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丨发展全球气候经济 大国应有担当

2024年08月10日 05:00   21世纪经济报道

齐祺

来自德国的麦克斯米利安·科茨、安德斯·莱文曼和莱奥妮·温茨等人曾在2024年4月17日的《自然》期刊上发表的最新研究表明:未来26年内,全球经济将因气候变化面临19%的收入减少。这些损害已经远远超过了在短期内将全球变暖限制在2°C以内所需的减缓成本,并且未来的损害将根据排放选择的不同而显著分化。

由此可见,因为气候原因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远远超过了预期。此外,应对气候变化在全球范围内不仅仅是一个倡议问题,而是已经成为了实质性问题,因此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未来几十年内,必须有不断更新的国际气候协议来引导和协调各国的气候管理行为,在“气候经济”保卫战中,中国和美国作为两个世界大国,必定要有所担当,充分发挥出引领作用,为达成更完善的、符合现代经济发展的国际气候协议而持续努力。

但是目前国际发展形势尚不明朗,尤其是在气候管理方面,许多国家和地区之间依然存在误解、怀疑乃至不信任,由此对各国共同展开积极合作产生了严重的阻碍。因此,来自中美的两位气候变化领域的专家:宣晓伟和凯莉·西姆斯·加拉格尔合著,由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的《气候巨人:剖析美国和中国的气候政策过程》一书,试图站在自身和对方的角度,来解释中美在气候变化政策领域存在的差异,以促进两国在气候变化领域政策的更好理解,有利于两国在气候方面的进一步合作。

该书对中美两国如何制定和实施国内气候政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从政策的背景、结构、参与者、过程和方法等多维度分析了两国政策和决策,深度剖析了各自政策的执行难度和力度,开诚布公地讲述了执行中的系列问题。同时,该书围绕减排目标的形成与实施进行了深度的剖析,并且根据两国减排目标的设定过程,着重分析了过程中的异同。究其原因,都是在为两国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争取时间差。

最后,本书重点分析了两国气候政策异同的原因,主要是中美两国发展阶段和经济结构不同。短期来看,美国的气候政策将很有可能持续地反复无常,尤其是随着其国内政治而变化,气候政策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摇摆;但是长期来看,美国民众对于应对气候变化正逐步形成新的共识,最终促进更合适的气候政策落地。而我国,将持续贯彻制定的气候政策、稳步推进,最终为“气候经济”承担起应有的大国责任。

《气候巨人:剖析美国和中国的气候政策过程》这本书向两国乃至全球读者介绍了中美两国的气候政策,有利于增进两国的信任与理解,助力两国在“气候经济”方面共同开辟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繁荣道路。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