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生态化经营,平安银行矿业类不良资产处置蜕变

2022年01月05日 17:26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侯潇怡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侯潇怡 深圳报道 经济和产业总伴随着周期和轮转,对银行业来说,市场行情的变化往往伴随着不良的攀升乃至集中爆发。其中,采矿业是典型中的典型。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2015年前后,全球大宗商品震荡下行,十年超级周期告结,与之相应的是,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能源及矿业企业财务陷入困境,债务压顶,融资不易。对中国能源及矿产行业来说亦然,由于商品价格疲弱和相关行业产能过剩,导致采矿业产生了大量不良贷款,“富矿”变“负矿”就在一夕之间。

数据显示,制造业与采矿业占2015年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总额的37.2%。近6年来,银行对采矿业的风险敞口不断收紧,整体不良率和不良贷款余额均处于较高水平。据普华永道发布《2021年半年度中国银行业回顾与展望》,受节能环保宏观政策影响,上市银行公司贷款整体不良率上升最快的行业之一即为采矿业。而当不良产生,对银行来说,采矿业的不良资产回收也是难度最大、战线相对较长的资产类别。自去年以来能矿行情的反弹,也为处置不良资产带来了难得的窗口期。

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平安银行特殊资产管理事业部西区副总经理兼能矿分部总经理朱荷萍,通过一个历时四年完成清收的复杂案例,管窥能矿业不良资产清收与经营的普遍痛点与在不良资产生态化经营新思路下的蜕变之路。

生态圈助力精准委律助执行

对于银行不良资产清收而言,司法诉讼清收是最普遍的执行手段。但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由于采矿类资产通常地处偏远、经济欠发达地区,当地司法环境普遍较差,且资产贬损情况严重,估值复杂,因而在司法诉讼与执行中面临更多困难,也对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专业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朱荷萍讲述的案例非常典型。该案借款人是某一线城市集团公司,为推进企业上市,高负债投资收购资产,后出现管理混乱、实际控制人因刑事案件外逃等问题导致资金链断裂,在各行的贷款均出现逾期。更为特殊的是,这起案件涉及1个实控人、2家分行、3起案件、4个借款人、5个地域资产、9家法院,司法诉讼十分复杂。

据朱荷萍介绍,这起案件处置中遇到的诸多困难其实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包括债务人停止经营,实控人失联且暗中极力阻挠,诉讼执行和破产程序周期漫长,债务人资产为轮候查封、没有抓手,债务人涉及民间借贷甚至涉刑,司法机关办案被债务人干扰等等。

仅一审立案执行即困难重重,因债务人及担保人众多,被告滥用诉讼权利,为拖延诉讼程序屡次提出异议(包括管辖权异议等)而陷入僵局。更为棘手的是,多位被告“失联”,法院只能采取公告送达方式,每次法律文书的送达(立案受理、开庭审理、判决、上诉状等等)都得采取为期60天的公告送达方式,导致诉讼进程极为缓慢。从法院一审受理到立案执行,公告送达共耗费了近16个月的时间。

“这些阻碍,严重阻挠了银行清收,使得局面一度陷于停滞。”回忆往事,朱荷萍至今仍感慨万分。整个案件不但诉讼进程漫长、迟迟无法进入执行程序,还面临着债务人提前转移资产、有效资产被轮候查封,同时,又存在一些地方保护主义、个别工作人员不配合办案,导致破产程序一拖再拖、现金受偿非常有限。“最惨的是,担保物变现因难,无人问津,核心资产也被操控无人敢碰,这对较为小众的能源矿产资产来说,本就受众面窄、市场不活跃,可谓是雪上加霜。”

如何快速推进司法诉讼执行落地?朱荷萍告诉记者,银行要想打开局面,必须突破这个关卡,找到强专业、强推动、强办案、强执行的律师。对此,她要求所辖能矿分部将目光瞄准平安银行特殊资产行业生态圈。“总部通过2年时间,建立起了包括资金方、资产方、服务方和管理方在内的四库生态圈,规模大、合作成熟。仅入库律师就超6000名,为我们提供了既充裕又精准的抉择空间。”

经过对律师库进行针对性筛选,最终委托广东一家律所代理本案件最高院终审。事实证明,这次选择正确且高效,仅用半年时间即推进至执行,为后续动作打开良好局面,使得资产处置刚好赶上了本轮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的有力时机。

但朱荷萍也指出,虽然该项目回收获得良好结果,但从银行处置端所经历的过程回头看,仍然存在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如果前端业务有更有效措施,可防范于未然,如金融机构在贷款合同中可约定法律文书送达地址或者电子送达地址,则能大大解决送达难问题;又如,对贷款进行强制执行公证,无需审判即可直接进入执行程序,也能节约大量人力物力,最为关键的是能够占得宝贵时机,防范债务人转移财产或被其他债权人查封。”她表示。

