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苏州工业园区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会议召开,总结经验,锚定目标,全力推动园区新型工业化走在前、做示范,在苏州奋力打造具有全球领先地位的“智造之城”的新征程上贡献更多“园区力量”。到2026年,园区将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2个3000亿元级产业集群,力争生物医药及大健康、纳米技术应用及新材料、人工智能及数字产业、新能源及绿色产业4大新兴产业集群产值突破6000亿元,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达7500亿元,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动GDP迈上4500亿元台阶。
阔步迈向新型工业化
围绕这个目标,苏州工业园区明确了“五提升五强化”的核心打法。“五个提升”——产业质量效益显著提升——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稳定在4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达60%、75%,规上工业亩均税收提升到75万元/亩。
企业发展能级显著提升——累计培育营收500亿以上工业企业1家、200亿以上工业企业5家、100亿以上工业企业10家。
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提升到5.45%以上,累计实施产业重大技术攻关项目60项,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20件。
数实融合水平显著提升——累计建设全球灯塔工厂6家、智能工厂(5G工厂)60家、智能制造示范车间600个,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到28%以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超500亿元。
绿色发展成效提升——累计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20家、“近零碳”工厂和零碳工厂10家,新增分布式光伏规模200兆瓦,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5.4%以上。
迈步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上“五个强化”的工作路径——强化产业体系打造——坚持抓主流、抓确定性,紧密结合园区实际,以创新、智能、绿色、安全为方向,加快构建由6个重点产业集群和23条重点产业链组成的“623”产业体系,力争每年引进掌握核心技术、科技人才密集、市场前景好的优质科技项目1000个左右,到2026年,新增国家级制造业服务化示范项目5个,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服务性收入占比达到10%。
强化企业梯度培育——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以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协同发展,支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整体提升,推动形成链主企业“顶天立地”、专精特新企业“抢占高地”、中小微企业“铺天盖地”的生动局面,到2026年,累计培育创新型、科技型中小企业超5000家。
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持续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全要素协同创新,着力打造科创森林体系、打造产业创新平台、畅通成果转化渠道、提升“园区制造”品牌,到2026年,累计打造“苏州制造”认证高端产品20个。
强化数字技术赋能——积极拥抱“智改数转网联”大趋势,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深入推进智能化改造,加快实施数字化转型,着力完善网络化连接,到 2026年,力争累计培育人工智能大模型10个,打造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示范项目50个。
强化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化和绿色低碳产业化,努力探索产业发展和降碳减污双赢的新路径,到2026年,新增分布式光伏规模200兆瓦,力争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20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6家,省级绿色工厂100家,“近零碳”工厂、零碳工厂10家。
一直以来,苏州工业园区始终坚持工业立区、工业强区不动摇,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电子信息、工业互联网两个方向的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园区是苏州制造业综合发展水平最高的板块之一,拥有纳米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2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园区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如今,园区已经专门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以及产业链发展工作组,加强组织领导,做强项目支撑,深化改革开放,强化要素保障,健全推进机制。提高站位、担当作为,凝心聚力把新型工业化推向纵深。
锚定“世界一流”的工业园区没赢够
不畏山高路远的跋涉者,山川回馈以最奇绝的秀色。今年是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30周年。站在三十而立的新起点,园区始终牢记初心使命,传承园区经验、弘扬园区精神,用心用情为企业配置最好的资源、打造最优的环境、提供最强的支持,和企业一起成长、一起奔跑、一起收获新的荣光。在新型工业化的推力下,园区的每一天都生机盎然。
去年12月28日,商务部公布了2023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结果,苏州工业园区连续第八年获得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八冠王”。
成绩代表过去,却不仅仅代表过去。荣誉的获得通常并不是惊喜,大多数的“意料之中”背后,总藏着“极不平凡”。苏州工业园区“意料之中”后面的“极不平凡”,是30年一以贯之的初心坚守,以荣誉和成绩为新的起点,持续奋进,激情而笃定。
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工业园区,靠什么?且看工业园区的新目标、新愿景:
