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店只能扫码点菜,医院只能网上挂号?检察公益诉讼打破无障碍环境信息壁垒

2023年11月13日 13:38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王峰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峰北京报道  今年9月1日,《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正式施行,该法明确将检察公益诉讼作为监督管理的兜底保障措施。

11月13日,最高人民检察院、住房城乡建设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联合举行“让爱无‘碍’共享美好生活”新闻发布会,联合发布一批无障碍环境建设检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

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张雪樵介绍,2019年至2023年9月,全国检察机关共办理无障碍环境建设领域公益诉讼案件7526件,其中行政公益诉讼案件7497件,民事公益诉讼案件29件,切实以公益诉讼之名,保障残疾人、老年人等特定群体权益。

值得注意的是,无障碍环境建设领域公益诉讼注重打破信息壁垒,对部分餐饮商家强制推行扫码点餐服务、不提供人工点餐服务,以及部分医院取消现场挂号,仅保留网上预约挂号,致使老年人等特定群体点餐、就医困难等问题,助力弥合“数字鸿沟”。

消除社会服务障碍

据介绍,重庆市渝北区部分餐饮商家强制推行扫码点餐,不提供人工点餐服务,致使老年人等特定群体因使用智能手机不便而无法正常消费用餐。

同时,部分经营者利用扫码程序收集消费者的手机号码、位置信息、微信昵称等个人信息,侵害众多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

2023年2月,重庆市渝北区人民检察院(以下简称渝北区院)收到“益心为公”志愿者提供的上述线索后,决定以行政公益诉讼立案调查,共发现12家餐饮商家存在不提供人工点餐、点餐前须关注商家微信公众号、注册时收集手机号码等情形。

2023年5月23日,渝北区院组织召开公开听证会,邀请从事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个人信息保护法领域研究的3名西南政法大学资深教授作为听证员。

听证员一致表示,强制扫码点餐问题侵害老年人等特定群体的合法权益,同时危及众多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安全,消费者自身维权难度大,应督促行政机关推动整改。

2023年5月29日,渝北区院向区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发出诉前检察建议,督促其对商家强制推行扫码点餐、侵害消费者权益和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的行为进行查处。

同时,渝北区院结合查证事实,与渝北区酒店餐饮行业协会进行座谈交流,建议开展餐饮行业自律规范工作。

渝北区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收到检察建议后,对涉案的12个餐饮商家立案查处,责令商家规范使用扫码点餐,保留纸质菜单并提供人工点餐服务;针对强制扫码点餐和不提供纸质菜单等共性问题开展专项排查整治,对全区餐饮单位进行排查,发出责令改正通知书20份,约谈企业10家。

渝北区酒店餐饮行业协会通过微信公众号、电子宣传屏等载体开展系列宣传活动,进一步推动餐饮行业内部形成规范共识。

扫码点餐是餐饮行业推动消费升级、降低经营成本的创新举措,但可能影响老年人等特定群体合法权益。

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张雪樵指出,检察机关从突破“数字鸿沟”“服务赤字”等入手,通过公益诉讼监督手段,督促行政机关对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等进行无障碍服务改造,消除社会服务等各领域的障碍。

优化老年人就医环境

据介绍,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部分医疗机构在提升自身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明示取消现场挂号,仅保留网上预约挂号,未提供现场预约号源及电话预约挂号途径,亦未设置老年人优先通道等。

相关行政机关未及时全面履行监管职责,致使存在上网和使用智能手机困难的不特定多数老年人,无法独立挂号以正常就医享受平等便捷的公共医疗服务,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

2021年10月,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人民检察院(以下简称海珠区院)接到群众举报后决定立案调查,向海珠区卫生健康局发出诉前检察建议,建议其对相关医疗机构责令整改,并对辖区医疗机构开展全面排查。

海珠区卫生健康局收到检察建议后,迅速组织落实整改,制定区级创建老年友善医疗机构的工作方案,组织辖区内23家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创建工作,推动辖区内老年人就医环境优化。

海珠区还结合排查情况在各医疗机构开设老年人专窗;开通老年人就医绿色通道、开展多渠道挂号通道,为老年人保留充足现场号源,保留诊间预约功能和电话预约功能。

老年人等特定群体是医疗服务需求的重要群体,但因使用互联网、智能手机方面存在“数字鸿沟”而难以享受信息化带来的便利。

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八检察厅厅长徐向春介绍,2019年以来,无障碍环境建设检察公益诉讼在全国从试点探索到全面推开,各地检察机关围绕无障碍设施建设突出问题办理了一系列案件,并向信息无障碍、服务无障碍等领域不断深化拓展。

具体而言,从监督纠正的违法情形看,涉及交通出行、日常生活、办公办事等多重环境维度;从无障碍的类型看,从盲道被损毁侵占、无障碍停车位不达标等无障碍设施建设问题,延伸到消防报警、医疗急救、阅读、点餐、用药、交通出行等无障碍信息交流和社会服务问题;从公益诉讼的保护对象、受益群体看,也从残障人士扩大到老年人乃至不时之需者等社会成员。

解决信息无障碍“老大难”问题

据介绍,天津市辖区内部分公交车存在没有车外语音报站、报站不及时、提示音偏小等问题,严重影响3万余名视障人士日常出行。

该问题由来已久,天津市交通运输委员会(以下简称市交委)作为行政主管机关亦多次进行整改,但相关问题始终未能彻底解决,视障人士平等参与社会生活权益长期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2022年3月,天津市人民检察院(以下简称天津市院)受理群众提报的案件线索后开展调查。经查,本市部分公交线路存在车外语音报站缺失、报站不及时等问题,严重影响视障人士日常公交出行。

视障人士虽多次反映,但因公交线路周边居民投诉车外语音报站噪音扰民,与视障人士现实需求之间存在差异化认识,相关问题始终未能有效解决。

2022年10月8日,天津市院以行政公益诉讼立案后,与市交委开展磋商,并组织天津市公交集团、天津市残疾人联合会参与,积极探索解决方案。

经磋商,确定了兼顾公交线路周边群众与视障人士两方权益的整改思路,升级现有“天津公交App”增加语音报站功能,以信息化手段破解信息无障碍“老大难”问题的整改方案。

目前,具备语音报站功能的“天津公交App”已正式上线并提供免费下载,在公交车进站时系统会震动并循环语音播报。

以信息化手段推动解决信息无障碍“老大难”问题,在“助残”的同时实现了“适老”。

徐向春介绍,检察机关坚持双赢多赢共赢理念,在督促和协同相关各方主体共同履职的同时,强化社会力量参与和监督,更好地保障残疾人、老年人等特定群体利益。

财经日历

      • 2025年 7月
      • 3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查看全部

      关注我们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