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彭文生最新发声:从规模经济到创新经济,多个因素正在发挥作用

2023年12月18日 14:07   证券市场周刊市场号

本刊编辑部 | 齐永超

12月16日,在2023年雪球嘉年华活动中,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以“从规模经济到创新经济”为主题进行了观点分享。彭文生认为,在新发展阶段,规模经济是中国未来的增长亮点,在这背后,逆全球化趋势、数字经济、绿色转型等因素起着重要作用。

中国规模经济具有优势

规模经济与技术进步紧密相关

当前,应该怎么看未来经济增长的潜力?亮点在什么地方?我首先从人口问题谈起。

中国的人口问题备受关注,比如人口的老龄化,对于人口,其实有两个关注视角,一个是年龄结构,我们一般讲的人口红利,实际上讲的是人口的年龄结构,年轻人多的时候,就是人口红利,老年人多的时候,就是人口老龄化,人口红利和人口的数量是没有关系的,小国和大国都可以有人口红利、人口老龄化。中国过去是人口红利,现在进入所谓的人口老龄化,老年人的占比逐渐增加,这对经济增长会带来以下影响,一个是劳动力减少,一个是储蓄率下降。因为老年人增多,从事生产的人变少,消费的人增多,储蓄率下降,投资的能力下降,所以经济增长也呈现出下降。

另外一个视角,就是看人口的绝对数量,有大国和小国的差别,那么,究竟是人口数量多好,还是人口数量少好呢?这在经济学是有长期争议的。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面讲一个国家财富的来源,即市场经济创造财富。这背后在于分工和贸易,每个人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当你聚焦于某一个细分的赛道或产品时,你的技术、技能可能做得很熟练,生产效率就会很高。

分工的前提需要依靠人口,一个几百万人口的小国和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显然是大国分工能力更强、分工产业链链条会更细化,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面还有一句话,一个国家财富的根本标志是人口的增长,人是创造者、生产者。在我们国家,在一段时间这是一个主流的观点,比如在50年代、60年代。

历史上另外一位著名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在《国富论》20多年后出了一本书,叫《人口原理》,他说人口的增长速度大大的超过粮食的增长速度,人类社会仍然面临饥荒、贫穷,人类社会的生活水平难以提升,他把人看成是一个负担、消费者。这在全球70年代比较时髦,当时叫人口爆炸论。

这两个观点谁对谁错呢?人到底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呢?现实中其实两个都是。人是生产者、创造者,人多会带来规模经济,我今天讲的主题就是规模经济。

什么叫规模经济?很直白地来讲,即生产的规模产量越高,单位成本越低。规模经济的基础是人口,当前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仍然是世界第一位。规模经济和我们今天的知识经济、科技创新、技术进步以及人力资本也有关系,中国受过高端教育人口的数量超过2亿,印度和美国均不到1亿,也就是中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超过美国和印度的总和,这是我们从创新视角来看规模经济。

最早的时候,人们认为经济增长的来源就是人口和资本积累,在早期的古典经济学,有一个流行的观点,就是只能给工人能够维持生存的工资,剩下的用来投资、储蓄,通过强化分工实现规模经济。

后来人们发现,没有技术进步,单纯靠投资与人口的增长,规模经济的发展是受限的。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我们还停留在蒸汽机时代,即便有再多的投资,也很难实现效率的提升。所以经济增长、生活水平的提升最根本的还是依靠技术进步,在新古典经济学强调经济增长的来源是技术进步。但我们也并不知道技术进步是如何实现的,一直到80年代,内生增长模型出现,提出技术进步是内生的,是人类经济活动的结果,我们能够影响技术进步的快与慢,和我们的制度环境、社会、文化、生活、经济活动有关。而最根本的因素和规模有关系,因为规模越大,创新的动力越强,规模越大,当有更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研发的能力也越强。

内生增长模型一个著名的代表人物是保罗·罗默,后来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据其预测,大国比小国应该更富有,大国的经济增长应该比小国更快。但这个观点存在争议的。因为现实中有很多小国比大国富有、很多小国比大国增长更快。

