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金融市场新剧本:合规加码、竞争加剧、创新加速

2021年12月31日 13:31   汽车金融

2021年,汽车行业在“芯痛”之下,产销节奏紊乱,传统燃油车滞涨趋势渐显,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壮大,二手车市场迎来阶段性爆发。在此背景下,更加精细化的合规监管政策以及行业下行趋势,使竞争愈演愈烈,汽车金融机构们或主动突击,或被动突围,开始寻找新的增长曲线。

国家及地方政府连续出台新规,合规政策走向精细化

2021年,国家先后出台了包括利率、催收工作指引、个人信息保护等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汽车金融贷前、贷中、贷后管理。

如,最高人民法院2021年1月1日修订的《关于审理民间借贷若干问题的司法解释》明确规定,民间借贷利率不得超过同期LPR的四倍(目前LPR是3.56%,四倍为15.4%)。在此之前,国家对于民间借贷有24%年利率和36%年利率2条线3个档,24%以下是受法律保护支持的;24%-36%是灰色地带,法律不支持,但若当事人双方协商一致后是有效的;36%以上是红线,不可触碰。

北京朗诚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汽车法律专家武峰在2021中国汽车金融年会上指出,有部分汽车金融机构同仁认为,该司法解释第一条第二款规定只适用于没有金融牌照的机构,但审判实务中,很多地方的法院会认为:不管有牌照还是没牌照的金融机构,两者在市场功能、社会主体地位方面都是一样的,不应当作区别性对待。

2021年11月25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规范银行服务市场调节价管理的指导意见》公开征求公告,其中包括:禁止外包服务提供商向客户收取服务费用、禁止合作机构以银行名义向客户收取任何费用。业内人士表示,这可能会直接影响二手车金融业务中的担保环节。

地方政府也结合区域情况给汽车金融相关业务“打补丁”:

5月,广东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发布了《广东省融资租赁公司监督管理实施细则》,其中第十六条【过渡业务管理】规定,新注册融资租赁公司不得兼营商业保理业务。现有融资租赁公司不得新增商业保理业务,相关存量业务合同到期后自然终止。

6月,江苏省金融局发布《江苏省融资租赁、商业保理公司监管评级指标体系(试行)》,提出融资租赁公司鼓励将IRR控制在8%以内。

9月,浙江宣布全面开展汽车消费贷款担保专项整治,防范和化解从事汽车消费贷款担保业务及关联业务领域的非法金融风险。

11月,银保监会在答复融资租赁、商业保理企业监管相关问题时表示,根据《融资租赁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和《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加强商业保理企业监督管理的通知》,目前对融资租赁公司、商业保理企业异地经营没有明确监管要求。但在监管导向上,除反向保理和承租人或出卖人为集团内关联企业的融资租赁业务外,支持融资租赁、商业保理企业主要服务本地、深耕本地市场。同时,监管上不鼓励注册地和实际经营地脱节或者在注册地只保留少数职能部门、其他部门跨省市办公的做法。

金融机构频繁因违反审慎经营规则受罚

随着严监管时代的到来,今年内,包括梅赛德斯-奔驰汽车金融有限公司、华晨东亚汽车金融有限公司等在内的多家汽车金融公司也均领到过罚单。如,12月3日,奔驰汽车金融因发生核心业务系统中断暴露出业务连续性管理不到位,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罚款人民币40万元。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因为女车主维权闹得沸沸扬扬的奔驰金融服务费事件,最终奔驰汽车金融公司因为“外包活动管理存在严重不足”被罚款80万元。华晨东亚汽车金融有限公司于2月份也因内部控制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被责令改正并罚款人民币50万元。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审慎经营规则包括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损失准备金、风险集中、关联交易、资产流动性等内容。其中,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属于内容延展性强、金融机构“踩坑”较多的部分,尤其汽车金融产业链分工越来越细化,外包服务品类变多,以及智能化、数字化、线上化带来的流程简化,一方面大大提升了业务效率和客户体验,另一方面也给违法犯罪组织可乘之机,通过白户“背债人”、虚构资料、签订不规范合同、空白合同,故意隐瞒或设置陷阱、虚高贷款金额等手段实施犯罪。

仅11月下旬公布的案例就包括:11月20日,上海青浦区破获的一起车贷诈骗案,犯罪人李某伙同4S店中介在全国招揽无贷款资质的借款人,伪造贷款材料到指定4S店购车,骗取金融机构贷款,自2018年年末至2021年初共骗取贷款达420余万元;11月26日,安徽肥西县通报打掉一个盘踞在安徽、湖南、广东等地的犯罪团伙,该团伙于2020年1月至5月期间,通过包装16名“客户”购买了16辆奥迪汽车,利用汽车金融公司免抵押政策,在偿还1至2期车辆贷款后断供并将车倒手卖给广东某汽贸公司,造成该汽车金融公司损失达400余万元。

可以看到,随着国家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汽车金融治理和监管的真空地带被逐一消除,监管政策进一步向精细管理、精准施策推进,对扭转行业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效果明显,利好持牌金融机构长期稳健发展。但是短期来看,金融机构的创新变成了踩钢丝的危险游戏,需要在创新与合规间找到新的平衡点。

行业下行竞争加剧,汽车金融行业格局被改写

华泰证券研报显示,在角逐汽车金融市场的各方力量中,汽车金融公司市占率约50%,银行市占率约30%。汽车金融公司在过去因为渠道稳定、厂商贴息,在行业中占据绝对优势。然而当下,汽车行业整体进入了变革深水区,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趋势也在改写汽车金融行业的格局。

