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香港投资基金公会行政总裁黄王慈明:大湾区金融应在制度上先行先试

2023年11月08日 05:00   21世纪经济报道   见习记者李冰琪,实习生刘雅莉,植蕴诗

在全球经济的复杂形势下,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与世界各经济体合作共赢成为重要议题。同时,粤港澳大湾区的互联互通不断为三地带来活力,未来香港如何优化与内地的互联互通引起市场关注。

香港对于东盟和中东国家的吸引何在?香港投资机构未来将如何布局环球市场?香港发展绿色金融的未来趋势如何?围绕这些问题,香港投资基金公会行政总裁黄王慈明在香港金融科技周举办期间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专访。

香港金融科技周2023实体主论坛于11月2日至3日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是亚洲最大、最具影响力的金融科技活动之一,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行业领袖、监管机构代表、投资者和创业者,共同谈论金融科技领域的最新趋势和创新成果,此次主题为“金融科技新定义”。今年有超过500名讲者、650名参展商,以及来自90个经济体的代表参与。

黄王慈明。资料图

小范围试行牌照互认

粤港澳大湾区的互联互通一直是香港金融发展的重要议题,2021年9月10日《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实施细则》正式发布,截至2023年9月10日,粤港澳大湾区参与“跨境理财通”的个人投资者6万人,办理资金跨境汇划金额67亿元人民币。

香港投资基金公会是一个行业组织,主要代表传统基金管理人包括养老金、公募基金等机构。主要会员包括全球多个知名资管机构,如高盛资产管理(香港)有限公司、贝莱德资产管理北亚有限公司以及法国巴黎资产管理亚洲有限公司等。

同时,公会还积极加强与内地监管部门沟通,包括证监会、人民银行以及外管局等机构,尤其涉及到跨境项目,包括互联互通、债券通、基金互认及跨境理财通等项目。另外,公会亦与国际投资基金协会进行定期交流,沟通国际投资基金行业的法规和市场方面的进展。作为香港投资基金公会的行政总裁,黄王慈明在行业内深耕多年,十分了解行业的状况和未来趋势。

“跨境理财通的设计很好,但还是存在痛点”,黄王慈明11月3日在香港金融科技周上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在她看来,在产品种类、销售模式和制度上有可优化和突破的空间。首先,目前跨境理财通为用户提供的资产配置产品还仅仅是中低风险的,产品种类中应增添更多选择;其次销售模式上,对于以前未投资过海外的用户来说,无法得到投资建议,现今的销售模式仅有执行交易,而未加入提供投资建议的服务;还有制度上,当中涉及的法规框架,建议从大湾区小范围区域着手优化,先行先试,寻找突破点。

她建议,首先需要突破的核心是两地人员牌照不互通的问题。希望未来可看到有限度的突破,如先在深圳或前海小范围试点,在制度上实现突破,一定程度上允许拿到牌照的香港代理在内地进行推荐,同时内地的产品也可以在香港做有限度的推荐。

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香港金融管理局等多个有关部门近期发出联合公告,宣布进一步优化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内地和港澳金融管理部门将循五大方向优化“跨境理财通”,包括优化投资者准入条件,支持更多大湾区居民参与试点;扩大参与机构范围,新增符合要求的证券公司作为参与主体;扩大合格投资产品范围;适当提高个人投资者额度;以及进一步优化宣传销售安排。下一步,三地相关部门将完善实施细则及业务指引,推动各项举措尽早实施。

家族办公室等业务值得向中东、东盟拓展

香港不仅加强与内地互联互通,也积极与世界不同经济体合作共赢,扮演“超级联系人”乃至“超级增值者”的角色。香港特区政府最新公布的施政报告的一大亮点在开拓东盟和中东等新市场。同时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也提出了在短期内会推出亚洲首只投资于沙特阿拉伯的交易所买卖基金。

