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宋豆豆 合肥报道
“电气化为主导的新的技术路线改变了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格局,中国的车企开始迅速崛起。在电动化尚未完成时,智能化的浪潮又来了,以大算力、大数据、大模型为主要代表的人工智能开始和汽车融合,AI成为驱动汽车变革新的决定性因素。”9月29日,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在全球智能汽车产业大会(GIV 2024)上表示。
在他看来,汽车产业的技术高地和汽车企业的战略竞争支点正在向AI驱动的智能化快速迁移,过去的竞争力已经很难支撑汽车企业下一步的发展。
当下智能座舱正成为汽车智能化最直观的场景,即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实现语音识别交互、图像识别监测、个性化服务推荐等功能,从而提高舱内的舒适度,为驾驶员和乘客带来便利。
随着汽车外观设计、动力、空间难有突破性创新,智能座舱体验成为车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差异化的杀手锏,车机流畅度、语音识别速度、车机内置应用数量成为车企新车的卖点。
行业数据显示,预计到2026年中国智能座舱市场规模将达到2127亿元,2022年至2026年的年复合增长率约17%,渗透率有望从59%提升至82%。
堆配置、堆功能≠智能
2023年3月,英伟达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表示,在ChatGPT推出并迅速走红后,“我们正处于AI的iPhone时刻”。类似的论断若挪至当下的智能汽车行业很可能同样成立,在AI、大模型等新技术的赋能下,车企、供应商们普遍觉醒,智能座舱的“AI iPhone时刻”似乎已无比临近。
与早期机械式表盘及简单的信息娱乐系统构成的驾驶座舱相比,得益于人机交互、汽车芯片等软硬件技术的快速迭代,液晶仪表盘取代机械仪表盘,中控大屏、多屏成为标配,导航、游戏等多个应用搭载于车载系统,物理按键逐渐转为完全触控,智能座舱逐渐成为可延伸可移动的“第三生活空间”。
尽管产品体验实现了跃升,但人车交互方式相对机械、被动,需要人去主动触发,产品之间相互独立、割裂,有限的语音交互使得“已读不回”“已读乱回”等现象时有发生,导致虽然智能化配置的功能在不断增加,但消费者真正可感知、能够长期用的功能仅是个别产品,座舱内的很多APP应用形同虚设,活跃度并不高,比如社交及购物,手机上的使用率为97%,而车上则仅为23%。
根据JD power统计数据,截至2024年,平均每辆车安装的智能配置(功能)装配数大约在13个,但消费者可感知的不足5个。
“目前的智能座舱主要需要依靠用户主动发出指令,然后根据指令完成导航、娱乐、车控等应用操作。需要思考的是,随着AI技术的进步,我们能够泛化理解用户偏自然口语化的表达,但语音交互次数越多越好吗?比如用户一天内和车对话100次,可能代表车机好用,但还有可能代表车机其实不够‘智能’,没有很好的理解或预测用户的需求。”9月29日,百度智舱业务部总经理李涛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坦言。
同时,李涛还指出,目前很多车型的实现方式是将PAD安装在车机中央,并在PAD上堆砌非常多的应用程序。“过多的程序不仅会带来用户理解和认知负担的增加,也会过度占用车机内存资源也会被过度占用,车厂也需要付出大量不必要的成本。”
神州数码汽车业务集团CTO刘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智能座舱市场竞争激烈,原因在于行业普遍犯了一个错误——将手机的卡片式交互模式直接放大到座舱屏幕上,而这并非座舱内最自然的交互形式。
“数字化领域出现过两个超级生态:PC时代的微软和英特尔,以及手机时代的苹果和安卓。初期手机市场有包括黑莓、微软和诺基亚等多个玩家,微软在PC领域非常成功,但将其PC应用移植到手机上的Windows Mobile并未成功,同理我们尝试将手机上成功的应用移植到车内也未取得成功。”刘黎表示。
智能座舱是下一个超级生态的突破口?
