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脱钩断链损人不利己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才是人间正道——“维护经济全球化,促进世界经济普惠包容发展”系列评论之二

2024年05月22日 21:07   国家发展改革委

一段时间以来,美部分政客以“去风险化”为名,行“脱钩断链”之实,四处构建所谓“小院高墙”,近期更是刻意炒作中国新能源产品“产能过剩”,为加征关税造势。毫无意外,5月14日美国宣布对自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等产品加征关税。美继续在损人不利己的轨道上越滑越远,将给全球贸易体系树立“坏榜样”、带来恶劣影响,损害全球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

一、中美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是经济规律、市场规律和历史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经济规律看,中美经济具有较强互补性。中美两国经济发展阶段不同,产业、劳动力、资源禀赋等结构不同,这种不同构成中美经济合作的互补性。中国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制造业规模连续14年居世界首位,4成以上产品产量居全球第一;美国拥有强大的原始创新能力和创新生态系统,汇聚了全球各领域的顶尖高端人才,“中国制造+美国创新”“美国技术+中国应用”等模式是不少跨国公司的共同选择。

从市场规律看,中美产业链供应链分不开且断不了。中国拥有14亿多人口规模、120多万亿元国内生产总值,是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吸引包括美在内的各国企业来华投资兴业。报告显示,约90%的美资企业在华实现盈利,近70%的美资企业将继续深耕中国市场。可以说,中美已深度融入各自的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价值链,强行推动“脱钩断链”结果必然是自食苦果。

从历史规律看,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发展大势。过去几十年,人类取得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显著成果,这是大多数国家坚持和平发展理念、顺应经济全球化历史潮流的客观结果,开辟了开放发展、合作共赢的人间正道。各国人民追求的,不是“新冷战”,不是“小圈子”,而是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也是历史前进的逻辑、时代发展的潮流。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中美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合作始终是中美两国的最好选择,两国应该为实现共赢、多赢凝聚最大共识。

二、美国推行“脱钩断链”损人不利已

美国大力推行“脱钩断链”,违背大势,不仅无助于自身问题解决,而且还会使自身陷入更加被动的局面。

扭曲资源要素配置。美国滥施关税等手段,人为扭曲了市场资源配置,大幅增加了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不仅难以达到重振制造业的目的,反而削弱了其产业国际竞争力。以芯片产业为例,数据显示,在美国建造半导体芯片工厂的成本比在中国台湾地区的要高出四成以上,高昂的成本导致不少制造企业对回流美国心存畏惧。

加重美国居民负担。美国对华加征关税,直接助推了美国国内商品涨价,给普通民众生活带来了较大压力。美国服装与鞋类协会和许多其他行业团体都公开反对对中国的进口产品征收关税,称“关税每年给服装、鞋类和旅游产品增加数亿美元的成本,对美国低收入消费者的影响尤为严重”。美国零售商联合会也曾发表声明,敦促美国政府“放弃关税计划”。美国消费者非常了解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性能、品质和价格,很多美国汽车媒体记者、博主、车评人参加了近期北京国际车展并进行了试驾,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给予了高度评价。美国政府滥用关税措施将中国新能源汽车挡在美市场之外,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牺牲本国企业利益。美国以“国家安全”“人权”等为借口,对其他经济体任意加征关税,已严重损害美国企业利益。美国媒体指出,美企几乎承担了美国对华加征关税的全部成本,关税成本伤害的是美国企业,伤害的是美国民众。

破坏世界贸易秩序。过去一段时间美国不断滥用国家安全例外原则破坏正常的国际贸易,导致贸易问题政治化,严重冲击了全球多边贸易体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开警告,全球经济的碎片化导致贸易成本上升,总体经济产出可能萎缩多达7%。

威胁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近年来,美国大力推动“友岸外包”“近岸外包”策略,试图将“中国制造”排除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之外,严重削弱了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挑战的能力,已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有西方媒体评论指出,“几乎从任何角度来看,将‘中国制造’排除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之外都是失败的”。

当今世界,各国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大国要有大国的样子,要有大国的胸怀和担当。强行推动“脱钩断链”损人不利己,也将对全球经济贸易造成严重不利影响。宽广的地球完全容得下中美各自发展、共同繁荣,中美作为世界大国有责任共同维护全球的可持续发展,为各国发展和福祉贡献应有的力量。

(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 作者:金轩)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