传统汽车品牌陷入滞涨的困难期,主机厂寄希望于汽车金融公司零售端能够通过更多低首付、低月供、长期限零售金融产品,减轻消费者的还款压力以促进汽车销售,对审批通过率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关注。同时,因为利润进入下行通道,主机厂也开始反思金融贴息政策,在《中国汽车金融》组织的研讨会上,不止一家厂商代表认为有必要挤一挤金融渗透率的水分,只不过市场已经习惯金融贴息作为促销竞争的手段,各个企业苦于“剧场效应”而不敢率先大幅度调整。库融业务方面,为稳定网络渠道,主机厂也在倒逼汽车金融公司调整风控松紧度。以大众汽车金融为例,其官方显示经销商单车融资准入标准除了经销商极其高层无违法记录或不良信用外,还标注资产负债率低于80%(监管要求)。不过,有合资汽车品牌汽车金融企业的人士透露,主机厂希望厂家金融公司或融资租赁公司,能够通过产品创新突破政策限制,对资产负债率超过80%的经销商定制类库融产品和政策。

除了要面对愈来愈细的合规监管紧箍咒,承担与主机厂共克时艰的使命外,厂商系汽车金融机构还面对银行系、第三方头部平台的强力挤压。

以平安银行为代表的银行系汽车金融玩家,依靠综合金融的全场景服务优势,通过B+C库零联动的金融服务体系,向主机厂、经销商集团提供汽车金融服务产品,并且银行系在资金上具备先天成本优势,业内人士透露,平安银行在今年12月初发布的“开门红”政策中,二手车产品年化利率低至8%,新一轮价格战箭在弦上。建设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则纷纷通过下沉市场上的网点布局,与线上形成联动,大力推广车贷金融服务。如邮储银行“邮车贷”产品,贷款金额最高可达150万元,首付最低可做到车辆价格的15%,贷款期限最长5年,通过微信银行、手机银行线上办理的话,最快3小时放款。今年9月,邮储银行各地分支机构还掀起“百城千县”汽车金融服务下乡活动,与一汽丰田、广汽丰田、吉利、红旗、荣威等品牌4S店联合营销,其中不乏0息、低息产品。

银行下沉,以灿谷为代表的第三方龙头平台则开始渠道上迁。受疫情和经济下行影响,下沉市场用户还款及信用水平在过去几个季度呈下降趋势,灿谷2021年三季度报显示,其M1+以及M3+逾期率分别为1.58%和0.76%,风险呈放大趋势。市场萧条加上政策打压,对灿谷的汽车助贷业务产生了最为直接的影响。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一方面,灿谷的客群从下沉市场向一二线市场迁移,以高佣金切入4S店渠道,从厂商金融与银行“虎口夺食”;另一方面,灿谷从汽车金融服务商向汽车交易服务平台的战略转型也初见成效。今年第三季度,灿谷收入8.0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4.1%,其中车交易服务业务收入4.29亿元人民币,汽车贷款促成业务收入和汽车后市场服务业务收入分别为2.67亿元和4266万元,汽车交易服务已替代助贷业务成为第一增长引擎。

新能源汽车金融创新成为金融机构突围点

随着传统燃油车滞涨、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崛起,汽车金融的需求结构、客群结构也在不断变化,新能源汽车、电池租赁、网约车等细分领域都有望成为金融机构突围点

以比亚迪汽车金融公司为例,受益于比亚迪新能源车型战略的成功,比亚迪汽车金融公司是厂商系中新能源汽车金融经验最为丰富的代表。官网显示,其不仅从首付、期限上向新能源汽车倾斜(零售老友贷产品:新能源车型贷款期限12-60期,首付最低15%;燃油车贷款期限12-36期,首付最低20%。机构客户贷款首付,燃油车不低于30%,新能源汽车首付不低于25%)。其还单独针对网约车推出金融产品智行贷,部分车型在贴息后36期年化利率仅3.81%。

国家双碳目标下,新能源汽车金融在资本市场得到了大力支持。6月1日,上海汽车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发起机构、发行规模9.1亿元的“上和2021年第一期绿色个人汽车抵押贷款资产支持证券”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该项目由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牵头承销,是全国首单绿色个人汽车抵押贷款资产支持证券,入池基础资产全部是上汽财务发放的新能源汽车抵押贷款债权及附属担保权益,募集资金将全部投向新能源汽车贷款。

9月,比亚迪汽车金融公司于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20亿元个人汽车抵押贷款绿色资产支持证券,入池基础资产及募集资金投向全部为新能源汽车贷款,并获得惠誉国际评级授予的“AAAsf”评级结果,为国内首单具有国际评级的绿色车贷ABS,票面利率2.60%。

10月,农业银行湖北分行围绕乘用车“双积分”推出了一项碳金融创新产品“绿车贷”,突破传统信贷模式,创新新能源正积分“即期+远期”收益质押模型,帮助企业盘活积分资产,有效解决企业抵押不足的融资难题。“绿车贷”产品在11月落地,农行湖北黄冈分行在新能源汽车积分碳核算基础上,向湖北星晖新能源智能汽车有限公司综合授信1亿元,其中以新能源企业正积分质押授信5000万元,并发放首笔贷款1000万元。农行湖北分行还制定了《新能源汽车积分收益权质押贷款操作指引》,尝试进一步推广“绿车贷”。

继蔚来、小鹏外,如大众新动力、一汽租赁等传统厂商背景的金融机构,也开始推出电池租赁金融产品,如大众新动力为一汽大众ID家族提供7年0利率的电池租赁方案。一位资深行业人士认为,汽车制造商向移动出行服务商转变,电池租赁在网约车使用场景下,将蕴藏巨大的价值空间。(文/黄末)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