是众多发卡行最关注的经营重点,也是广大商户最看中的资源整合效果。”这位第三方支付机构负责人坦言。目前他们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自身消费+支付场景相当优先,需要更大范畴整合其他互联网平台与商户场景,共同做大市场蛋糕。但这又会遭遇“先有鸡,还有先有蛋”问题——不少商户与发卡行认为众多支付服务商的场景不够丰富,就不大愿加入“支付+”生态共建体系,导致后者的流量效应受到限制,令更多商户与发卡行“观望”,难以实现各方共赢预期。

在这种情况下,不少支付服务商一面率先免费开放自身消费+支付渠道与场景,助力商户与发卡行引流,逐步扩大“支付+”朋友圈,一面创设本地生活频道、天天好券、每周消费优惠信息推送等流量工具,为发卡行提升获客引流效果同时,吸引更多商户加入提供更多消费优惠活动,最终实现各方皆大欢喜的流量共赢局面。

上述第三方支付机构负责人直言,随着众多银行与互联网平台纷纷搭建本地生活频道,如何让广大商户融入这些新的本土生活频道实现更大范畴的获客引流,正面临较大的挑战。究其原因,银行与互联网平台对合作伙伴的准入门槛相当高。

“目前我们采取了三大应对策略,一是通过专人对接,高效解决商户与银行/互联网平台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促进更多商户加入他们的本地生活频道;二是定期开展培训交流,提升更多商户的数字化精细化管理能力,以满足银行/互联网平台本地生活频道的业务合作准入要求;三是提供必要的运营支持,包括一站式入网与智能客服,解决他们数字化转型经营与本土生活频道合作获客引流过程的各类困难。”他指出。

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副秘书长亢林指出,在数字化背景下,收单外包市场为服务实体、拉动内需、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发挥了积极作用。支付清算协会将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抓好登记备案,强化自律管理,推动外包市场合规经营水平和服务质效不断提升,更好发挥对支付产业和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

胡浩中指出,在央行指导下,加之各方产业的支持,中国银联通过红火计划、政府消费券、主题营销等活动助力消费提振,未来银联将坚守“支付为民”的初心,响应国家减费让利、服务实体经济号召,助力支付行业高质量发展。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