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金融消费者权益,重点关注这两个关键点

2023年11月10日 16:00   广州金融科技
关注“一老一少”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

综述:

关注“一老一少”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

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近期消息,“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月”期间,该局联合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发布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典型案例,以推动行业规范经营行为,提升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水平和金融服务质效。

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防火墙”建设是一项全面的系统工程,需要积极推动专门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立法,建立有效且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监管框架,深入推进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体制和机制的优化。这些机制建设是必须持续关注并不断完善的重点。

然而,完善长效制度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在具体执行层面,我们需要特别关注“一老一少”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

一、养老服务领域金融诈骗

近年来,养老诈骗花样不断翻新,不法分子不再满足于对少数老年人实施诈骗,转而开展有组织、有预谋的养老服务领域非法集资。老年人普遍认知能力下降、风险承受能力弱,难以辨别层出不穷的非法集资陷阱,一旦受骗,将蒙受巨大的财产损失。

根据民政部2023年6月发布的信息,养老服务领域非法集资可以总结为五种类型:

1、假借养老服务机构之名非法集资。一些企业没有养老服务机构实体,没有实际收住老年人并提供照料护理服务,但通过临时租用养老服务机构场地开展活动、宣称与养老服务机构签订合作协议等方式,“碰瓷”养老服务机构,以办卡返利、福利补贴、享受折扣等形式,诱骗老年人办卡储值非法吸收资金。

2、以提供“养老服务”为名非法集资。一些机构明显超过床位供给能力承诺服务,或者超出自身可持续盈利水平承诺还本付息,以办理“贵宾卡”、“会员卡”、“预付卡”、预交“养老服务费用”等名义,通过向老年人收取高额会员费、保证金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

3、以投资“养老项目”为名非法集资。以投资、加盟、入股养生养老基地、销售虚构的养老公寓、长期出租养老床位、“时间银行”互助养老项目等名义,以承诺高额收益、返本销售、售后返租、约定回购为幌子非法吸收资金。

4、以销售“老年产品”为名非法集资。打着“健康养老”名义,实际上不具有销售商品的真实内容,或者以医疗名义给老年人推广销售所谓“保健”相关用品,采取商品回购、寄存代售、消费返利、免费体检、赠送礼品、会议营销、养生讲座、专家义诊等方式,以承诺消费返利或给予其他投资回报为诱饵非法吸收资金。

5、以享受“旅居养老”为名非法集资。以邀请老年人低价甚至免费旅游,或者考察所谓“旅居养老”项目为名,通过储值返利、投资分红、积分养老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

如何让老年人避免落入养老服务领域诈骗,应从以下途径入手:

一是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老年人及其亲属的风险识别能力。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向老年人普及金融知识,提高其风险意识和防范能力。

二是严把行业准入关,严格审核养老服务机构设立或变更申请,加强机构日常监管,对银行账户资金异动进行监测。

三是加强线上舆情搜集和线下风险排查,及时预警养老服务行业企业的异常行为,对违规行为及时开展行政处罚,对违法犯罪行为予以坚决打击,并鼓励公众积极举报违法行为,形成群防群治的合力。

四是倡导关爱老人的社会氛围,全社会尤其是亲属应该多关心老年人生理和心理需求,主动了解老年人日常接触的人物和事物,及时发现不法分子侵扰的端倪。

二、校园金融诈骗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移动支付的普及,网络诈骗事件时有发生,青少年防诈骗意识薄弱,成为不法分子的主要目标之一。针对青少年的金融诈骗大致有以下五种类型:

1、校园贷连环套诈骗。不法分子往往以“无抵押、无利息、零门槛”等诱导学生盲目借贷,刻意隐瞒关键信息,导致借贷学生背负高额利息。在学生不能及时归还贷款时,放贷人诱骗学生从新的平台贷款,形成连环贷,债务越背越多。以防控中心排查的案例为例,某科技公司通过APP向大学生发放贷款,并实施非法催收,受到多次投诉,经排查,法院文书证实该公司利用股东资金进行高利放贷,金额从数百元至数千元,综合利率甚至高达100%,投诉时间跨度达5年,客观印证了放贷行为的长期性、反复性,防控中心将有关情况报送给对应的属地部门和监管机构,经过约谈整改,该公司最终放弃放贷业务并注销登记。

2、网络交友类诈骗。不法分子将自己包装成优质单身女性或男性的形象,诱导学生下载带病毒的APP,获取手机通讯录等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进行诈骗。当金额太大,学生承受不了时,诈骗分子便指导学生通过一些贷款平台贷款。

3、虚假投资理财诈骗。不法分子以“专业推荐、高额回报”为诱饵吸引受害人在推荐平台内充值操作,并在部分亏损后让受害人持续补仓,最终平台内的资金无法提现或网站无法登录。

4、电商刷单诱惑大。不法分子以招募点赞员、为商品点赞评论、为微信微博加关注、招募配音员等理由,诱导学生参与刷单,并利用小利吸引骗取信任,之后会诱导刷大单,待受害人加大投入后,再以各种借口拒不支付本金和佣金来实施诈骗。某钱包APP平台组织线下参与者利用银行卡、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收款码进行跑分洗钱活动,经挖掘,该平台背靠持牌第三方支付机构某电子商务公司,防控中心排查发现该第三方支付机构为违法平台搭建资金通道,于是提供了相应的线索至有关属地和监管部门,经处置,该机构的第三方支付牌照被注销,该案件被公安机关跟进处理。

5、网络购物冒充客服退款。不法分子或冒充电商平台客服人员声称其网购商品出现质量问题,或冒充快递公司客服声称快递丢失,要进行退款和赔付。然后发送虚假退赔网站或二维码,要求学生填写银行卡号、验证码等信息,盗刷银行卡造成资金损失。

如何避免青少年群体落入非法金融陷阱?可通过将青少年群体纳入金融教育体系,将金融风险防范知识和健康财商教育引入校园和课堂,作为提升金融消费者素质的长期策略。尽管大多数在校学生并非金融消费的直接决策者,但在青少年时期,积极鼓励他们学习金融知识并培养良好的消费习惯,可以为他们未来的理财观念和消费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学生们往往会与家长交流所学的金融知识,从而将金融常识传播到家庭中,有望产生更大范围的积极影响。

而作为青少年,也要积极汲取防范非法金融知识,提高防范意识,以下四点建议值得参考:

一是树立理性消费观点。不盲目攀比,结合自身经济状况合理安排生活支出,拒绝过度消费、超前消费。

二是培养良好的支付习惯。陌生人或长期失联的“熟人”要求汇款时,须保持谨慎多方求证;接到熟人通过短信、微信、QQ等形式发送的转账请求时务必通过电话核实确认。

三是牢记天下不会掉馅饼,不贪图便宜。避免因贪念或好奇心理作祟蒙受经济损失,提高警惕。

四是强化自我保护意识,维护自身权益。谨慎使用个人信息,不随意填写、泄露个人信息,妥善保管身份证、银行卡等重要证件。不随意点击来路不明的短信、邮件、不明链接,不随意扫描来历不明的二维码、不随意接听陌生的来电。若自身权益正在或即将遭受侵害,应及时告知家长和老师,并寻求公安部门的介入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提高消费者风险意识等多方面措施共同推进。只有这样,才能切实保障广大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营造和谐健康的金融环境。

本文内容为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广州金融科技公众号”!

关注我们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