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深刻 麻辣点评——《程大爷论市》】
本期提纲:
1、北向资金重现大幅净流出是什么原因?何时有望逆转?
2、香港内房股上演过山车行情,地产三仙突然爆发,抄底的机会来了吗?
3、一边是权益新基金发行遇冷,一边是宽基ETF发行热火朝天,这是什么回事呢?
4、市场疲弱时,对高频程序化交易的质疑多了起来,那么,量化投资到底是天使还是魔鬼?
文字概要:
主持人:欢迎来到程大爷论市节目,有请人气财经专栏评论家程大爷入座。程大爷,你好!
程大爷:主持人,你好!听众朋友们,周末好!
北向资金为何重现大幅净流出?何时有望逆转?
主持人:本周大盘在成交量方面依旧没有突破,北向资金又重现大幅净流出,对此该如何看待?
程大爷:我们在过往的节目中曾表明北向资金的流向主导了A股的走势:北向资金流入,A股上涨;北向资金流出,A股下跌。这种表象的根源因素是美元指数对人民币汇率涨跌的影响。
北向资金的流向是由离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涨跌决定的。本次北向资金净流出也对应着人民币汇率一路下跌,并且创下今年新低7.35,与去年低点仅有一步之遥,而这又与美元指数反弹至105的新高密切相关。虽然10年期的美债收益率也会一定程度影响到人民币的汇率,但由于其上一周其表现不温不火,因此驱动人民币贬值的核心因素仍是美元指数的反弹。
北向资金大幅净流出的流向何时有望逆转?我认为逆转的临界点就近在眼前。
首先,从外部因素来看,10年期的美债收益率在创下16年的新高,最高达到4.316%后,基本保持在4.2%左右的水平。这传递出9月份美联储不加息的市场交易预期,并且可能今年之内都不会再加息。
同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美联储加息已经临近或到达尾声。虽然目前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5.25%-5.5%的高位,但这种利率水平大概率不能维持到2024年,进入降息周期是可以预见的事件。
因此,目前美元指数反弹创新高就是强弩之末,人民币并不存在过多的贬值空间和时间。汇率临近前期低点或许就是反弹的支撑,即使汇率进一步击穿低点,也要相信人民币不会再有过多的贬值。
其次,从内部因素来看,不要忽视宏观调控的力量。汇率在正常范围内波动时,央行不会进行过多干预,但如果出现趋势性贬值和预期超调,央行既有能力,也有足够的工具来对汇率进行管理。
香港内房股过山车,地产三仙爆发,抄底的机会来了吗?
主持人:本周港股中,内房股表现抢眼,但经历一波大涨后再次回落。地产“三仙”彻底爆发,抄底的机会来了吗?
程大爷:近期以来,房地产政策不断释放利好,存量首套房贷利率下调以及“认房不认贷”等政策出台后,A股房地产有一波反弹,而港股的内房股最后却跌得很严重。
现在A股似乎有种“利好出尽是利空”的感觉,但港股的内房股却后知后觉的爆发了,加之又有“小作文”炒作“取消一线城市的限购措施”,大家便认为地产“三仙”可能会打翻身仗。
霍华德·马克斯在《投资中最重要的事》中谈到过,即使是再好的行业、再好的公司,一旦股票的股价虚高,泡沫估值过多,就不能算是好股票,追高买入也是极其危险的。
例如,前期的人工智能、2020年的白酒、2021年的新能源,都印证了霍华德马克斯这种投资理念,证实了好行业好公司在泡沫化估值下存在的风险。
同时,霍华德·马克斯也谈到,对于某个平庸的行业或者很差的行业,又或者其中的某家很差的公司,当其股价充分透支了其所有的利空,表现出超跌后,也许也会出现投机性买入的时机。目前内房股似乎就符合这种情况。
目前问题的关键点是,地产“三仙”的利空是否都真的释放出来了?如果是,那么对于这种纯开发链上的、负债率极高的头部房地产企业,在目前基本已经爆雷的情况下,你可以赌它们能够咸鱼翻身,并考虑用少量的资金进行投机,但这不能算作价值投资。
为何权益新基金发行遇冷而宽基ETF发行热火朝天?
主持人:权益新基金发行遇冷,宽基ETF发行却热火朝天,如何看待投资者意向的转变?
程大爷:权益基金发行遇冷,多家基金公司的新基金募集失败。即使是头部基金公司发行主动型权益基金时,如果给予代销机构的激励水平不够高,都可能会面临发行失败的情况。
为什么目前权益基金这么不受待见?