“中东和东盟早期已与香港合作密切,但在高净值人群方面仍有投资潜力可以发掘”,黄王慈明举例指,如家族办公室、公募基金等,仍有许多机会值得开拓和发掘。

就香港的优势而言,黄王慈明表示,虽然新加坡地理位置距东盟国家有天然优势,而香港亦有其独特的优势。比如:临近内地市场,与内地市场的互联互通;香港与东南亚在贸易合作上基础稳固;东盟国家海外投资及资产配置的需求不断上升,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无论是为东盟国家的投资人还是投资机构都可提供多样的金融服务及产品。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今年曾率代表团出访东盟国家和中东地区。李家超曾表示,香港与东盟建立了长期的经贸关系,香港长期以来在区域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且在“一国两制”下具有独特优势,可为东盟成员国增值。自2010年以来,东盟一直是香港的第二大商品贸易伙伴,去年香港与东盟的贸易额创历史新高,达1650亿美元。他早前与东盟各国领导人会面时,东盟各国都支持香港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

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许正宇在近日召开的“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曾表示,中东各国一直是在各个方面关键科技的投资者和促进者,特别是可再生能源以及绿色科技领域。香港要建成国际绿色科技和金融科技中心,将绿色金融和绿色科技结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生态体系,这将带来巨大的潜力。香港作为融资来源和投资目的地对于中东企业有较强吸引力。

中国是环球配置中不可缺少的

问及国际资管机构如何看待中国市场的趋势,黄王慈明表示,虽然不同的投资公司对于公司前景的判断持有不同意见。“但环球的资产配置来看,中国是不可缺少的。”

她解释:“就长期的投资而言,未来增长的亮点、动力肯定会是中国。对于具体的行业来看,不单单是新兴产业,一些传统的行业转型也值得关注。”

与此同时,可持续发展的元素在未来的投资必然是重要一环。近期香港交易所出台一份咨询文件,要求将国际的ISSB(International Sustainability Standards Board)标准融入香港上市规则的附录里。今年4月,港交所发布了《咨询文件:优化环境、社会及管制框架下的气候信息披露》,宣布参考“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和“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的相关国际标准,建议所有发行人在其ESG报告中披露气候相关信息。

“推动ISSB之后,每一个不同的市场都要落实这个标准,香港已经走在前列。”黄王慈明也是香港绿色金融协会的副会长,她解释道,目前已经出台了相关咨询文件,推动ISSB国际标准落实到香港的上市规则中,这一举措对ESG整体进程至关重要。同时,希望借此与内地有更多的沟通,因为在香港上市的很多企业来自内地,还将关注内地如何落实ISSB。

她补充,另外一个是跨境数据的传输,ESG的很多数据,包括一些内地的宏观数据、公司的数据也是海外投资人所需要的,目前这些数据还不能便利地跨境传输,未来亦希望在此议题上与内地有关部门进行沟通。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香港金融具独特优势

《21世纪》:新一份2023年施政报告强调了经济发展,值得关注的是着力于开拓东盟和中东等新的市场。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也提出在短期内会推出亚洲首只投资于沙特阿拉伯的交易所买卖基金,即ETF。在环球经济不稳定的因素下,为什么香港会选择中东和东盟地区,相较于新加坡来说香港有哪些优势?

黄王慈明:香港投资基金公会是一个行业组织,会员公司主要是国际的基金管理公司和地区性的公司,也有内地的基金管理公司。业务重点是拓展香港的资产管理行业。最近香港特区政府积极推动资产管理行业、拓展这方面的业务。除了传统市场,如欧美之外,也希望能在中东或东南亚等市场发现机会。这些市场的主要基金如养老金、主权基金其实已经在中国内地市场和香港的股票市场投资一段时间了。但是还有机会可以发掘,如高净值人士、family office,即家族办公室,公募基金。

《21世纪》:新加坡对于东盟来说有天然的地理优势,香港该如何吸引东盟市场,与新加坡相比有哪些独特的优势?

黄王慈明:地理方面新加坡有着天然优势,但是不等于香港就没有自己的特别优势,如香港跟内地的互联互通,一直以来在贸易上的往来。并不是某一个市场占得先机,其它的市场就不可以参与,在贸易投资方面我们跟东盟其实是有很稳固的基础,如何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拓展,我们很多会员公司也反映东盟现在监管方面放宽,海外投资配置的需求越来越多。香港有着优越的位置可以帮助区内的投资人,无论是机构投资人,养老金还是个人的海外配置,我们都可以利用这方面的专长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21世纪》:在施政报告中多次提到将会采取多项政策加强与内地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从投资基金公会的角度,在产品种类和交易机制等方面能有哪些优化的地方?

