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晚,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刘飞香,三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执行总裁兼总工程师易小刚,山河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夏志宏几位“行业大咖”齐聚一堂......在以“汇聚众智 赋能发展”为主题的2024年第七期星沙产业沙龙——工程机械主题沙龙活动上,中国工程机械学会秘书长周贤彪主持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圆桌论坛,“行业大咖”们就如何看待现如今行业发展的趋势、长沙经开区长沙县以哪些路径打造世界级的产业集群等问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碰撞思想火花、凝聚广泛共识。
以下为圆桌论坛实录:
周贤彪:
在十四五收官、十五五开局这个关键时刻,我们聚集在“工程机械之都”长沙,站在工程机械产业核心聚集区——长沙经开区,召开星沙产业沙龙,共同聚焦一个关乎国家工业脊梁、经济发展动能的重大议题——“如何打造世界级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共同探讨长沙工程机械产业集群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共谋打造世界级工程机械产业集群的发展之路,意义深远。工程机械行业目前面临哪些困难与挑战?未来发展趋势如何?作为工程机械行业龙头企业,第二增长曲线在哪?如何以链生链?
易小刚:
在全球工程机械产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工程机械产业正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尤其是长沙经开区,作为工程机械的核心集聚地,正在探索“链生链”的创新路径,以寻找新的增长曲线。
工程机械行业当前面临的首要挑战是人力资源和人工成本的高企。从十多年前的研发人员月薪几千元,到如今月薪达3万元以上,成本的大幅上升对行业竞争力形成了压力。此外,国际化竞争成为另一重大考验。曾经,中国市场是本土企业的主场,凭借天时地利人和击败国际竞争者。但如今,企业必须走向海外市场,与经验丰富的对手较量。这不仅涉及产品本地化与售后服务体系的完善,更需应对不同市场的法律法规与文化差异。
尽管工程机械行业常被视为周期性产业,但其周期本质上源自技术革新。第一次高峰出现在2011年,中国工程机械从无到有,占据国内市场。第二次高峰则因技术进步推动,泵车从37米升级至62米,市场需求大幅攀升。未来的第三次高峰预计将在2027至2028年到来,由智能化、电动化的突破所引领。无人化操作和电动化的普及,将极大降低使用成本,催生新一轮的市场需求。
在电动化浪潮中,工程机械产业链正在催生新业态。以三一集团为例,其电动化布局带来了“三电”产业链的快速发展,从三一锂能到三一氢能,逐步形成新的产业集群。今年三一锂能已达到8亿元的规模,预计明年增长至30亿元,后年将突破100亿元。这种“链生链”的模式不仅是工程机械的延伸,更是未来新的增长点。
刘飞香:
铁建重工自成立以来,始终以科技创新为灵魂,逐步从隧道装备领域的追赶者成长为全球领跑者。企业发展的核心经验是:坚定目标,攻坚科技,内生动力是企业发展的根本。
目前,在铁建重工的发展中,存在三层科技创新主线,一是干什么,铁建重工定位于填补空白的非标定制化产品,每年立项约100个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分为填补全球空白、国内空白和公司内部空白的A、B、C类项目,推动技术持续突破。二是怎么干,确立技术路线,从解决“有无”的基础问题到攻克关键零部件,铁建重工已实现轴承、凿岩机等核心部件的国产化,同时完善体制和激励机制,确保创新高效落地。三是干成了怎么创效,以市场为导向,铁建重工推动科研项目转化为经济效益,并通过客户反馈不断改进产品,形成创新闭环。
目前,长沙经开区“链生链”战略切中发展要害。当前,引进外部高端零部件厂商难度较大,而主机企业通过利益与技术驱动,催生关联产业链是更为现实的路径。铁建重工通过发展轴承和凿岩机等配套产业,成功开拓第二增长曲线,为园区工程机械产业的升级提供了范例。科技创新贯穿铁建重工的发展主线,也将为长沙经开区产业升级注入持续动力。
夏志宏:
在长沙经开区的沃土上,山河智能始终以创新为旗帜,在行业巨头之间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2020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河智能时,对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创业精神和积极主动的创新精神给予肯定,为企业注入了前行的动力。
当前,山河智能面临着两大挑战。一是市场变化的压力。二是行业发展的历史包袱。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山河智能以差异化为核心竞争力,在定制化开发和模块化设计上不断深化。从产品需求看,大型设备因人工成本上升和安全要求愈加受青睐,而小型和微型工程机械则在房地产维修等领域显示出增长潜力。
此外,山河智能正在积极布局多元化赛道,特别是在新能源负极材料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通过自主研发的新装备和工艺,能耗从每吨8000-9000度电降至3000多度电,实现零排放的全封闭生产模式。项目从无到有,历经7年打磨,投入数亿资金,如今测试数据已具备显著优势,吸引了电池领域头部企业的关注。
山河智能将坚定转型,再创辉煌。尽管探索新赛道的过程充满挑战,山河智能始终坚持创新初心。转型需要定力,许多未知领域没有现成答案,但正是不断实验和验证,成就了今天的突破。未来,山河智能将以百亿级规模为目标,为园区经济发展再立新功。
(来源:产经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