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南非国家行政学院院长Busani Ngcaweni:“一带一路”倡议为发展中国家基建融资提供了选择方案

2024年03月16日 05:00   21世纪经济报道   舒晓婷

“‘一带一路’倡议是有益、互利的国际合作平台。”南非国家行政学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黄埔高等研究院研究员布萨尼·恩卡韦尼(Busani Ngcaweni)近日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

南非是最早同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的非洲国家。自2015年以来,中南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围绕基建、能源、农业等各领域合作了诸多项目。其中,中国企业建设运营的德阿风电项目有效缓解了当地电力供应短缺局面,助力南非绿色转型。

布萨尼·恩卡韦尼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称,“一带一路”倡议可为基础设施融资和开发提供替代方案,有助于帮助发展中国家在双方商定的融资条件下向新能源转型。共建“一带一路”或许可以成为为能源公正转型提供资金的平台。

南非国家行政学院是南非政府培养部长、中高级行政官员、国有企业董事会成员的最高学府。布萨尼·恩卡韦尼曾任南非总统府政策研究室主任。他撰写了诸多关于中非关系、治国方略和国家发展的文章。

Busani Ngcaweni。资料图

中国全过程人民民主对全球南方国家有吸引力

《21世纪》:你对今年中国的全国两会有何关注?

Busani Ngcaweni:我认为两会提供了观察中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窗口。根据我了解的情况,中国全过程人民民主与西方民主的区别体现在组织结构、指导思想和发展实践等方面。西方民主强调多党制、个人自由和竞争性选举,而中国的民主模式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侧重于以民主集中制为基础的集体决策,强调短期和长期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中国的民主模式对全球南方国家很有吸引力,因其有能力迅速实施针对快速工业化、扶贫和基础设施发展的政策。同时,也被认为更能适应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那些在发展和治理层面优先考虑社会经济进步而不是严格遵守西方民主规范的国家,能够对中国的民主模式产生共鸣。

《21世纪》:能否再展开谈谈你对中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解?

Busani Ngcaweni:民主的价值是广泛共享的,但民主的实践是多样化的。民主必须以人为本,民主的“晴雨表”不应该仅体现为定期的选举,而是公民积极参与自身的治理和发展,从而实现人民幸福。

我认为中国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以中国智慧为基础的。这种智慧体现在认为凡事都留有余地,任何制度都并非万能的、不可更改的,任何国家和民族都不应该照搬照抄,而应该探索最适合本国国情和人民愿望的治理制度。中国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强调合法性的过程,也强调结果的合法性,确保公民参与到政策制定、实施和监督的各个方面。这有助于满足公民的发展需要。

当我们衡量中国选择的治理道路取得的发展成果时,核心关注点在于1978年以来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可以说,改革开放进程顺应了中国国内的愿望,也顺应了世界各国谋求合作、发展、和平的共同愿望。伴随改革开放进程结出累累硕果,中国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将南非高附加值农产品加入贸易“篮子”

《21世纪》:中国连续14年稳居南非第一大贸易伙伴,南非连续13年成为中国在非洲最大贸易伙伴。你如何评价当前中南经贸水平?未来双边贸易增长点何在?

Busani Ngcaweni:南非和中国有必要加强互利的贸易和投资关系,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近年来,中南两国经济合作不断取得进展,双边贸易总额保持强劲增长态势。

考虑到南非对中国的贸易逆差较大,未来双边贸易结构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例如,增加南非高附加值产品对华出口,以期实现互利的贸易与投资,促进就业以及在装备、制造业等领域的技能转移。

《21世纪》:去年11月,南非实现首次向中国出口大豆。结合这一背景,你对中南农产品贸易合作成果与前景有何看法?

Busani Ngcaweni:近年来,南非柑橘、鲜梨、大豆等产品陆续进入中国市场。2023年8月,中国与南非签署南非新鲜牛油果对华出口议定书;同月,南非恢复向中国出口冷冻牛肉。

在我看来,南非有将高附加值农产品加入贸易“篮子”的空间。而这对于创造急需的就业机会、减轻当地贫困至关重要。

“一带一路”倡议为基建融资提供支持

《21世纪》:南非是第一个加入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的非洲国家。你如何看待“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南合作带来的机遇和影响?