黄王慈明:过去这么多年,股票债券的互联互通都是非常成功的,在跟海外投资基金经理的很多谈话中,他们认为这个设计是非常完美的,当然在某些视野方面还有待完善,但是他们觉得这个设计是非常成功的,为海外投资人提供了一个非常便利的渠道,可以按照国际的操作模式来参与中国市场,我们认为进一步优化细节可以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除了股票债券以外,ETF还有香港内地两地的跨境理财通,虽然设计很好,但还是有痛点。例如,跨境理财通在产品方面集中在中低风险,作为资产配置这是不够的,因为如果大湾区的投资人做资产配置只能够投在中低风险,这对他们做投资组合是远远不够的。还有销售模式方面,现在只能够执行交易,而不能提供投资建议。这对于大湾区的用户来说,尤其是很多以前没有投资过海外的(用户),就很难了解海外投资市场的产品和机构,所以我们认为如果要成功实行这个计划,一定要允许给予投资建议。

我们了解到很多涉及法规方面的框架,有些约束规定两地是不一样的,这方面的放宽需要有制度的突破。希望通过大湾区的互联互通可以做一些先行先试,在制度上做出突破,令两地的机构、产品、人员可以实现真正的互通,因为现在的“通”并不是完全的通,若尝试先行先试后,透过这个互联互通,大湾区的理财通,把两地的制度真正打通起来,实现制度上的突破。

《21世纪》:对于制度上需要突破的问题,您认为当务之急是什么呢?

黄王慈明: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两地的监管或者是机构跟人员资格是不互通的。例如,在香港证监会拿到牌照,持有9号牌、1号牌的机构和个人是不能够到内地,到大湾区(其他城市)去做推广销售的,连理财通这个产品也不能进去做推荐介绍,这些都是不允许的。我们希望通过先行先试,针对跨境理财通这个产品能有某一个程度的牌照认可,比如说在香港拿到9号牌或者1号牌的(机构和个人),就可以到大湾区(其他城市)里专门推荐和销售理财通,介绍这个产品和市场,我们希望能有一个有限度的突破,如果不允许在整个大湾区推行,可以先在深圳或前海小范围试点,在制度上实现突破,在一定程度上允许拿到牌照的香港代理在内地进行推荐,同时内地的产品也可以在香港做有限度的推荐。

关注ISSB在内地落地

《21世纪》:最近香港的绿色金融也是一个重要议题,在投资基金公会的角度来看,未来对于绿色金融,投资的前景在哪些行业?未来趋势如何?

黄王慈明:绿色金融和可持续发展肯定是投资行业重中之重的一个课题。现在的重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监管方面,全世界的大趋势从基金管理机构、披露、上市公司不同的层面,现在都推出不同的监管规定。在香港有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就是香港交易所已经出台了咨询文件,把国际的ISSB(International Sustainability Standards Board)纳入香港的上市规则,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如果基金经理投资人要投资,核心就是数据。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数据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而且很不齐全,质量不好。ISSB就是在国际上从上市公司的层面,让底层的上市公司数据在最低标准、质量方面有共通的语言。推动ISSB之后,每一个不同的市场都要落实这个标准,香港在这方面走在前列,我们已经出台了相关咨询文件,推动ISSB国际标准落实到香港的上市规则中,这一举措对ESG整体进程至关重要。我们也希望在这方面跟内地有更多的沟通,因为在香港上市的很多企业都是在内地的,所以我们也比较关注内地如何落实ISSB。另外一个是跨境数据的传输,ESG的很多数据,包括一些内地的宏观数据、公司的数据也是海外投资人所需要的,那么这些数据能不能便利地跨境传输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也希望跟内地更多地沟通。

希望跨境理财通产品种类更丰富

《21世纪》:虽然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贸易国,但是人民币在国际支付中的全球市场份额并不高,相比其他主流货币仍然偏低。在您看来,未来香港作为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可以从哪些方面加强自身地位呢?

