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红不达标将被迫退市?退市指标针对小盘股?证监会明确回应|新“国九条”速读

2024年04月17日 10:21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崔文静

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 崔文静 北京报道

4月12日新“国九条”及证监会、交易所系列政策出台,引起市场广泛关注。尤其是退市和分红制度,备受市场热议。

有市场声音猜测,上市公司分红不达标将被退市,退市指标主要针对小盘股。对此,4月16日晚间,证监会上市公司监管司司长辟谣并解释原因。

根据证监会介绍,分红不达标仅针对盈利企业,亏损企业不在约束范围之内;分红不达标企业将被ST而非退市风险警示(*ST),公司仅因分红被ST不会导致退市。

与此同时,退市指标并非针对“小盘股”,而是旨在加大力度出清资本市场“僵尸空壳”“害群之马”。

受访人士分析道,当前“小盘股”走弱仅为阶段性现象,后续具备长期发展价值的优质小盘股将持续获得市场青睐。

上市公司仅分红不达标不会被退市

日前发布的系列新增规定,对分红不达标的上市公司采取强约束措施,将多年不分红或者分红比例偏低的公司纳入“实施其他风险警示”(ST)的情形。

主板方面,对符合分红基本条件,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累计现金分红总额低于年均净利润的30%,且累计分红金额低于5,000万元的公司,实施ST。科创板方面,考虑到不同板块特点和公司差异情况,将分红金额绝对值标准调整为3,000万。同时,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累计研发投入占累计营业收入比例15%以上或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研发投入金额累计在3亿元以上的科创板公司,可豁免实施ST。回购注销金额纳入现金分红金额计算。

对此,有市场人士担心,大量上司公司因分红不达标而面临退市风险。

证监会上市司司长4月16日晚间对此予以否认。根据其介绍:首先,实施ST针对的是有盈利的企业,即最近一个会计年度净利润为正值且母公司报表年度末未分配利润为正值的公司。

在判断实施条件上,只有当三年累计的分红比例(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累计现金分红总额低于最近三个会计年度年均净利润的30%)和分红金额(主板为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累计分红金额低于5000万元,科创板和创业板为3000万元)均不满足要求时,才会被实施ST。

其次,规则设置的条件,充分考虑了科创板和创业板企业研发投入大,部分企业仍处行业发展早期的特点。对于研发强度大(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累计研发投入占累计营业收入15%以上)或研发投入大(三年累计在3亿元以上)的企业,即使分红未达到上述条件的,也不会被实施ST。

以2020-2022年度数据测算,沪深两市可能触及该标准的公司数量仅80多家。

再者,被实施ST(其他风险警示)并不等同于被实施*ST(退市风险警示),公司如仅因此原因被ST,并不会导致退市;满足一定条件后,就可以申请撤销ST。

退市指标并非针对“小盘股”

新“国九条”及系列新政发布后的前两个交易日,小盘股走弱。有市场人士认为,由于退市指标针对“小盘股”,导致小盘股大量企业存在退市风险,因而小盘股投资价值锐减,持续走低。

对此,证监会上市司司长回应称,“纯属误读”。

他进一步解释道:本次退市指标调整旨在加大力度出清“僵尸空壳”、“害群之马”,并非针对“小盘股”。在标准设置、过渡期安排等方面均做了稳妥安排,短期内不会对市场造成冲击。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小盘股”的走弱只是暂时现象,中长期来看,“小盘股”、尤其是其中的绩优公司,仍然存在较大投资价值。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长期来看,新“国九条”将引导上市公司加强自身盈利能力建设,提升公司治理水平,促进资本市场加快优胜劣汰的市场格局,提升上市公司质量,促进市场价值重构,具备长期发展价值的优质小盘股将持续获得市场青睐。

田轩同时认为,新“国九条”强化了上市公司分红监管要求,加大对分红优质公司的激励力度,推动提高股息率。具备长期盈利能力、股息率高、积极开展分红的企业将具备长期投资价值,更加值得市场关注。

中金公司同样建议关注高股息相关领域,尤其是分红能力或意愿边际提升的相关个股。

退市新规不会导致大量上市公司短期内退市

日前发布的退市新规较过去格外严格,新增四类退市情形,使得强制退市类型达到六大类。

新增情形包括:新增一年严重造假、多年连续造假退市情形;新增连续多年内控非标意见退市情形;新增规定上市公司如果存在控制权长期无序争夺导致投资者无法获取上市公司有效信息的问题,该公司将被强制退市;新增“资金占用”退市指标,即上市公司内控失效,出现大股东大额资金占用且不整改的,在强制退市中予以考虑。

调整指标为:一方面,财务类退市标准提升。对于亏损企业退市风险警示标准,科创板、创业板调整相对有限,仅将“利润总额”纳入亏损考量范围,修改后指标为利润总额、净利润、扣非净利润三者孰低为负;主板在此基础上调整营业收入最低要求,由过去的1亿元提升至3亿元。

另一方面,主板市值退市标准亦有所提高,“连续20个交易日在本所的每日股票收盘总市值”由3亿元提到至5亿元。

针对最严退市新规的出台,有市场声音猜测短期内将有大量上市公司被强制退市。对此,证监会上市司司长回应称:根据测算,沪深两市明年适用组合财务指标触及退市的公司家数预计在30家左右;明年可能触及该指标并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的公司约100家,这些公司还有超过一年半时间来改善经营、提高质量,2025年底仍然未达标准,才会退市。市值指标方面,沪深两市当前仅4家主板公司市值低于5亿元,科创板、创业板暂无公司接近3亿元市值退市指标。

换言之,退市新规存在过渡期,2025年1月1日方正式施行,如今触及强制退市标准的上市公司并不等同于将被强制退市企业,此类上市公司如果在今年年底调整至退市标准线以上,即可避免强制退市。

记者了解到,过渡期安排具有诸多益处。一方面,为徘徊在强制退市边缘的上市公司留出自我纠正时间,实施严格退市制度的主要目的在于倒逼上市公司提高质量关注投资者利益,而非一味追求退市企业数量。另一方面,过渡期的存在,为投资面临强制退市股票的投资者留出退出空间,最大程度上减少投资者损失,避免市场动荡。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