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发力布局细胞与基因产业,如何抓住商业化和全球化发展机遇?

2023年11月13日 17:53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韩利明,田佳奕
弗若斯特沙利文预计到2025年,全球细胞基因治疗市场规模将达到近305.4亿美元。

21世纪经济报道见习记者韩利明 实习生田佳奕 上海报道  近年来,细胞与基因治疗(CGT)成为全球科技与产业竞争的重要赛道。今年9月,上海市科委、市经信委、市卫健委联合印发《上海市促进基因治疗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 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明确以张江细胞与基因产业园等为核心,建设比肩国际的基因产业地标,打造基因治疗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聚集区。

《行动方案》设立的目标包括,到2025年,上海基因治疗科技创新策源能力进一步增强,临床研究和转化应用能力进一步提升,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产业生态进一步优化,成为基因治疗科技创新重要策源地,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力。

这几年,上海也在细胞与基因产业布局发展层面持续“加速跑”。例如,国内最先上市的两款CAR-T细胞药物均诞生在上海张江,同时越来越多的技术成果取得突破。

上海国际医学园区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聪向21世纪经济报道等表示,上海张江一直在加速构建张江细胞与基因产业园,积极推进企业相关产品产业化。今年,全国首个采用mRNA递送的实体瘤CAR-T疗法、国内CD19靶点中首个进入临床研究的CAR-NK产品相继获批IND。“截至2023年9月,在全国已批准的细胞基因药物临床试验项目中,来自张江的项目占比上海约1/2、全国1/4。”

作为继小分子、大分子靶向疗法之后的新一代精准疗法,细胞与基因治疗为肿瘤、罕见病、慢性病及其他难治性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理念和手段。在巨大的市场潜力之下,细胞与基因治疗加速全球化和商业化。

市场规模巨大,产业快速发展

 生命健康产业已成为全球最为关注的领域和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而细胞与基因治疗更是其中最热门、最具前景的方向之一,近年来各类创新成果持续涌现。

 以皮肤再生为例,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主任医师朱宇文教授介绍,全球范围内,我国大面积烧伤发生率最高,每年需要做皮肤植皮约1500多万(例),将近10万(例)重度烧伤(患者)失去生命。第一阶段是让患者存活下来,第二阶段是实现功能性再生。但市场上真正大规模用于临床的皮肤产品面临保存时间短、覆盖面积小等问题。

 在此背景下,“皮肤的组织工程再生医学为它提供了很好的前景,通过3D细胞培养,用于修复皮肤的创面损伤。”朱宇文教授认为,“目前针对不同的适应症,多种干细胞药物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获批上市,干细胞作为药物在多个疾病领域展现出了强大的治疗潜能,特别是难治性、疑难性的疾病,都展现出了很好的前景和希望。”

头豹研究院分析指出,iPSC解决了细胞供体来源以及配型等问题,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及优化,目前iPSC可从多种类型的体细胞中实现成功诱导,并在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症、脑卒中等疾病中显示成效。同时,受中国市场来自肿瘤、心血管等疾病的患者需求,未来有望在更多领域中得到应用。

随着科研的持续投入和顶层在生物经济方面的大力推动,中国市场是全球较为活跃的细胞治疗临床研究地区。根据《Nature》在2021年的研究,中国细胞治疗临床试验占全球的半数以上。在高涨的研发热情下未来有望快速推动市场发展。

在国内,基因治疗领域也备受关注。随着国家和各省市高度重视生物医药创新发展,在“十四五”规划下出台了系列产业政策,对基因治疗及其CRO/CDMO行业进行支持,以CDMO为核心的基因治疗服务快速兴起,产业投融资不断增加,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中金企信国际咨询分析指出,按基因治疗试验所处临床阶段,全球约39%临床试验处于临床I期,28%处于临床I-II期,25%处于临床II-III期,6%处于临床III期。如此,据FDA在2019年的声明,预计到2025年,FDA每年将会批准10-20个基因治疗产品。总体上,基因治疗产业发展前景将长期向好。 