黄王慈明:我们整个行业一直积极推动香港加强自身地位,比如通过跨境理财通。在跨境理财通业务中,我们现在提供给内地投资人的产品都有人民币的币种,这意味着什么呢?比如,某个环球股票基金可能是用美元计价,投的标的都是美元的资产或者其他币种的,但是我们的产品可以提供人民币的币种,也就意味着大湾区内地的投资者可以用人民币投资,他拿回的时候也是用人民币,他就不需要担心汇率,汇率等问题都交给银行跟基金管理公司处理,这个产品本身就有一个机制,申购赎回都可以用人民币。

这个例子已经可以说明,从香港来说,我们提供的产品单从基金这一方面,其实已经在推动人民币在投资领域的应用。过去人民币在贸易或者是融资领域更受关注,但是如果真的要把人民币推到国际层面,特别是在投资方面,香港一直都有相关经验,只是以前说得不多,比如基金用人民币来计价,投在人民币的资产,还有用人民币来计价的非人民币资产。但是其实我们已经有配套产品,现在要考虑的就是我们如何精益求精。回到跨境理财通,其实框架、机制、产品我们都有,但我们希望跨境理财通可以进一步放宽、做更多的产品,从而把更多的人民币带到离岸市场,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港股流动性需看供求等方面

《21世纪》:最近香港的股票印花税广受关注,新一份施政报告中也提及下调股票印花税,您怎么看印花税下调对股市的流动性的影响?

黄王慈明:印花税或者是相关费用只是整个讨论中的一部分,因为市场流动性其实是受很多供求因素影响的。所以我反而觉得,过去一段时间市场过多关注印花税,其实我们应该根本地看看市场的供求,供求方面就是供应关系,可能交易所在推动很多措施的时候,比较关注如何吸引更多的公司来港上市。这个部分我觉得交易所其实做得很好,也有很多不同的举措。

但是从投资人的角度还要考虑更多方面。

第一,过去一段时间我们主要关注欧美投资者或者内地投资人,但是除了这些以外,中东、东南亚等地也有配置在中国内地和香港方面的需求,我们是不是能深挖这些市场的潜能?这些地方的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都有对中国投资的需求,因为中国市场非常重要,如果未来没有配对到中国,根本无法实现合理、均衡的组合。

那么,如何配到中国?过往很多是消费的渠道,但现在投资者可以通过香港不同的互联互通渠道配对到中国市场。

所以我觉得我们要下更大的力度将不同市场的投资人配对到香港。另外就是投资人非常着重的公司治理,这一块在香港的制度下其实应该做得更好,我们也针对这个问题跟交易所不断沟通,比如上市公司董事会尤其是独立董事,扮演的角色是什么?上市公司对投资人的这个问责性如何?这些都是吸引更多海外投资人投资香港的优化举措。

总的来说,影响市场流动性有方方面面的因素,费用只是其中一个,更多的还是供求方面,市场的结构更要通盘来看。

需要关注传统行业转型

《21世纪》:在您看来,未来投资人看好香港哪些行业或者哪些领域?从地域来看,又会是在哪里?

黄王慈明:对于这个问题,不同公司对前景、利率、走势等都可能有不同的意见,但是总的来说,尽管过去一段时间部分海外投资人,尤其是欧美的投资人,比较看淡中国的市场,其中有地缘政治因素、政策风险或者是房地产的影响,但是在我看来这些因素不会影响对中国长期投资的需求。

试想如果你做环球的资产配置,除了传统的市场,未来的增长亮点和动力来自哪里?肯定会是中国。短期内中国可能有一些风险,但是对长期的投资来说,还是需要配置到中国这个市场,但重点就是如何较好地了解具体的风险,从而有效地管理。我觉得随着投资人对市场的了解加深,他们在中国的配置也会增加,短期之内可能配置的情况会有一些调整。

《21世纪》:具体而言,您看好哪些行业?

黄王慈明:很难讲到某一个特定的行业,但是总的方向会与ESG有关,因为ESG这个课题影响到不同的投资领域、股票、债券,大家在关注投资机会的时候,不单关注一些新产业,当然这些有一定吸引力,但是更多的也会关注一些化工石油行业等,而投资的侧重点就变成了行业如何转型。转型是未来很重要的主题。所以除了一些新行业、新产业以外,更重要的就是传统的行业如何转型,把自身从依赖石油等转型为新的行业,否则,很多投资人可能就无法在这里投资。

所以我觉得投资人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在整个绿色的发展当中,资金怎么分配在不同的行业,还有如何帮助传统比较发达的国家和一些新兴的国家转型,在此,我们肩负着非常重要的责任。

关注我们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