生态圈助力债权估值探深浅

近年来,不良资产逐渐成为“香饽饽”,受到不少投资者青睐,但正因为其“特殊”,对投资人而言,“双刃剑”特征也是显而易见的。即便是资深的金融从业者,也会心存“敬畏”,因为这种高度“非标性”,没有固定的操作模式、可参考交易价格,主要靠从业者摸索,靠市场来验证。如何实现准确估值?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里面的水很深”,朱荷萍坦然道,她指出,在上述资产处置过程中,估值方面就存在着极大争议。

首先,评估结果与实际掌握的情况并不符合。从实际情况来看,该铁矿资源储量大、品位高,生产经营良好,银行预期评估价值尚高,但由于抵押物被债权人强占,银行难以控制现金流,需借助评估机构出具报告,而评估值就会直接影响优先债权的受偿金额。但由当地机关委托的资产评估公司却拿出了截然相反的结果,“评估价极低,我们都不敢置信”,朱荷萍说。

她进一步介绍,“我们委托特管生态圈内具有矿业权资质的评估机构进行认真审核,发现评估报告存在严重瑕疵,如采矿权评估范围不完整,证载范围及批采标高内的资源储量未纳入;现金流入项目取值不妥,矿产品价格不符合市场水平;现金流出项目计算错误等。”

抓住评估瑕疵,平安特管团队在法院组织的听证会上以大量详实的数据据理力争,阻止通过强裁实施重整的方案,并提报其上级部门要求重估,最终该采矿权新的评估值比之前提升了近4000万元,尽最大限度维护了银行合法权益。

债权估值确实是不良资产清收的一大痛点,朱荷萍强调,“这就要求一线处置队伍必须具备识别风险的能力”,而得益于平安银行特管事业部统一的战略与专业打法,在精心搭建的特管生态平台中,已准入了全国约380家优质评估机构,在精准画像、精准匹配下,迅速为一线队伍筛选出最适合的专业评估机构,发现瑕疵并以此为抓手,迫使管理人回到客观、审慎估值上来,从而阻击了债务人企图利用破产进行逃废债。

生态圈助力成交构筑卖方市场

当昔日的“富矿”变“负矿”,从债权人的层面来说,如何尽可能减少折损,发现并提升资产价值更是重中之重。因此,司法诉讼与估值只是前两步,如何找到合适的买家,以合适的价格出售才是重点。但对能源矿产类资产来说,因为其小众,买方市场早已是常态。

从记者获悉的这一案例整体处置方案来看,主要分为两步:一是针对该集团子公司的两个破产重整案件,银行通过在处置中多次要求重新评估破产受偿方案,最终敲定的受偿金额比第一次重整方案有了大幅提升,受偿金额提升了5400万,时间缩短了3年。在两个破产重整案件中得到受偿之后,其第二步就是引入其上下游链条上的产业资本,发现并提升资产价值,将剩余债权一并处置,最终实现适价回收,在采矿业不良资产中通常较为廉价处置的行情中可以说十分难得,“大部分这类不良资产很难找到合适买家,最终处置价格一片惨淡,几毛钱到几分钱都有可能”。

朱荷萍表示,平安银行特管部近年进行生态化经营的升级与转型,投资人生态圈的作用在这一案件中充分凸显。尤其在债权处置环节,能源矿产类受众面窄,专业度高,属地化严重,“买家面非常窄,没有针对性的广泛推介犹如大海捞针,效果十分有限。因此,我们借助特管部搭建的生态圈资源,实施精准推介,从资产的上下游产业链、地方资本等角度寻找潜在投资人,特别是在债权处置方案上,我们引入了三家投资机构,制定了三套方案,形成多策并举的卖方市场,并最终取得多方共赢的满意效果。”“当然,前提是这个小众类资产确实有其价值,只是等待一双慧眼去发现而已,我们恰恰是助力他们发现了价值,并认可了我们的处置方案”。朱荷萍进一步补充道。

朱荷萍最后指出,传统不良资产处置奉行“打折、打包、打官司”,但平安银行特管事业部在多年特殊资产经营思路下,已经将“生态化、投行化”的处置方式融入清收工作中,广泛整合资源,将程序与产业整合有效结合,调和各方冲突,化解各利害相关方长期存在的矛盾。“作为在不良资产处置行业多年的老兵,平安银行全新的经营理念与打法,实实在在提升了不良资产处置的实际效能,真正做到各方共赢。”她表示。

而得益于不良资产经营思路的转变,平安银行资产质量持续改善。据平安银行2021年半年报,截至6月末,平安银行不良率分别1.08%,较去年底下降0.10个百分点,其中采矿业不良率较2020年末下降5.71个百分点,资产质量亦有显著改善。

关注我们