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院长周行涛:融入产业创新关键环节,促进中国眼科临床转化加速落地

2024年05月23日 20:51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季媛媛
只有将医生、研究者、市场、资本等各方面放在一起,才能推动促进我们中国眼科临床转化快速的落地发展。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季媛媛 上海报道  《"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医疗装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主流医疗装备基本实现有效供给,高端医疗装备产品性能和质量水平明显提升,初步形成对公共卫生和医疗健康需求的全面支撑能力。

我国医疗器械国产升级、高端化、智能化创新发展成为主旋律,竞争日益激烈的背后是庞大的医疗需求和市场机遇。《2023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报告》预测,中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到2025年营业收入预计突破1.8万亿元,实现比2020年翻一番的目标。

在此大趋势下,不少医疗器械巨头开始构建产业生态,例如,就有医械企业选择有机整合内植入物和手术机器人,手术导航系统、术中影像系统、手术动力系统等智能设备,由大数据链接、AI赋能的数智一体化平台为核心,整合产业链能力、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技术,积极搭建产学研医协同平台,与行业内临床专家、医疗机构,行业合作伙伴等,共同开发手术室智能协同,专病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医疗信息化等前沿技术,全面赋能骨科向数字化与智能化发展。

与此同时,也有不少企业在加强数智化布局的同时,选择切实将临床科研成果转化落地,提高国产医疗器械整体水平。这也是由于临床医生作为医疗器械科研成果转化中的重要角色,是医疗器械产品创新的推动者和使用者,要顺利将临床科研成果转化成为产品却存在诸多困难,包括需要通过实验等方式论证、与工程技术结合等。

不过,临床科研成果转化之路漫漫,公开资料显示,中国的科研技术转化不超过10%,而在发达国家占比约40%。在此背景下,让临床医生主动参与并融入到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中去,成为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这也需要企业和临床医生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

究竟该如何实现?近日,在2024上海国际生物技术与医药研讨会首届医疗健康融合转化发展论坛上,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院长周行涛。根据记者与周行涛的对话不难发现,生命健康产业作为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产业,更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着力点。

此外,当前需要加强医产学研融合,构建产业成果市场化双向通道,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双向融合与闭环发展。同时,要通过成果转化体系建设,真正实现从“临床专家”到“产品设计师”的叠加赋能,融入我国自主可控产业创新关键环节,最终实现从技术蜕变——产品嬗变——产业蝶变。

国产数智化设备创新势头强劲

《21世纪》:目前,市场上的数智化创新设备(如眼前节分析系统、裸眼3D显微镜、数智化屈光筛查系统等)能解决哪些临床的实际问题,为临床诊疗带来的便利和帮助?

周行涛:数智化创新设备能够解决的实际问题,以当前具有一定研发基础的眼科数智化设备举例:一是裸眼3D显微镜。此类设备主要是在临床带教、教学展示、手术方法上的创新和手术演示方面使用。裸眼3D的受众依从性会更好一些,目前来说,国内企业也是首创,帮助解决了不少临床实际问题;

二是眼前节分析系统。此类设备可以帮助和探测早期的圆锥角膜,并进行双眼差异性的研究,该研究主要是为了更好的实现眼部疾病的检查、分析、诊断,当然也有助于手术的指导,所以眼前节分析系统也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

三是数智化的屈光检查筛查系统。这类设备的优势在于可以高效解决临床需求。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也有参与研究应用数智赋能的筛查系统,例如在设备使用过程中,如果在学校以一个班级45个人为单位,屈光检查可以在15分钟左右就可以完成工作,这是非常好的实际应用。同时,在屈光检查完成后,相关数值能够及时在手机端后台显示并生成可视化的占比。打个比方,总共九百人要做检查,几点钟到几点钟完成了六百人,这就完成了三分之二,其中高度近视、近视和视力好的占比也可以立刻显示出来,这就是数字时代的高效便捷,可以用于分析,还可以用于追踪。

所以,目前市场上的数智化创新设备(如眼前节分析系统、裸眼3D显微镜、数智化屈光筛查系统等)对疾病的整个周期管理都具有较好的帮助。

《21世纪》:当前国产设备在国际上处于怎样的水平,与同类进口产品比较下的质量和功能如何?