新发展阶段规模经济是中国的新增长点

与逆全球化、数字经济、绿色转型等有关

对于规模经济,像中国这样的大国是具有优势的,长期以来,我们的规模优势一直存在,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时间也有十几年了。在新发展阶段,规模经济是中国的增长亮点,这背后包括以下多个原因。

第一是逆全球化,按照内生增长模型,大国应该比小国增加快,大国比小国富有,但却有相反情况出现,这是因为小国在全球化时代,小型经济体可以通过参与全球分工来享受规模经济。但在逆全球化时代,这个空间在变小。反过来讲,大国的优势变得更加明显。

我们关注一个指标,每百万人专利申请数量居前的国家包括美国、中国、德国、日本、韩国,这些都是消费市场规模比较高的国家,这就是规模经济促进创新的一个方面。

第二是数字经济,数字经济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非竞争性,在人口多的国家,数字企业的规模可以做得很大,目前来看,一些大型的数字经济企业主要在美国、中国。

最近人工智能很火,从人工智能大模型每年增加的数量来看,美国和中国是全球领先的,为什么是美国和中国呢?因为规模大,有能力和动力,因为在这么大的市场做创新,做大模型的回报比小型经济体是相对高的。

第三个是绿色转型。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生活水平实现大幅度提升,一个是技术进步和技术进步伴随的化石能源的使用。但是绿色转型使我们现代经济的能源、现代经济的基础都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它必然对全球经济的竞争格局、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带来深远的影响。绿色能源比如光伏、风电,属于制造业,制造业具有规模经济效应,规模越大,单位成本越低。从光伏组件和锂电池全球的价格来看,随着装机容量的增加,单位的价格快速下降,而且下降的速度没有任何减慢的迹象,斜率呈现一条直线。

为什么绿色能源有这么强的规模经济效应?因为它是制造业,从发电成本的结构来讲,新能源的设备成本占比高于化石能源,比如风电、光伏发电成本里面的设备成本占80%以上。

绿色能源更依赖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比如特高压线缆,每个家庭用光伏发电对电网建设的要求,这些都是公共服务。公共服务有一个重要的特征,使用的人多,单位成本就低,每个人享受的公共服务的质量就高。

另外,将数字经济和绿色转型结合会产生更大的效应。我们对比电动车和燃油车,电动车的成本和数字技术有关系的部分超过70%,传统的燃油车的数值为略超20%,所以数字经济有很强的规模经济效应,它和电动车结合起来,规模经济效应更加明显。

中国绿色产业全球领先在于规模优势

产能过剩是技术进步助推器

中国的绿色产业发展现在是全球领先,我们的光伏占全球产能的80%,电动车的市场份额接近50%,对于此,不同的人看会有不同的反应。我们的反应可能是中国为全球的绿色转型、全球碳中和在作出重大的贡献。但是对于有些在该领域处于相对劣势的国家,可能就很着急。所以最近我们看到两个重要的迹象:一个是欧盟宣布针对中国的风电和电动车展开所谓的反补贴调查,认为是中国的补贴政策导致我们的新能源产业发展强大。另外一个动向是美国和欧洲都在向中国学习,通过补贴来推动其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中金研究院10月份发了一篇报告,我们分析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成功的经验,发现其实主要原因并不是政府补贴。政府补贴可能在早期起到一些促进作用,根本的原因是中国的规模经济,中国庞大的制造业体系,这才是最根本的原因。如果我们这样的分析是正确的,这意味着其他国家学习我们通过补贴来发展新能源产业,其实是并不容易的。

至此,很多人可能也会考虑到产能过剩的问题,其实任何产业的发展都不可能是平稳的,不可能在任何时间点都是产能和需求完全匹配,有时会出现产能过剩,产能过剩表面看来并不好,但是另外一方面却意味着竞争加剧,竞争加剧意味着效率提升,这会推动进一步的创新,新的产品出来以后,需求就会超过新的产品的产能,这就是技术进步的路径。

(文中观点仅代表嘉宾个人,不代表本刊立场。)

财经日历

关注我们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