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稳定预期提振信心 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

2023年09月28日 05:00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评论员 张立伟

日前,《乐队的夏天》节目中一首名为《大梦》的歌曲,引发观众广泛共鸣,它唱出普通人在不同人生阶段的苦恼、迷茫和无力感,不少人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几乎同时,在广受关注的华为秋季新品发布会上,以《我的梦》这首鼓励执着追寻梦想的歌曲拉开序幕,将观众情绪推至高潮。

两首歌看似两种色调的梦,其实是我们人生硬币的两面。《大梦》是普通人不断重复的现实生活,充满困惑、焦虑和苦恼。《我的梦》则是支撑人们前进的信念与精神,“执着地勇敢地不回头,穿过了黑夜踏过了边界,路过雨路过风往前冲”。《我的梦》是华为在2015年巨资购买英文歌曲《Dream It Possible》的中文版,作为华为全球宣传曲,象征着百折不挠、不忘初心、勇往直前的华为精神。

现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国竞争、全球经济衰退以及一些欧美国家的民粹主义抬头,导致外部环境不确定、不稳定性增强。与此同时,我国正处于新旧发展模式转换过程,短期内受各种因素影响,经济运行面临新的挑战,国内总需求不足,经济发展的信心与预期仍待进一步提振。

在过去的三四十年里,中国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发展。这种发展建立在几代成长于贫困时期的人们前赴后继的付出和努力,建立在城市化、全球化的时代红利基础之上。现在传统红利正在逐渐减弱,进入一个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不仅意味着人们要继续付出更多努力,而且更意味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创造性的工作,由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驱动为主转向更多依靠知识和创新,以应对发展中的挑战以及大国竞争的压力。

这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过程。一方面,发展模式转换与经济结构转型,意味着一些依赖传统模式发展的产业与动力会被弱化,一些新的产业与动力有待培育和成长,最终会对社会就业产生一些周期性与结构性挑战,新产业则在具有挑战的环境中爬坡与成长。在此过程中,社会会面临一定的竞争压力与产业更迭带来的不确定性。事实上,波浪式前进螺旋式发展是一种常态。

从产业上看,制造业具有明确的科创与追赶目标,通过团队合作去攻克难题,因此,工业与科技从业者奋斗目标更聚焦,整个团队朝着目标不断努力。服务业创新更依靠个人的创造性,对创新组织能力要求更高,但在专业性与价值创造等方面标准模糊,因此,一部分人可能因缺乏方向而无力感更强烈。

我们必须关注这种普遍存在的压力,需要进一步稳定经济增长,为年轻人减轻社会成本,尽力提供确定性预期。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发扬直面压力而坚持梦想和创造的勇气,继续奋斗。我们既不能高估自己的能力,也不能因为暂时的挑战而妄自菲薄,在生活的琐碎面前,要拥有追求梦想并创造新生活的热情。

“世界会怎么变化,都不是意外,记得用心去回答,命运的精彩。”世间唯有变化是永恒的,在变化面前是屈服还是迎接挑战,取决于我们自由的选择和意志,进而塑造个人的命运。

在千年以前充满生存危机的时代,我们祖先骄傲地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塑造了我们民族刚毅而奋发不息的进取精神,面对当前的波折,我们亦应一往无前,为国家、民族与个人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关注我们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