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季媛媛 上海报道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杂志》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8月30日,癌症登记人口总数为387,87万人,其中男性197,21万人、女性190,66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8.22%,给人民健康带来极大危害。面对居高不下的发病率,助力肿瘤患者实现精准检测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共同话题。
也是在需求的推动之下,基因检测技术进入发展阶段,我国的基因检测行业已进入百舸争流的态势。作为布局者之一,桐树基因创始人兼CEO严令华博士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解决了技术的难题后,基因检测行业迎来了蓬勃发展态势,而且在未来行业的发展速度只会越来越快。
“由于对肿瘤的认知不足,肿瘤是疾病负荷最重的一类,基于此,桐树基因进行了诸多研究探索发现,所有肿瘤患者具有15%遗传性,如果能将这15%人群实现精准筛查,就能帮助他们实现早诊早治。”严令华博士介绍,自2004年开始,自己就从事肿瘤相关的基因检测工作,从业18年来他发现,肿瘤基因检测这条赛道已经走在了风口。
IQVIA数据也显示,目前,中国基因检测市场可分为三大业务板块:科研业务、临床业务和消费级业务。其中,临床业务作为基因检测业务的核心板块,主要应用在肿瘤诊断、遗传病检测和产前诊断中。近70%的检测公司将肿瘤诊断作为重点发展方向,预计到2025年,中国肿瘤基因检测市场规模将达到120-200亿人民币。
肿瘤检测成趋势
目前,基因检测最早实现产品落地到临床进入实际应用层面,最快的路径聚焦三大疾病方向:一是,生殖健康领域,包括华大基因、贝瑞在内的基因检测企业最开始就从无创DNA基因检测(NIPT)打入市场;二是,肿瘤领域,靶向药的诊断需求目前已开发了多种伴随诊断试剂盒用于各类癌症生物标志物的检测;三是,病原微生物领域,通过对病毒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可以了解病毒不同传播阶段的变异情况。
这也使得当前的大部分基因检测工作是在产科体系中进行,成为解决产科需求的重要工具,并且催生了基因检测的进一步发展。一方面,产前检测成为基因检测的主要方向,这也使得逐步扩大该基因检测范围甚至覆盖更多的遗传性疾病成为一大趋势;另一方面,许多医院的实验室仍在使用70年代的核型诊断技术,检查时间比较长,消费者往往需要等待一个月的时间才能出报告,规模化、精细化的检测技术,更快、更经济的消费模式需要进一步落地,实现消费者的需求。
严令华认为,除此之外,基因检测还有更广泛的应用领域,特别是在肿瘤诊断与治疗应用方向上,有望成为基因检测最大的应用市场。
“在不久的将来,肿瘤尤其是肿瘤液体活检,有望成为基因检测下一次的腾飞。过去,基因检测大多还会与创新药物进行密切捆绑,但是,随着肿瘤患者人数的不断攀升,检测急需‘往前走’,基因检测企业需要帮助医生尽早实现肿瘤确诊,而目前这一需求较大,难度也较大。不过,这也带动了相关领域的发展,例如,整个液体活检技术的进步。”严令华介绍,从液态活检技术的全球发展历程来看,这一细分领域正处于飞速突破发展的阶段,相对来说,技术已经逐步成熟,而现在最需要关注的是将这一技术以什么形式大规模应用到临床。
一般认为,癌症早期筛查是早期发现癌症和癌前病变的重要途径,方法主要包括传统检测和新型液体活检两种。传统的肿瘤筛查方式主要有肿瘤标志物检测、医学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等技术手段;液体活检是与传统组织活检相对应的概念,是以血液等非固态生物组织为标本进行取样并分析肿瘤相关分析物(循环肿瘤细胞、循环肿瘤DNA等)的体外诊断技术。液体活检中的“液体”以血液为主,也包括粪便、尿液、唾液以及其他体液样品。
投资者也对液体活检技术表现出了浓厚兴趣。CB Insights的数据显示,2019年,共发生了66笔与液体活检有关的投资,总额超过16亿美元。该数字从2018年到2019年几乎翻了一番,并在2020 年再次大幅度增长,通过56笔交易完成了超过28亿美元融资。
监管壁垒成难点
深耕肿瘤液体活检基因科技领域,不断进行创新技术布局以及丰富产品线是桐树基因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桐树基因在肿瘤领域已经展开了一定布局。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目前,桐树基因已经自建了ctDNA检测核心技术平台,在依托取血、ctDNA抽提、建库以及上机测序四大主要步骤的专利核心技术推出的“诊心安”ctDNA检测产品备受市场青睐。在今年3月,桐树基因独有的ctDNA检测技术登上《柳叶刀》,这是一个基于ctDNA检测技术搭建的全平台式检测。通过ctDNA抽提、文库构建、UMI处理、生信分析等多维度创新,突破了检测敏感性的技术瓶颈。