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这是一个极为宏大的战略愿景,目标是世界之巅,路径是永续奋进。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代接着一代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去年12月28日,园区召开党工委(扩大)会议,重点是研究部署2024年目标任务,再一次动员和强调了,加快建设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奋力推动园区走在高质量发展前列。
“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是什么模样?苏州工业园区用“四个一流”给出答案:一流产业新区、一流开放名区、一流创新园区、一流中心城区。
“一流产业新区”: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一流开放名区”:擦亮中新合作品牌,推动中新合作向全市域、全领域、全方位拓展;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推进首创式改革、差异化探索、集成式创新,大力招引旗舰型、地标型总部项目、科技项目,打造国内一流的外资总部经济集聚区。
“一流创新园区”,以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夯地基”,加快打造创新主体矩阵“立骨架”,以引育全球科创人才“丰羽翼”。全力服务保障苏州实验室建设,打造材料领域“国之重器”,加快“一区两中心”以及姑苏实验室、桑田科学岛、中科大苏州高等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持续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上市企业”梯队;深入实施“金鸡湖人才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金鸡归巢计划”,集聚一批“高精尖缺”战略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
“一流中心城区”: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一张蓝图绘到底,加快建设阳澄南岸创新城、吴淞湾未来城两个城市副中心;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争创国家高新区绿色发展示范园区、碳达峰试点园区;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荣誉,是为当下奋斗夯实信念。回望,是为当下的奋斗做好注脚。从当年总规划师的手绘图到现今金鸡湖畔的实景,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仿佛是梦想化为现实的缩影,在30年蓬勃发展的道路上,不断书写着新的传奇。
2023年10月16日,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获得由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颁发的联合国“2023年度全球杰出投资促进机构奖”,这个奖,被称为“投资领域的诺贝尔奖”,代表着联合国的官方认可和世界级荣誉,以肯定和表彰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在促进国际投资及经济园区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突出贡献。
这个大奖,为何颁给了苏州工业园区?诞生于改革开放第16年的苏州工业园区,作为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具有标志意义的合作项目,近30年来,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的“变化”,从未停过。“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2003年,苏州工业园区主要经济指标达到苏州市1993年的水平,相当于十年再造了一个新苏州。2009年,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十五周年,取得了地区生产总值超千亿,累计上缴各种税收超千亿,实际利用外资折合人民币超千亿,注册内资超千亿等“四个超千亿”的发展成就。2014年和2015年,国务院先后批复同意苏州工业园区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要求探索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构建创新驱动发展新模式。2019年8月,国务院批准设立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其中苏州片区(面积60.15平方公里)全部位于苏州工业园区。
截至2023年,苏州工业园区赢得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考评“八连冠”,跻身科技部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行列,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国际合作的成功范例。经过近30年发展,苏州工业园区已成为全国开放程度最高、发展质效最好、创新活力最强、营商环境最优的区域之一,被誉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国际合作的成功典范。
繁华其表,发展其里。放眼当下园区,加速崛起的高楼载体,不断刷新城市新高度,蹄疾步稳的旧改更新,不断激发城市新活力,精雕细琢的规划蓝图,不断拓展城市新格局,无一不在表明当下的园区,依然在以一往无前的激情,勇毅前行。高浓度的繁华根源于高质量的发展,也只有建构在后者强大根基上的繁华才能超越繁华成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繁荣。
任重而道远者,不择地而息。迎来而立之年的苏州工业园区,有底气、也有使命以更大格局、更大担当、更大作为,推动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创新不松懈,打造苏州城市新中心、迈向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苏州工业园区,正在用高质量的发展让繁荣在这里生根、让繁华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创业,恰如登山者攀缘顶峰的历程,从来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高度,不断攀登,不断迈向下一个高度。杜甫诗曰,“会当凌绝顶”,登临绝顶只是个时间问题,更重要的是渐进式攀缘和创造新高度、新成就的过程,“一张蓝图绘到底”,说到做到,想到做到,但是永远有新的目标、新的高度,永不止步——“会当”凌绝顶,园区没赢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