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只此青绿》到AI还原成龙:数字科技重塑传统文化,文化出海涌新潮

2024年05月24日 17:56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谭海燕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谭海燕  深圳报道

试想一下,你刚看完沉浸体验剧《乐动敦煌》,翩翩的舞姿、悠扬的音乐让你梦回盛世敦煌。而后到由腾讯与敦煌研究院合作打造的“寻境敦煌VR数字沉浸展”,所有感官都被打开,千年洞窟就在你面前,一场身临其境的探险之旅就此开启。

在广东深圳举办的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简称“文博会”)上,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融合相遇的情景俯拾皆是,在科技的“加持”下,观众得以切身感受文化+科技交织之美。

“我们一直判断,文化领域是新质生产力的先行行业,人工智能等技术颠覆式迭代,给文化产业带来了生产力质的飞跃。”在2024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推动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分论坛上,首都经贸大学副校长、对外文化交流(文化贸易)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李小牧说。

进入数字经济时代,优质传统文化如何焕发新一轮生机?在与会嘉宾看来,加强商业化和国际化视野是中国文化产业长青的重要思路,而人工智能将为文化事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5月23日,文博会的其中一个展位上,观众正在体验VR。谭海燕/摄

商业化反哺文化传承

本届文博会上,有一个五彩缤纷的展位,桌面上摆放了各式各样的雨鞋、洞洞鞋,产品上的动物图案艳丽吸睛,这是由The Bin & Ba Cafe商标与广东紫东工贸鞋厂合作打造的产品。

国外的创意设计与中国制造的领先能力结合,成就了各式各样远销海内外的特色产品。一直以来,“中国制造”家底雄厚。例如,在以“制造业当家”的广东,截至2023年底,全省制造业登记在册的经营主体就超过了165万户,其中制造业企业86万户。

另一边,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从今年春节“出圈”又“出海”、在伦敦街头上演的英歌舞,到开启国际巡演、以《千里江山图》为创作背景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中国传统文化宛如瑰丽宝藏,给人以源源不断的惊喜。

怎么用好传统文化宝库,让优质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在东莞市微石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拼酷)总经理熊毛看来,优质文化可与商业化结合,产品出海的同时,也将让传统文化遍地开花。

成立初期,微石文化是一家给外资企业做金属零部件加工的小型工厂。后来,熊毛等人渐渐意识到,作为一家企业,如果没有自己的核心产品和技术,很难走得更远,于是公司逐渐转型,走向新的赛道。

这条新赛道,就是利用工厂长期做零部件代加工的金属工艺优势,做一款中国人自己的传统文化玩具。2021年,公司以国家级非遗——东莞千角灯为原型,设计制作出3D金属拼图化的mini版千角灯。

熊毛介绍,这款产品销售到了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一个用户来自加拿大,这位用户买了千角灯,拼装完之后,留言说道,自己作为第三代华人,只会听、说中文,不会写汉字,通过这款千角灯,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家乡有这么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且通过这个产品了解到了家乡千年以来的文化传承故事。

“这个反馈使我们很受触动,我们希望通过发展潮玩产业,去挖掘更多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商业的力量把中国故事讲好。”熊毛说。

熊毛提到,就在粤港澳大湾区,尚有很多优质传统文化可以挖掘,从粤西的“南海一号”古沉船,到潮汕的英歌舞,再到广州珐琅,优秀的地方传统文化可能寂寂无名或已经“出圈”,可以通过商业化的方式讲好地方文化故事。

“对于企业来说,最大的困境应该是未来,比如怎么持续做好创新。”熊毛说。

对此,欢娱影视CEO杨乐深有体会。成立12年来,欢娱影视打造了一系列蕴含中国美学的剧集。例如,去年上映的《正好遇见你》聚焦现代都市生活中的非遗传承。该剧在苏州博物馆取景拍摄,结合剧集,还联合了非遗匠人、多个品牌陆续推出联名款《萌宝笺》木版水印、儿童缂丝体验套装、缂丝耳饰、宣纸,糕点等。

“我们有一部电视剧叫《尚食》,在海外播出后,发现当地有酒楼复刻了剧中一款来自明朝的汤。我们走向海外,是去聊生活方式、聊中国美食,在这个过程中润物细无声地推广中国的文化。”在杨乐看来,通过影视作品,中国文化能够更好地在海内外推广。

优质文化产品的变现能力如何?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艺术总监沈晨以“冰墩墩”产品“一个难求”为例,阐述优质文化产品的变现能力。他透露,由东方演艺出品、今年开启国际巡演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目前收益已经远远大于投入。“有了文化贸易以后,我们是要给作品以产品的概念,才能发展得更持久。”沈晨说。

AI+文化涌现新潮

李小牧提到,文化贸易高质量的发展关键基础是有成熟的文化产业作为支撑,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日益普及,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文化产业注入动力,雄厚的文化产业基础又支撑着文化贸易发展。

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文化新业态行业已经成为推动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全国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29515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8.2%。其中,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52395亿元,比上年增长15.3%。

分论坛上,博纳影视制作副总经理曲吉小江分享了一个AI赋能文化贸易的具体案例。早在去年生成式人工智能赛道还未进入白热化阶段时,博纳影视就在AI电影制作上做出尝试,利用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成功复原了成龙25岁时的形象,并计划将其应用在今年7月上映的院线电影《传说》中。

“我们是做内容的企业,技术永远要跟文明相结合,我们现在发现大模型数据库中,关于中国文化、中华文明、古文明的视频数据基本上是空白的。比如如果要生成三星堆的虚拟文物,数据是没有的,根本生成不了。我觉得空白的东西还是比较多,那是不是可以自己训练大模型?这方面(中国企业)有非常多事情可以去做。”曲吉小江说。

就在本届文博会上,随处可见的AI数字人预示着文化发展的新未来,完美世界集团高级副总裁、总编辑伊迪提出了自己对于人工智能创作版权、真实性与伦理问题的担忧,“比如,我们用AIGC技术去做一个游戏NPC(非玩家控制角色)时,大家可能觉得活灵活现,但是也会面临人与机器的感情或关系问题,这就给企业提出了挑战”。

三七互娱集团副总裁程琳对人工智能赋能文化产业的发展更为乐观。她提到,游戏行业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即将触达行业“天花板”,所有从业者如今面临的困境仍是内容困境。程琳介绍,本届文博会上,她带来了一个“小地图”,在人工智能“加持”下,公司打造了虚拟人“葱妹”城市漫步计划,用户可以在广东24个景点打卡,然后在游戏中换一些福利,真正打通了线上和线下的“超级空间”。

程琳提到,对企业而言,谋求长期的新增长点是共识。她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三七互娱的海外市场占比约四成,未来也将持续深耕海外市场,目标是在海外“再造一个新的三七”。

“作为一个诞生在广州的企业,深感广州开放包容土壤对我们游戏行业发展的利好。现在站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平台上,行业的交流可能会更加无障碍。今天我们论坛上一直在说加强、文化出海,实际上大湾区的基因就是贸易和出海。”程琳说。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