首先,是因为投资者对公募或者私募主动权益型基金感到失望。投资者们发现,期待通过明星基金经理管理基金而创造更多的阿尔法收益的想法只是一厢情愿,更糟糕的是,很多时候这些基金甚至跑不过宽基指数、跟不上市场节奏,就连贝塔收益都赚不到。既然如此,投资者们自然就会降低收益预期,退而求其次去选择宽基ETF或者行业ETF,以保证自己能收获平均水平的收益。
其次,近几年指数增强产品的超额收益十分明显,量化交易的业绩也非常出色。指数增强和量化套利之类的策略都需要将宽基指数作为其底层资产,因此,随着量化指增规模的扩大,宽基ETF的需求也随之扩大。
另外,宽基指数更容易在政策方面获得支持。一方面,主动权益基金在亏损过多或收益不达预期时,容易引发投资者对基金经理或基金公司的投诉,而如果买入的是指数基金,其收益的决定因素并非基金经理的管理能力,即使基金表现不尽人意,投资者也很少会投诉,这显然会减少监管部门的压力;另一方面,宽基指数ETF是目前吸引市场资金的重要渠道,因此监管部门对其态度非常积极。
巴菲特的十年赌约已经证明很少有主动型权益基金能够战胜指数。无论是投资宽基指数ETF还是行业ETF,投资者既不需要思考该押哪支股票,也不需要考量基金经理的选股能力,而是直接买一篮子股票。对于那些既不想操心去研究市场,也不需要追求过多收益,只是追求坐享未来大盘指数上涨红利的投资者,投资宽基指数或者行业ETF来进行被动投资就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投资方法。
从ETF的火热发行潮中可以看出,被动投资也将成为未来的主流方向。
高频程序化交易的质疑声四起,如何评价量化投资?
主持人:市场疲弱之际,市场对高频程序化交易的质疑声多了起来,对量化投资的评价也褒贬不一,对此你如何评价?
程大爷:量化投资是一个“新物种”,近年来,它对A股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甚至影响到了市场正常功能的发挥。这里所谈的“量化”,不是指通过程序化交易下单的普通交易模式,而是特指高频套利的短线交易行为。
监管部门也关注到了相关情况,最近就至少有3次讲话与量化交易有关。第1次是易会满主席在回应投资者关切时的讲话,他讲到要对量化交易进行跟踪研究量化交易的影响;第2次是在“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政策出台之后,证监会一系列的稳定市场的措施里边就提到了对量化的监管,而且证监会指导沪深交易所出台了一些对量化交易进行监管的措施,包括对每秒300笔和一天2万笔委托的量化私募进行了限制;第3次是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也谈到要加强对量化交易的监管,他说要加强证期联动,加强对量化套利交易行为的监管。可以说目前监管对量化的关切应该进入到深水区了。
从2021年开始,市场对量化的声音就持续不断。其中不乏为量化交易辩护的声音,认为它既提高了交易效率,又增强了市场流动性。对此,我认为既要讲究交易效率,也要讲究交易公平;既要看到市场流动性的增强,也要看到市场对流动性的真实需求。
机构的高频量化交易速度可达1秒300手,但对散户而言,300秒都不一定能下一手单,这是否有失交易公平性?再者,我们的市场是否真的缺少流动性?A股市场的换手率是世界之最,量化交易量每日动辄上万亿,最高可达1.5万亿,占20%已成常态。
最重要的是,量化交易还存在以下3大问题。
第一,干扰了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资本市场的两大功能是优化资源配置和价格发现。让更多的资金流向更优质的上市公司才算优化资源配置,而现在的短线量化交易根本不考虑上市公司的基本面,仅仅只是关注股价的波动率——波动率越大,套利的空间越大。散户很容易被这样的量化交易模式误导。
第二,扭曲了市场的价值投资理念。高频程序化交易风头越盛,就会吸引越多的机构加入高频套利的交易行列,而个人投资者也会被吸引而把更多的钱交给这些套利机构。这也使得机构间的博弈演变成军备竞赛——比算法先进度,比计算机反应力——以在量化交易中取得交易优势。投机博弈和追求短期差价成为主流,价值投资者越来越边缘化。
第三,更容易诱发金融风险。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从市场的角度反思2008年次贷危机,并写了一本书叫做《自由市场的坠落》,同一时期,美联储前主席本·伯南克在《行动的勇气》一书中从监管角度反思了次贷危机。
总的来说,导致2008年次贷危机的原因有3条。
其一,不恰当的激励机制,导致从业人员盲目冒险。贷款公司将贷款进行资产证券化并给予高评级后,再卖给机构投资者。高额的中间利润促使从业人员诱导没有贷款能力的投资者进行超负荷贷款。
其二,过度的金融创新。如果仅仅只是把贷款带给那些没有偿还能力的人也就罢了,但是通过资产证券化,将贷款做成资产证券化产品后,就可以达到多次售卖的目的。尽管这些产品的底层资产的偿还能力很弱,风险很高资质不良,但评级机构为了获得更多收入,依然给出不符合其资产水平的高评级,使得这些产品能够高价卖给保险公司、金融机构和个人投资者。这就是过度的金融创新。
其三,监管的缺失。金融创新尤其是技术创新过度超前,导致监管的步伐跟不上金融创新的步伐。
根据这些经验来看,就量化交易而言,我们的监管是否跟上程序化交易技术迭代和创新的步伐?是否还藏有未知不可控风险?都是值得关于与思考的问题。
主持人:好的,今天的节目就先聊到这里,感谢程大爷,我们下周再见!
程大爷:好的,再见!
如果希望获得本节目的文字版摘要,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投资传媒”,输入节目“程大爷”即可获得往期文字版摘要。
风险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嘉宾个人观点,不作为入市依据。本期嘉宾程峰,职业证书编号S0570611100178。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本文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股市广播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