Busani Ngcaweni:2015年12月,南非与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 “一带一路”倡议是有益、互利的国际合作平台。“一带一路”倡议通过推动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中国的外交,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选择的融资模式。

对许多国家来说,多渠道的资金来源很重要。在南非和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地区,南非政府和南非企业可以在基础设施项目交付方面与中国开展更密切的合作。

《21世纪》: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南围绕新能源领域如何深化合作?

Busani Ngcaweni:世界面临的清洁能源需求压力日益增加。绿色转型涉及的融资和政治领域已经成为全球南方和全球北方需要面对的带有情绪色彩的问题。

“一带一路”倡议可为基础设施融资和开发提供替代方案,有助于帮助发展中国家在双方商定的融资条件下向新能源转型。2023年6月,南非总统拉马福萨在新全球融资契约峰会绿色增长伙伴关系圆桌会议上提出,公正的能源转型必须由国家主导,各国必须能够自主决定转型路径,考虑到能源安全等发展目标,将公正的能源转型伙伴关系转化为切实的资金支持。“一带一路”或许可以成为为能源公正转型提供资金的平台。

在我看来,伙伴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核心,“一带一路”倡议为发展中国家合作提供了机遇。南非作为不结盟、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需要全面平衡其利益,以实现自身的社会经济和发展议程。

中南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潜力大

《21世纪》:请谈谈对中南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前景的看法。

Busani Ngcaweni:中南共建“一带一路”仍有发展潜力。中南双方考虑在“一带一路”倡议与“经济重建和复苏计划”框架下加强双边合作和协同。双方承诺继续寻求加强在重点领域的合作,包括基础设施、物流、贸易和投资、制造、农产品加工、能源、金融业、数字经济、科技进步、绿色发展等。

尽管中南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潜力巨大,但在确保项目可行性和实施就绪方面仍存在一些挑战。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两国政府内部不同的监管体系影响。

《21世纪》: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发展蓝色经济的各个方面都至关重要。你对中南围绕蓝色经济开展合作有何期待?

Busani Ngcaweni:非洲共有54个国家,包括38个沿海国家和岛屿国家,其中一些被归类为易受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影响的小岛屿国家。

非盟《2063年议程》的愿景之一是建立在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繁荣非洲。这包括认识到蓝色经济对于促进社会经济转型的巨大潜力,具体涉及海洋和水生生物技术知识,航运业、渔业发展,开发深海矿产资源,海洋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等。

为了突出并引起人们对海洋资源的关注,非盟宣布2015~2025年为非洲海洋治理的十年发展期,旨在落实《2050年非洲海洋整体战略》。

我们注意到,近年来中国在发展蓝色经济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通过一个独特而新颖的概念,整合了国家的国内、经济、工业、技术和环境目标,同时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等推进了其更广泛的地缘战略雄心。

鉴于中国在蓝色经济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中国可以从以下维度支持和帮助非洲国家:

一是促进经济多样化,缓解依赖特定经济部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风险。如果以公平和可持续的方式规划和管理经济多样化,发展蓝色经济,将有助于减轻全球经济体系外部冲击造成的脆弱性增加和潜在风险。

二是促进创新的筹资机制。例如,一些国家成功地利用蓝色债券为海洋和沿海的养护和发展提供资金。

三是转让技能和技术以及发展能力,以可持续的方式增加海洋相关资源的产量。

四是发展沿海海洋文化,带动旅游业和相关产业发展。

五是就蓝色经济策略和管治工具的规划制定政策,将海洋经济的不同方面整合在一起。

六是为可持续基础设施发展提供资金,以减轻沿海国家和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在海平面上升、地面沉降、风暴潮和沿海洪水方面的风险和脆弱性。

关注我们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