另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15年以来,全球细胞基因治疗行业开始高速发展。从2016年到2020年,市场规模从5040万美元增长到20.8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全球细胞基因治疗市场规模将达到近305.4亿美元。

“张江细胞与基因产业园将围绕细胞、基因前沿技术,着力疾病遗传和发病机制、基因编辑、药物递送、合成生物学与细胞基因技术交叉融合等领域加强企业集聚和技术、产品研发、产业化,同时,进一步加强孵化创新、临床转化、产业服务等产业生态建设,并积极支持和推进已获批产品的“出海”,依托国内产业化基地,服务更多的全球患者。” 王聪表示。

如何抓住商业化和全球化机遇?

一款药物的研发与生产面临时间长、成本高、研发成功率低等痛点。其中,细胞基因治疗因其生产流程较难形成统一标准、高昂的治疗费用等问题,致使其商业化之路极具挑战。

 其中,药物的CMC是创新药快速实现由实验室到商业化高质量转化的关键一步,渗透在药物研发上市的多个环节中,影响着药物研发上市的进度。根据公开资料,2020年5月,出于对CMC部分的担忧,FDA曾拒绝了百时美施贵宝/蓝鸟生物递交的BCMA CAR-T产品的上市申请。监管机构对CMC的严格把控,使得药企也越来越重视CMC。

同济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教授、上海质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袁宝珠强调, CMC,即Chemistry、Manufacturing、Control,从质量思维考虑,Chemistry是质量构成、Manufacturing是质量产出、Control是质量控制。细胞药物的研发本质是质量研究,涵盖了产品研发的全周期过程。如果把CMC做好了,可能就能成功一半。

“未来,细胞产品质量控制技术和工艺技术的转换越来越重要,包括如何从质量控制技术,通过质量分析发现问题,设计质量控制技术,并把它纳入到工艺技术。”袁宝珠认为,生产、研发、申报的整个过程,各个国家都有滚动性审评审批基本管理措施,实际也是给药物研发提机会。

“不管是药物CMC质量还是临床需求,对于本土企业而言,在中国本土布局研发,希望可以先解决国内患者的需求。但最终不管是对于投资人还是公司未来发展,全球化是必须的。

创新化和差异化是我国医药市场的发展趋势,随着国内降价压力、巨大潜力的海外市场等因素,驱动中国创新药企加强其对海外市场的战略部署。细胞与基因治疗具有技术门类多、患者随机等特点,在此背景下,相关产品全球化势在必行。

纽福斯生物科技首席科学家李秋棠介绍,Zolgensma在美国成功上市和商业化后,国内大量资金涌入成立公司探索基因治疗。Zolgensma是罕见病SMA(脊髓性肌萎缩症)的基因治疗药物,其市场售价一度位居全球榜首。

“目前,国内基因治疗公司处于较早期的研发阶段。现在有十几个项目正在进行临床试验,随着临床实验的数字积累和成熟,预计可能在未来3至5年会有一些产品能够进行全球化。” 李秋棠表示,“基因治疗的创新项目大部分来自于小的创新公司创新衣壳,近年来,跨国大药厂通过并购,或是授权方式布局基因治疗。包括衣壳、建立生产平台等是未来的市场机会。”

天泽云泰创始人赵小平则认为,是否出海与企业的战略布局、管线布局及如何看待市场和成本有关,一方面,供应链需要达到全球标准,目前国内质量体系不断跟国际接轨,希望以后能够去FDA的检查,全球性的检查会越来越少。另一方面,清楚定位临床需求和适应症选择,符合FDA的需求。

“全球化方面,基因治疗还有一个可能性,国际患者是否可以到中国进行全球化治疗?这是中国在未来可以去探索的支付端及中国未来可以探索的商业化之路。从路径上讲,相较于自行出海做临床试验再进行申报审批,更多考虑和Biotech合作。”赵小平提供另一种思路。

关注我们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