周行涛:当前国产设备研发在国际上处于的水准相比来说差距较小。以裸眼3D显微镜为例,国际上也有高大上的3D的手术显微镜,而国内主要提供相似相近的功能可能更多一点,如此可以发现,在该领域中国内的空白填补可以进一步拓展。另外,在眼前节分析系统方面,国外企业研发的相关产品绝大多数没有双眼差异分析功能,但国产设备装上该功能后可以解决相应的临床需求。目前,不少眼前节分析系统研发企业通过商业化布局,已经将此类产品带入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这也使得中国研发生产的设备进入了国际市场,可以帮助更多国际上的眼科医生提供更多的优质产品进入临床应用。

总体来说,我国无论是眼科设备还是其他学科的设备,研发理念都是很好的,但是在做成以后可能确实还是会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一定的区别,这是因为不少欧美国家相关企业已经比我们领先四五年的时间,而我们的研发布局刚起步,所以会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进一步弥补。

但是国产设备的创新研发势头都很好,这也是国际上的不少企业没有的优点。另外,相对来说,中国企业研发出的医疗设备更具实用性、用户粘性更强,设备平台对于患者、医生的体验感较为重视,这一点非常重要。毕竟产品是需要根据医生们的需求研发,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相关功能需要根据临床医生的需求不断拓展提升。

重视研发设备临床转化

《21世纪》:目前,国产研发设备转化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主要有哪些?

周行涛:对于研发设备转化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一方面是临床医生科技成果转化经验的不足,医生们长期专注于临床诊疗和医学研究,但在成果转化的市场运营、转化收益等方面的知识相对匮乏;二是医生们的临床诊疗工作比较繁重,既要做临床也要做科研,还要做成果转化,所以时间分配较为紧张。

但医生们都在努力克服与学习成长中,比如我们医院通过院级基金项目培育,让年轻人有更多机会获得国家和上海市科研项目的资助;会定期组织知识产权相关的培训工作,帮助科研人员学习掌握成果转化的基本知识;给年轻医生放科研假,让他们能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在研发活动中;医院也已初步建立成果转化运营体系,会投入资金孵化优秀成果转化项目,切实帮助有转化需求的团队或个人,推动他们踏踏实实把课题做好,把任务完成;会采取激励措施引导科研人员投入科技成果转化,做好成果的临床转化。

当然,目前医院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还需要多方支持,特别是政策的推动,才能打通产学研医的学科壁垒,推动成果转化工作更深入发展。

《21世纪》:之前不少专家都谈过“我就是一个临床大夫,希望能够在临床上发现问题,帮病人解决问题。”这也印证了临床医生在科研成果转化中的“前端”位置。那么,在此当中您觉得临床医生如何做好这个前端位置角色定位?

周行涛:我国眼科疾病是常见病、多发病,诊疗需求巨大。如儿童近视、白内障、青光眼、角膜病、眼底疾病、视网膜疾病等,患者的人群都在不断增加。所以,我们也希望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要从临床需求出发,围绕临床需求展开前沿研究。

像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这样的公立医院人才比较密集,科研的水平在国内处于一流、领先的水平。我们也是希望更多的年轻医生、研究人员能够在医工交叉、产学研医合作中有所发力。

有公立医院的优势和国家的资金、政策等支持,让我们可以更好地去研究并解决临床难题。而医生也需要通过与研发人员的合作共同研发新产品,目前在临床转化层面,在眼科领域这根链条还不太完善,这也是导致不少临床转化滞后的主要原因。把更多的医生的创造力给发挥出来,才可以最大程度地解决这一问题。只有将医生、研究者、市场、资本等各方面放在一起,才能推动促进我们中国眼科临床转化快速的落地发展。

近几年,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在医工模式构建的同时,也在推动创新医疗技术和科研成果不断落地。例如,2021年以来,我院在基因编辑治疗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医院眼科与上海交通大学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合作,使病毒性角膜炎患者有望通过“HELP”基因疗法得到根治;CRISPR/Cas9基因编辑治疗Myo6显性遗传性耳聋为患者带来新希望,老年性黄斑变性的基因治疗取得重要进展。此外,2022年,医院与相关合作单位一起合作首创圆锥角膜交联眼药水“纳米钥匙”,新材料的面世让圆锥角膜治疗有了新突破。

《21世纪》:谈及对未来成果转化工作的设想,您有哪些感受或者建议?

周行涛:未来开展成果转化,还是要引入第三方孵化机制,在近年来,国家及上海市陆续出台了一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文件,我院在去年十月份也应监管机构的号召发布了相关文件,要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我院提出医生如果成功转化研究成果,转化效益的80%可以自行处理,该部分可以继续用于科研投入,也可以成为个人的科研收益,这些都是永续的,是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当中的一种促进和孵化。

其实,临床成果的转化没有那么容易,但这两年当中,我院也完成了不少产品软件类的临床成果转化,涉及高度近视、白内障等高发眼科疾病。未来我们还将借助“视听器械数智创新转化平台”、“区域型TTO”平台、“汾阳视听器械科创街区”等发展机遇,加大资金投入及资源整合,开发出立足临床需求和满足产业实践创新的产品,并加速实现医疗成果的产业化落地。我们希望能够在这个领域取得更多转化成果,造福更多患者。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