此外,目前桐树基因的产品管线还微卫星不稳定(MSI)检测技术、MASS-PCR技术等,并且已经在肺癌、胃癌、泌尿肿瘤等多癌种领域实现了大规模临床应用。其中,桐树基因结直肠癌MSI检测试剂盒于2021年1月获国内MSI检测首张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根据行业公开信息,检测证件的获取耗时耗力,作为首张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的获取,桐树基因也花费了4年多的时间。
对此,在业内人士看来,目前二代测序(NGS)的临床运用十分广泛,且检测结果可靠性高,已获得国内外多项指南认可,中国也已经广泛应用。而在新的检测技术应用方面,MSI的检测拥有较大的临床意义。桐树基因研发生产的我国首个拥有医疗器械III类证的MSI检测试剂盒,打破了我国该领域的空白。
严令华在谈及获证难点时指出,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一个诊断方法,需要进行多方审核验证,例如,需要验证检测产品的准确性及安全性、试剂的稳定性、样本污染可能性、临床研究数据有效性,然后再进入一年的审评。一般来说,一张三类证至少需要4-5年的时间才能完成注册。
“经过国家的体系验证会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且现在的数据都是溯源的,检测下限一旦不可重复,这个试剂盒就没有办法做下去了。即便前面都完成了,但是由于现在的医院临床研究监管比较严格,稍有纰漏都会功亏一篑,”严令华称,“我们在医院做临床研究,300例数据,一个一个对着电脑核对,不可以出现任何弄虚作假的成分。这也是由于监管严格到技术不够扎实,就会淘汰一大批的情况。”
严令华透露,今年桐树基因MSI检测量在医院大约可以达到3万例,预计到2023年左右,我们将会覆盖所有结直肠癌和胃癌的患者,一年的检测量可以达到80万例左右。这主要也是因为三类证进医院需要要有一定过程,而今年我们的主要目标就是进入国内各大医院,目前已经与50多家医院达成了合作。而在价格方面,该环节患者收费价约为2500-3000元人民币。
亟需提升行业认知
无论是MSI还是液体活检ctDNA检测技术,都是桐树基因发展规划中重要的布局方向。而在严令华的带领下,桐树基因的相关产品也已经逐渐往标准化、成熟化的方向发展,逐步进入临床应用,并开始领跑整个基因行业。
未来,桐树基因还将有哪些战略性规划?他又是如何看待行业的发展趋势的呢?针对这一问题,严令华指出,基因检测这一市场需要教育,而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过程,所以,后续加强医生教育将成为桐树基因聚焦的重点方向。以MSI(微卫星不稳定性)为例,涉及的医生教育,一是,制定相关专家共识和指南;二是,将这些指南、共识进行普及推广;三是,让更多医院的医生在临床层面规范化使用MSI产品。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在MSI检测方面,桐树基因与抗癌协会及中华病理学会共同制定了MSI规范化检测指导用书,在指导用书中,覆盖了全国近3000位临床医生,进行40场巡讲会,以此提高临床医生对诊断MSI检测的认知。
“在提升医生认知后,MSI检测甚至有望成为IVD行业第一个超过10亿级别的大单品,市场潜力有望达到25亿-40亿的规模,可以帮助桐树成为一家千亿市值的公司。”严令华说道。
实际上,据MarketsandMarkets数据,2017年,全球伴随诊断市场规模为26.1亿美元,预计2018-2022年将达到31.3亿、37.6亿、45.1亿、54.2亿、65.1亿美元,2016年到2022年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2.78%,显著高于全球IVD整体行业6%的增长速度。作为体外诊断市场发展最快的细分领域之一,伴随诊断在体外诊断市场的份额逐渐增大,伴随诊断占体外诊断市场占比由2010年的2.9%增长至2021年的14%。
此外,2017年,国内市场规模约15亿元,预计2020年将达到5.33亿美元。2012年到2020年年复合增长率为28%,增速不仅高于全球水平,也显著高于国内IVD行业约15%的增速。
如此可以预计,当前伴随诊断市场处于起步阶段,增长迅速,预计未来随着新肿瘤突变发现、靶向药研发加速及新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市场将持续扩容。而随着基因测序的技术的不断成熟,可以有效提供了多项肿瘤标志物,帮助新药研发企业精准定位靶向药物的受益人群,提高研发效率,以此满足更多肿瘤患者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