在业内看来,大模型具备的理解、生成、逻辑、记忆能力恰好为智能座舱提供发展机遇,以智能体、助手的形式进行拟人对话,从“堆配置、堆功能”真正向改变场景体验转变,智能座舱也将变革为AI汽车、智能空间。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发布的《AI汽车发展报告(2024)-AI定义座舱》指出,“三电”技术越来越趋同,智能驾驶技术发展路线也逐渐明晰,二者正向通用化方向迈进。在这种情况下,体现差异化最重要的领域就来自于“好玩”,AI 技术上车应用,最突出的即是大模型对汽车交互、娱乐、出行等功能的升级,使得汽车座舱进化为更高层次、更多内容的智能空间体。
“大模型将赋予汽车‘智慧大脑’,推动智能汽车进入AI化发展新阶段。”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秘书长徐尔曼表示,AI汽车能够借助AI大模型的强大理解能力,理解人类需求、串联汽车内部堆叠的功能模块,并根据使用场景提供个性化编排式服务,使智能驾舱更人性化、智能化,且在使用中不断学习,以意图为导向主动了解用户需求,让汽车成为会思考、懂用户的AI汽车。
李涛认为,应基于大模型去正向设计座舱,智能座舱的终极形态是一个类似汽车机器人的车端智能体,具备自己的理解认知和学习能力,并能够高度自动化地为用户提供情景感知和服务。
随着智能座舱成为打造差异化竞争力的关键领域,车企和供应商们纷纷发力,目前百度Apollo、小鹏汽车、华为、极氪汽车、岚图汽车、星纪魅族等多家企业均加大投入,超级座舱、鸿蒙座舱、逍遥座舱等持续迭代。
以百度Apollo超级座舱为例,其具有全感融合、全局规划和全域执行能力,在感知端将信息分为人、车、世界三大维度,通过语音和图像双模融合技术增强对用户的语音识别能力,并将手势、眼动、语音及车外POI信息多模深度融合等;在执行端则基于文心大模型实现智能化场景构建和理解,驱动座舱内声、像、味、触、感等全方位执行。
“比如当超级座舱通过云端获取到前方途径路段出现事故时,会通过语音交互立即预警,并自动生成绕行通过方案。”李涛透露,Apollo超级座舱除了在近期上市的极越07车型上实现量产外,也将在别克全新GL8陆尊PHEV、萝卜快跑第6代无人车上陆续搭载。
汽车智能化新的分野将围绕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展开,前者致力于解决汽车如何“更好开”的问题,目标是未来实现无人驾驶;后者解决的是汽车内部如何“更好玩、好用”的问题,与智能驾驶的“好开”形成互补,主要体现在AI技术对汽车交互、娱乐、出行等功能的升级,智能座舱的竞争将因为大模型的陆续上车步入新的阶段。
此前小鹏汽车在一张展示未来趋势海报上将自己与OpenAI、英伟达、特斯拉和微软并列,归为AI领域。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认为,未来十年AI在购车决策中的权重会接近50%,小鹏汽车需要从公司角度、团队管理角度、实际项目角度把AI规划落实到具体细节,把AI和汽车产品规划同样重要的地位。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车内座舱从机械化时代进入智能化时代,高速发展之际也存在掣肘。
“智能座舱能否成为下一个超级生态的突破口,取决于软件架构的颠覆和生态的重塑,其交互方式必须是沉浸式、多模态的,以语音和多模态为主,这面临不小挑战。”刘黎告诉记者,多模态、沉浸式、多智能体交互的标准尚未建立,端侧AI算力以及端/云大模型融合有待进一步提高、新生态的搭建和智能硬件软件的解耦有待观察。
也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智能座舱在终端、传输和云平台等均存在安全风险:终端层面,包括黑盒子、终端升级、车载系统、移动APP等风险;传输通道,包括网络传输、车载诊断接口、USB传输等;云平台,智能座舱已不是独立的系统,云端包括数据恶意窃取、篡改、敏感数据非法访问等都是潜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